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赤湯

導赤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萬病回春》卷四。主治溺如米泔色。

基本信息

組成

木通、滑石、甘草梢、黃柏、茯苓、生地黃、枳殼、白朮、梔子。

用法

水煎,空心服。

主治

主治溺如米泔色。

附註

附方1 導赤散(導赤湯)

組成:木通、生地各6g,生甘草8g

主治:心經有熱,證見口渴面赤,心胸煩熱,渴欲冷飲,口舌生瘡,或心熱移於小腸,小便短赤而澀,尿時刺痛,舌紅脈數。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附方2 導赤湯

組成:生地15g,木通9g,竹葉9g,澤瀉9g,茯苓9g,黃連9g,黃芩9g,銀花12g,牛蒡子9g,玄參10g,桔梗9g,薄荷6g。

主治:口糜。症見口腔白色斑點,略為凸起,斑點逐漸擴大聯合成片,表面白腐膜狀物,如糜粥樣,紅腫作痛,發熱,頭痛,食欲不振,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數等。

出處:《疑難雜症治療秘方》

中藥方劑之導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