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式微聲槍械

封閉式微聲槍械

提起蘇聯的封閉式微聲槍械,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冷戰”一詞。的確,這種特殊的武器是蘇聯在冷戰時期開始裝備使用的,並且在多次政治暗殺中扮演“沉默的殺手”,可謂赫赫有名。但簡單地把它們歸為“冷戰”的產物,並不很恰當,因為蘇聯人對封閉式微聲槍械的研究早在衛國戰爭爆發前就已經展開了。

封閉式微聲槍械封閉式微聲槍械

原理

 
封閉式微聲槍械封閉式微聲槍械
槍械發射時的聲音主要源自以下幾個方面;槍膛內的高溫高壓火藥燃氣突然從槍口沖入到周圍空氣中,造成向外傳播的衝擊波,稱為膛口波,超音速槍彈在飛行過程中在每點的擾動波(點源)形成一個圓錐形包絡面,稱為彈道激波;此外,還有槍械自動機運動的撞擊聲等,但這些與前兩種聲音相比要小得多。
實現微聲發射的措施基本上是針對前兩種聲源的:限制彈頭在亞音速範圍內飛行,以降低彈道激波,是降低發射噪聲的方法之一,配用膛口消聲器,使火藥燃氣經過摩擦、渦流和激波等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以顯著減小膛口波,也是常用的消聲手段。現代微聲槍械往往同時採用這兩種手段來達到較好的消聲效果。
但是這些常規的消聲方法存在著一些不利於戰術使用的缺點,比如加裝了長長的消聲器會增加武器的長度,使攜行,尤其是偷襲暗殺中特別需要隱藏攜行的難度顯著增加。
為此,蘇聯研製出結構特殊的封閉式微聲槍彈,通過阻止發射後火藥燃氣的外泄,來消除膛口激波,使射擊達到較好的“三微”效果。

早期雛形

1929年,蘇聯的米京兄弟提出一種採用封閉式微聲原理的轉輪微聲手槍方案,獲得了國家專利。米京兄弟的微聲手槍槍管內膛口部有一個台階面,配用槍彈的發射藥和彈頭之間裝有比彈頭口徑稍大的活塞。發射時彈頭與活塞一起沿槍管運動至台階處,活塞與其後的火藥燃氣被台階面擋住,彈頭在慣性作用下繼續前進直至出膛。膛口設有泄氣閥裝置,在發射下一發槍彈之前必須釋放膛內殘餘的火藥燃氣,再用通條將活塞退到彈殼內,才能轉動轉輪發射下一發槍彈,從理論上講,這種阻止火藥燃氣外泄的消聲方法應該非常有效,但在當時實現起來技術難度很大,使用也不夠靈活、方便。因此米京兄弟的方案只能作為一種原理構想,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衛國戰爭中期,蘇聯國內在追擊炮上開始使用類似的封閉式微聲原理,後來設計師古爾維奇將這一原理引入了槍械領域。1943年11月,古爾維奇設計的6.5mm和5.6mm微聲槍彈進入紅軍軍械科學試驗靶場。該彈借用獵槍彈殼,彈殼口部裝有黃銅製作的封口蓋,彈頭鑲嵌於封口蓋中心的通孔內,彈頭尾部和無煙火藥之間裝有活塞和液體推動劑。發射後火藥燃氣推動活塞向前運動,壓迫液體推動彈頭向前離開彈殼進入槍管。由於水是沒有壓縮性的,因此槍管橫截面積是活塞面積的幾分之一,彈頭速度就是活塞速度的幾倍。當活塞運動到彈殼口部時,被彈殼封口蓋擋住,將火藥燃氣密封在彈殼內,消除了槍械發射時的膛口衝擊波;並且由於彈頭速度低於聲速(6.5mm槍彈初速為189~235m/s,5.6mm槍彈初速為201~222 m/s),基本可以消除彈道激波的作用,因此消聲效果還算不錯。
當時的作戰中,為獲取軍事情報,偵察兵們經常潛入敵人的指揮部內。這些孤膽英雄在出征時,寧願攜匕首也不願帶槍枝,這不僅是基於攜行方便的考慮(二戰期間,對壘的兩軍之間通常布設雷區和鐵蒺藜等障礙,因而偵察兵對武器的便攜性能要求很高),更是因為在對付敵哨兵或發現自己行蹤的單個目標時,若使用普通槍械會引起敵軍的警覺——營地內的槍聲會使敵人覺查到對方的偵察兵已經摸到鼻子下面了——還不如用匕首呢。可是,匕首必須是在近身肉搏時使用,這對偵察兵來說也是個缺憾。因此,這種攜帶型微聲武器的構想一經提出就引起了軍方的濃厚興趣。
隨後,古爾維奇進一步完善方案,設計了7.62mm微聲槍彈及配套使用的轉輪手槍,但衛國戰爭很快就接近了尾聲,這種專為偵察兵使用的微聲武器在戰後一段時期內失去了用武之地。加之這種採用液體推進的槍彈缺點也不少:結構複雜,加工困難,彈殼強度較差,抗衝擊和摔打的能力嚴重不足,在發射時液體會揮發成為大量的膛口氣霧,影響了下一發的瞄準,彈殼的直徑較大,使轉輪手槍的寬度尺寸較大,不利於隱藏攜行。因此,古爾維奇的微聲槍/彈漸漸被人們忽略、遺忘了。
1954年,蘇聯著名的輕武器設計師斯捷奇金應克格勃的要求,再次著手研究封閉式微聲槍彈並設計出名為SPl(SP意為特種槍彈)的微聲手槍彈。他的思路受米京兄弟影響較大。在結構上借用了9mm馬卡洛夫手槍彈彈殼和1943年式7.62mm步槍彈彈頭,在彈頭和發射藥之間裝有活塞。配用該彈的手槍槍管分為兩段,口徑分別為9mm和7.62mm。發射時活塞與彈頭在火藥燃氣壓力的作用下一起沿槍管前進,行至台階面時,活塞被擋住,彈頭在慣性作用下繼續前進,直至出膛。由於技術和工藝問題較多,該彈的研究工作並未走出工廠的試驗車間,而僅限於原理可行性的探索。

第一代封閉式微聲槍/彈

經過幾代人的探索,蘇聯中央精密機械科學技術研究所終於研製成功了基本可用的SP2特種彈。該彈借鑑了古爾維奇微聲槍彈的設計思路,只是將液體的推動劑改為金屬推桿,並將活塞與推桿做成一體。活塞—推桿裝在發射藥與彈頭之間,發射後火藥燃氣推動彈殼內的活塞—推桿迅速前進,將推桿前面的彈頭推出彈殼,直至活塞被彈殼肩部擋住而停止前進,彈頭在慣性作用下繼續沿槍管前進,離開槍口:而火藥燃氣仍封閉在彈殼內不向外部噴出,從而達到消除暴霹源的效果。該所特別最佳化了該彈的工藝性,解決了加工難題,使封閉式微聲原理終於走向實用。
SP2特種彈借用了1943年式7.62mm步槍彈的彈頭,全彈外觀也與其相似。這種做法是出於遮掩暗殺武器、干擾對方偵察方向的目的:在發現暗殺事件之後,必然要對彈頭進行分析以確定暗殺使用的武器,並以此為線索偵察案犯,如果在死者或傷者身上取出的彈頭與步槍彈頭一致,當然會得出案犯使用步槍作案的結論,進而造成偵察方向的錯誤。這一點非常契合暗殺使用的需求。
SP2槍彈主要存在火藥燃氣泄漏、威力小等問題,並且發射後的彈殼由於火藥燃氣壓力的作用,其體積擴大而難以從彈膛內拔出。
為此,中央精密機械科學技術研究所繼續研究。1966年;拉扎諾夫研製成功了SP3微聲槍彈;
SP3微聲槍彈沿用了SP2的彈殼和彈頭,只是將推桿改為兩段式、可伸縮結構,這樣在彈殼長度相同的條件下,推桿對彈頭的有效助推行程增加到了55mm。但是,可伸縮的推桿結構顯然增加了製造難度,而且似乎不是很必要,因為槍彈威力與單段活塞的SP2特種彈相比提高不大(SP2初速180m/s,SP3初速192m/s),而且火藥燃氣泄露的問題也未能得到妥善解決。但由於當時美蘇的冷戰正處於白熱化階段,雙方都在竭盡全力擴大本國的影響,扼制對方的政治活動,其間政治暗殺等秘密而殘酷的間諜戰是雙方常用的招術,因此作為急需的暗殺武器,SP2和SP3特種彈還是倉促上陣,交付克格勃特種部隊使用。1972年,圖拉兵工廠為配用SP3特種彈專門研製的MSP特種小手槍被克格勃和蘇軍特種部隊採納。隨後不久,同樣發射SP3彈的NRS特種偵察匕首槍正式列裝。
MSP特種小手槍為非自動式雙管槍械,其本身並不具有微聲功能,由於不帶消聲器,因而外型小巧,非常有利於隱蔽攜行。兩支槍管垂直排列,槍管內刻有4條右鏇膛線,膛線導程235mm,與AK47突擊步槍相近,因此該槍發射的步槍彈頭上所產生的刮痕與使用AK47突擊步槍發射的刮痕基本一致,偽裝效果可以亂真。由於槍彈結構特殊,剛發射的彈殼內封閉的火藥燃氣使得彈殼溫度極高,無法用手直接抓取退殼,因此採用鋼製彈夾協助裝、取槍彈。槍管和槍身前端鉸接在一起,發射後扳動位於套筒座左側的槍管開鎖操作柄,槍管與槍身解脫。槍管後端上抬時,抽殼槓桿將發射後的彈殼推至槍管尾部以便手動退殼,直接用手將裝在鋼製彈夾上的兩發彈同時塞入兩個彈膛,再將槍管扣合回位後,扳動扳機護圈下方的待擊槓桿完成待擊動作。該槍沒有擊針,而是在槍彈的底火內裝有擊針,由外部擊錘的圓形端面撞擊底火。這是因為SP3彈殼內火藥燃氣壓力遠高於一般槍械,如果採用常規的前尖式擊針撞擊底火,容易將底火擊穿,造成高壓火藥燃氣從擊破口噴向後方的情況。保險手柄位於套筒座左側、扳機後方位置,保險手柄扳到下方時,扳機後方的滑塊被鎖住使扳機無法扣動。瞄準裝置由片狀準星和缺口式照門組成,理論射程25m,但有效射程只有15m。

第二代封閉式微聲槍/彈

封閉式微聲槍械封閉式微聲槍械
SP3特種微聲槍彈主要缺點是威力小,其槍口動能還不到150焦耳,尚不足當時蘇軍裝備的馬卡洛夫手槍彈的一半(而馬卡洛夫手槍的威力與世界同類武器相比也是比較低的)。在部隊反饋的意見中,對該彈威力不足的反映非常集中。雖然較小的彈頭口徑及尖頭的形狀對提高穿透能力有所幫助,但殺傷作用與使用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中央精密機械科學技術研究所又對SP3特種彈進一步改進,研製出威力稍高一些的毒蛇系列槍彈,包括PZ及其後續改進型PZA和PZAM特種彈
PZ特種彈又改成一段式的活塞—推桿結構,活塞底部有較大的凹坑。發射時,火藥燃氣作用於凹坑使其周壁擴張並與彈殼內壁貼緊,使燃氣密閉效果更好。為保持足夠的助推距離,它的彈殼不再拘泥於1943年式步槍彈彈殼的形狀:增加了彈殼尺寸,彈殼長達63mm,彈殼口部的內表面有台階以阻擋活塞的運動,此台階也起到密閉火藥燃氣的作用:外表面沒有斜肩,為平滑的柱形,增加了鋼製彈殼的壁厚,這樣有利於減小發射後火藥燃氣壓力,減小彈殼的膨脹,以便於提高火藥燃氣的壓力進而增強威力。彈頭仍借用1943年式步槍彈彈頭。PZ與PZA、PZAM之間的差別僅在於彈殼內的鋁製活塞—推桿形狀不同。
為適應尺寸加大的彈殼,圖拉兵工廠設計出S4及其改進型S4M“風暴”手槍。S4M結構與MSP類似,同樣為雙管“撅把式”結構,手動裝填,最大的區別是其能夠實現自動待擊。槍管內刻有6條右鏇膛線(發射後,彈頭上的膛線痕跡與步槍發射的彈頭不同,這有可能會暴露槍彈的真實來歷),槍管壁較厚:槍管後端上下端面分別設有凸起和卡鐵,可與套筒座牢靠配合,槍管後端面左右貫穿的缺口是放入彈夾的空間,槍管的開鎖槓桿位於套筒座左側、扳機的後方位置。該槍的手動保險位於套筒座左側的槍管後方位置,併兼作槍管選擇器:中間一檔為保險位置,上下兩檔分別對應選擇上、下兩支槍管發射。在槍彈裝填、槍管復位之後,手動保險自動置於保險狀態,發射時需要操作手動保險向上或向下並扣動扳機。瞄準裝置為片狀準星和方形缺口式照門組成,為防止槍頂部的“虛光”影響瞄準,在照門與準星之間刻有花紋。

第三代封閉式微聲槍/彈

SP3彈和毒蛇特種彈採用類似的活塞—推桿結構,發射後推桿突出彈殼之外的尺寸都比較大,使微聲槍械實現自動裝填的難度加大,因此配用的武器均為手動退殼、手動裝填的手槍,再次裝填費時費力。而在實際使用中,偵察人員和其他特工人員即使在較近的距離內也會出現兩發彈刺殺不成功的情況(未擊中目標或目標要害),必須繼續迅速射擊,而轉換其他武器或手動重新裝填槍彈都會貽誤戰機。
為此,中央精密機械科學技術研究所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又研製出SP4特種彈PSS半自動特種手槍,於1983年列裝使用。
SP4特種彈口徑仍為7.62mm,卻一改過去沿用1943年式步槍彈彈頭的策略,專門設計了圓柱形的鋼製彈頭,這種形狀使彈頭的彈道性能和穿甲能力均有所下降,但有利於提高近距離的停止作用,並且由於彈頭質量(10g左右)較大,威力仍較為可觀。為了保證彈頭順利擠進膛線以獲得相應的鏇轉運動,在彈頭前部裝有銅製彈帶。彈殼長為42mm,彈頭完全包在彈殼裡面,彈頭端面齊平於彈殼端面。特製的活塞上有短小纖細的凸起嵌在彈頭底部,取代了前幾種微聲槍
PSS微聲手槍採用常規的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但具體結構與常規手槍相比較為特殊。槍機復進簧安裝在套筒內槍管上方位置。槍管由可活動的彈膛和固定式的線膛組成,彈膛可以後坐8mm,並具有單獨的彈膛復進簧。擊發後,彈頭剛探出彈殼就開始切入膛線,火藥燃氣在推動彈頭與活塞向前運動的同時,也推動彈殼和彈膛以及套筒一起向後運動。彈膛後坐8mm之後,被擋住停止運動:而套筒由於慣性繼續後坐,完成抽殼和拋殼動作,同時彈膛在彈膛復進簧的作用下前移回位。套筒後坐到位時,其前方內表面的凸起掛住彈膛,使彈膛成為槍機的附加質量,令自動機運動更為平穩並減小自動機撞擊的聲音。發射機構和手動保險裝置借用了馬卡洛夫手槍的結構:具有外露式擊錘,既可單動也可雙動擊發,保險手柄位於套筒座左側後上方,在保險狀態下,扳機和擊錘同時被鎖住。使用彈匣供彈,容彈量6發。在25m距離內,彈頭能夠在擊穿蘇軍標二級防護標準的防彈衣或蘇軍68式頭盔之後,仍保持有足夠的能量使人致命,在30m處能夠擊穿5mm厚的鋼板。射擊後的彈殼內封裝有高壓火藥燃氣,被自動拋出槍外。
蘇聯封閉式微聲槍械不斷完善的動力源於冷戰時期間諜戰需求的牽引。當時,這種武器的裝備數量雖然極少,但使用部門和研製單位對性能的追求卻不計成本——一支貼身的微聲小手槍微聲匕首槍雖小,不僅關乎行動人員的生死,更關乎軍事、政治活動的成敗。時至今日,冷戰雖已結束,但偷襲和暗殺活動仍未謝幕,反而在隱蔽戰線鬥爭中的意義和作用更加重要,同時,在現代戰爭中,情報對戰爭進程的決定作用也更加明顯。偵察和特工人員肩負的使命和面臨的危險較之冷戰時期有增無減,微聲手槍仍有用武之地。
俄羅斯PSS微聲手槍NRS-2匕首槍依舊在編使用,它們的使命遠未結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