導滯湯

導滯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幼科醫錄》。為消食劑。具有消食導滯,理氣和胃之功效。主治食積停滯。症見腹脹時痛,噯腐口臭,厭食嘔惡,大便不調,甚則發熱,口渴,嗜睡。

基本信息

趣味記憶

導滯湯用曲萊楂,檳榔連翹與麥芽。陳皮半夏香附子,消積導滯效堪夸

歌訣

導滯湯用曲萊楂,檳榔連翹與麥芽。陳皮半夏香附子,消積導滯效堪夸。

組成

焦楂曲各10g,炒麥芽10g,檳榔10g,連翹10g,萊菔子10g,陳皮5g,制半夏5g,香附子10g,甘草5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消食導滯,理氣和胃。

主治

食積停滯。症見腹脹時痛,噯腐口臭,厭食嘔惡,大便不調,甚則發熱,口渴,嗜睡。

方義

方中用山楂為主藥,能消一切飲食積滯,更善消油膩肉食之積,輔以神曲消食健脾,善化陳腐之積;萊菔子消食下氣,長於消麥面痰氣之積。三藥同用,可消各種飲食積滯。佐以檳榔、麥芽增強消食導滯之功,陳皮、半夏、香附子理氣和胃,祛痛止嘔;食積易於化熱,故治以連翹清熱散結。諸藥配伍,使食滯得消,胃氣得和。

加減化裁

若積滯化熱,身熱口渴舌苔黃膩大便不通者,加紋大黃以通腑泄熱;若胃腸積熱,上炎口竅,而口舌生瘡者,加竹葉、生石膏以清心脾之積熱;若嘔吐明顯者加藿香、姜竹茹和胃止嘔;小兒積滯常易挾外感,若鼻塞、咳嗽,加蘇葉、杏仁,即能宣散風邪,又可和胃消導。

附註

附方1:導滯湯

組成 黃芩(酒炒)、黃連(酒炒)、木香各三錢,當歸、赤芍、檳榔、山楂一錢五分,大黃三錢。

功用 清熱化濕,調氣行血。

主治 初痢膿血,赤白混雜,里急後重,日夜無度。

出處 《丹台玉案》卷三

附方2:導滯湯

組成香附(酒炒)二錢(6g),玄胡(炒)一錢五分(4.5g),歸尾二三錢(6-9g),木香四分(1.2g),澤瀉一錢半(4.5g),紅花(炒黃)一錢(3g),懷牛膝(酒炒)、桃仁(去皮)各一錢五分(4.5g),蘇木一二錢(3-6g)。

功用 行氣化瘀。

主治 治療婦人氣滯而停經,瘀積作痛,拒按屬實者。

出處 《會約醫鏡》卷十四

重要文獻摘要

《內經》雲,“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中藥方劑之導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