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堰鄉

寶堰鄉,位於江蘇省鎮江市丹徒縣境內。清乾隆時建鎮,總面積40.19平方公里,耕地30824畝。轄15個村民委員會,228個村民小組,7335戶,26540人。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寶堰鄉,位於江蘇省鎮江丹徒縣境內。清乾隆時建鎮,民國18年(1929)5月設區。1957年撤區建鄉,1958年建寶堰人民公社,1983年改稱鄉。位於丹徒縣境南部,東為丹陽縣,南接榮炳鄉,西靠句容縣,北連上會鄉,總面積40.19平方公里,耕地30824畝。轄15個村民委員會,228個村民小組,7335戶,26540人。

具體情況

寶堰鄉的地勢西屬丘陵,東為平原,通濟河、勝利河橫切全鄉為南、中、北三部分。通濟河上游為黃貫河,在丁角村北部與勝利河相接,句容境內山水直下,匯入通濟、勝利兩河,致東易澇西易旱。建國後,疏通勝利河,拓寬通濟河,使水流經丹陽香草河入長江。大河兩岸新建涵洞6座,建大陸、小陸水庫2座,大小電灌站30座,築主幹渠道30條,總長98.6公里。擁有大中型拖拉機7台,小型拖拉機439台,排灌動力機械487台,有效灌溉面積2.95萬畝。1985年糧食總產量1597.38萬公斤,年均畝產604公斤,水稻單產462.5公斤。比1978年分別增長9%、32%和23%。向國家提供商品糧643.12萬公斤,人均243.5公斤。油料總產85.47萬公斤。副業方面:產繭3.33萬公斤,出欄羊6381隻,家禽9.53萬隻,鮮蛋44.92萬公斤,成魚278.35噸,總產值356.94萬元。
1985年鄉辦工業有農具、磚瓦、絲織、銅棒、坩堝冶煉等17個廠,總產值630.47萬元,主要產品為石墨坩堝、各種門鎖、絲綢、糯米白酒、活塞環等。美國萬佛聖城的幾口特大銅鐘均為坩堝冶煉廠鑄造。村辦廠15個,總產值311.6萬元。個體工業總產值62.09萬元。
1985年社會總產值3190.91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134.28萬元,農業總產值1424.28萬元,收益分配人均505.6元。
1985年有國中4所及縣屬寶堰中學,教師96人,學生1501人;國小20所,教師148人,學生1796人;鄉醫院1所,醫護人員41人,病床40張。
1938年6月,陳毅同志率新四軍一支隊到達寶堰,司令部駐前隍村,宣傳抗日,建立地方黨組織,組建地方抗日武裝,成立鎮、句、金、丹四縣人民抗敵自衛委員會,為建立和發展茅山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現境內有位於前隍村的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舊址,寶堰鎮的“四縣總會”和陳毅辦公室遺址。鎮東有任邁、袁先鋒烈士紀念碑。
鄉政府駐地寶堰鎮,清初即有人聚住,原村名攔水,因常遭洪澇,築壩攔洪,遂改村名為堰壩,後又改為寶堰,以示其重要。乾隆間,興起於南宋的丁角鎮,因河道枯竭,水路只通寶堰而逐漸衰落;寶堰則日益興盛,成為丹徒縣八大集鎮之一。舊時商業鼎盛時,僅糧行即近40家,集鎮周圍個體釀酒戶比比皆是,米酒遠銷滬杭。原有街道4條。建國後新建振興路、寶春路、寶行路3條。將鎮內鎮榮公路段降坡取直,作主要商業街道。有國營商店12家,集體商店15家,個體商販170個。新落成的寶堰集貿市場,占地2000平方米,鋼筋屋架,玻璃鋼瓦蓋頂,內有12間營業用平房,另設123個攤位。駐鎮單位有銀行、工商所、稅務所、郵電局、學校、醫院、縣屬工廠等近50家。鎮內建有日供千噸的自來水廠和160個臥位的浴室。傳統製作的紅燒甲魚為南鄉名菜。特產香乾,是直接食用或烹調配料的佳品。50年代初,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江蘇省土產公司特選寶堰萬源醬園的香乾作為支援食品,深受志願軍的喜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