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襟襦裙

對襟襦裙

對襟襦裙,襦裙是中國古代漢族人民的一種傳統服飾,而對襟襦裙則是襦裙的一類,其上襦為直領,衣襟呈對稱狀,故稱對襟襦裙。

基本信息

簡介

襦裙由短上衣加長裙組成,即上襦下裙式。宋蘇轍《蠶麥》詩:“不憂無餅餌,已幸有襦裙。”
襦裙對襟襦裙為襦裙的一類,其上襦為直領,衣襟呈對稱狀,故稱對襟襦裙。

特色

對襟襦裙對襟襦裙
與其它服裝形制相比,襦裙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上衣短,下裙長,上下比例體現了黃金分割的要求,具有豐富的美學內涵。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平面裁剪,多緣邊,綢帶繫結;上襦變化主要在領型及門襟上,下裙長至鞋面。大凡衣短則裙長,衣短至腰間,裙長至腳踝骨之下;衣長則裙闊,衣長時,長到臀至膝下,而裙露僅幾寸,裙子不必顯出特色。襦裙忌諱上下平分秋色,會顯得呆板少變化。

製作

對襟襦裙對襟襦裙
下裙的裁剪
可用片幅拼接,即梯形片布的拼合。
可用打褶或將以上兩者結合,從出土實物看,打褶或片幅加打褶的較多。
下裙的腰圍

一般為穿著者的1.5-2倍腰圍,下裙沿為2倍以上腰。
襦裙的腰帶
襦裙用布帶或宮絛束腰,無如深衣的腰封的樣式。

歷史發展

韓熙載夜宴圖中對襟襦裙韓熙載夜宴圖中對襟襦裙
襦裙由短上衣加長裙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裝。襦裙從有實物考證的戰國時期開始,終於明末清初的“剃髮易服”,是漢族傳統服裝最基本的形式。其間2000多年,儘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襦裙是是我國服飾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裝形制之一。
襦裙始於戰國時期。魏晉時期裙腰曰高,上衣曰短,衣袖曰窄;後來又走向另一極端,衣袖加闊到二三尺。隋代,上襦又時興小袖。唐代初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長裙,但盛唐以後,貴族婦女衣著又轉向闊大拖遝。裙的式樣用四幅連線縫合而成,上窄下寬,下垂至地,不施邊緣。裙腰用絹條,兩端縫有系帶。朝鮮族女子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為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

穿著風俗

襦:短上衣,一般長不過
袖子:襦的袖子一般較長,窄。
對襟:則多配以訶子或抹胸。
腰帶:用絲或革製成,起固定作用。
宮絛:以絲帶編成,一般在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有的還在中間串上一塊玉佩,藉以壓裙幅,使其不至散開影響美觀。
裙:從六幅到十二幅,有各種顏色及繁多的式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