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武石門懸棺

寧武石門懸棺

寧武石門懸棺位於山西省寧武城西70公里處小石門村西極為幽僻的山谷內,峽谷深處有一個幽僻的巷彎,入口石壁如門,巷內林木蔥翠,古建專家認為這是一塊風水寶地,考古專家認為石門懸棺是長江以北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一處崖葬群,極具考古研究價值。

基本簡介

環顧石門內的石壁,並非危岩高聳,而僅有10至20多米之高,皆上下陡直光滑,壁頂覆蓋著綠樹灌叢,石壁上懸掛的木棺,有嵌在岩洞裡的,也有露在石壁外的,有用木樁支撐,也有用鐵鏈吊捆的,既有一棺獨懸,也有雙棺並列的,距地面高度不一,但皆能看得非常清晰,數數竟有11具之多。除此外,在石門周圍一帶的山壁上,還有零星的懸棺分布。懸棺多在石崖石洞等避水陰涼乾燥處,距地面高度高低不一,有近百米,數十米,十數米高的不等 .

據考古專家們考證認為,石門懸棺是迄今中國北方地區發現的唯一的崖葬群,極具考古研究價值。石門懸棺的懸葬方式大致可分為洞穴式、懸吊式、懸樁式、棧道式。洞穴式是在懸崖高處的天然石洞或人工石洞裡放置棺材;懸吊式是在懸崖高處用鐵鏈將棺材吊掛起來;懸樁式是在懸崖上鑿洞,平插上木樁,將棺材擱到木樁上;棧道式是在懸崖中間鑿孔插樁,鋪成一個微型棧道,將棺材擱在棧道上。

蘆芽山一帶的民間是盛行土葬的,而懸棺,當地人稱之為石葬,可能是一種異常的葬俗,據專家分析,其安葬的人有以下幾種可能:

其一:當地人對長輩的孝順,長輩去世後,置於懸棺,意即升天。

其二:在疆場上戰死的士卒。寧武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有"百戰樓煩地"的別稱。戰爭後,當地人不忍死者 暴骨遺骸,用松木製棺,予以妥善安葬,將棺木置於石洞之中。

其三:是圓寂後的僧人。這類僧侶尚未修行到築塔碹葬的程度和果位,多由僧侶及鄉民共同制棺安葬,置於寺廟附近的石洞中。

其四:是沒有子裔的孤寡老人。由村民共同料理後事,制棺安置於村外石壁之下或石洞之中。

其五:是外地商客及無子女的僑遷者。當地人厚道而淳樸,慈善助人之心濃厚,遇客死異鄉者,必以石葬之俗安置。

其六:是特殊年代的異常石葬。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施行過細菌戰,山里人外出將菌毒傳染病帶入深山老林,有的幾乎全家遭殃,存活者只有十之一二。死後,村人唯恐傳染病蔓延,無人敢助理安葬,最後,屍體腐爛,只好由倖存家人將屍體抬至離村很遠的石崖石洞中安葬。

石葬懸棺雖不按墳瑩風水等土葬程式,但也並非草率從事。尤為上待厚葬的是疆場上戰死的士卒。一般安置石洞距地面較高以慰在天之靈。僧侶的安葬規格也很高。總之,石葬懸棺體現出當地人善良、淳樸及仁愛之心。據說,石葬年代並不久遠,遠至明朝中葉,近至民國及抗日戰爭時期。因為宋代則多以火葬代之,今寧化一帶發掘出的火葬陶罐足以證明這一點。

至於這些懸棺的年代起始,至今還仍是個謎團,但據推測,這些懸棺的年代並不久遠,遠至明代中葉,近至清代或民國。

中國著名懸棺

懸棺葬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葬式之一,屬崖葬中的一種。在懸崖上鑿數孔釘以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人在崖下可見棺木,故名。
僰人懸棺|武夷山懸棺葬|龍虎山崖墓|龍河懸棺|三峽懸棺|寧武石門懸棺|曉峰懸棺|七孔子崖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