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別黃山

《將別黃山》是詩人董必武先生於1965年6月7日,登臨黃山時寫下的詩作。詩中描繪了黃山的高峻雄偉,以及表達了詩人即將離開黃山的不捨。是一處蘊含著無限美的“礦藏”的著名旅遊勝地。“雲海翻騰勢,石松舞蹈姿。詩作更含蓄、更深邃、讓詩意延伸拓展,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嚮往。

作品原文

將別黃山

絕頂未能到,來茲已覺奇①。

拄天驚突兀②,立地訝厜㕒③。

雲海翻騰勢,石松舞蹈姿。

深山諸妙境,再探許吾期。

注釋譯文

①茲:此。

②拄天:支撐特出貌。突兀:高聳特出貌。

③厜㕒:山巔,同“嵯峨”。

作品鑑賞

黃山,是一處蘊含著無限美的“礦藏”的著名旅遊勝地。它如畫的風光和景觀,曾經吸引了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為之激情揮灑,讚美詩文書畫,都以不同的心境和所處的角度抒發各自的審美感受。然而,黃山之美確實道不盡、寫不完的。董必武這首詩,就是以他特定的心境和所處的位置,抒發他對黃山的獨特感受與新的發現。

該詩主要是描寫詩人對黃山審美感受的一個“奇”字,抒發了詩人將要告別黃山時的一種不忍遽去的依依之情。“絕頂未能到,來茲已覺奇。”開篇點明詩人觀賞黃山景致所處的位置:既不是山頂,也不是山腳,而是山的半腰的較高處,上可仰觀,下可俯視。正是從這裡,詩人觀察和感受到了黃山那種令他驚奇、激動的“妙境”。“拄天驚突兀,立地訝厜㕒。”仰觀直插蒼穹,似擎天之柱;俯視拔地而起,高峻雄偉。“驚”、“訝”二字,把黃山山峰的奇偉之勢,驚心動魄地烘託了出來。“雲海翻騰勢,石松舞蹈姿。”山間的雲霧翻騰如大海的波濤,石松作出婆娑起舞的婀娜多姿。“翻騰勢”和“舞蹈姿”等形象、擬人的筆法,又賦予雲霧和石松以動態生命。以上四句詩,描繪出了一個雄奇瑰麗、氣韻生動的詩意境界。這個境界,頗有中國畫寫意的風采與韻致。因此,詩人所感受到黃山的特有的“奇”,所領略到的黃山的獨到的“美”,就蘊含在這個具有濃烈民族審美意趣的雄奇瑰麗、氣韻生動的境界之中。“深山諸妙境,再探許吾期。”黃山的“妙境”實在是太多、太使人醉迷了;然而歸期在即,不得不將“再探”的樂趣預約在未來了。這樣,就把黃山的“妙境”,亦即黃山動人的美,作了更含蓄、更深邃、更能引起人們審美想像的詩意開拓。“再探”、“深山諸妙境”,將在讀者心中騰起審美想像的絢麗浪花。

作者簡介

董必武(1885~1975),字用威。湖北黃安人。抗戰時期,曾任中共與國民黨談判的代表,國民參政會參政員,長期駐留重慶。一九四五年作為中國解放區的代表赴舊金山參加聯合國會議。有《董必武詩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