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武人

寧武人

寧武縣總面積為1966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為16萬人。 海拔在2000m以上者,有49座,占山峰總數的54%。 人文歷史寧武縣,漢置樓煩縣,魏、西晉因之,永嘉年廢。

寧武人文字

寧武縣是中國山西省忻州市所轄的一個縣。寧武縣總面積為1966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為16萬人。寧武位於山西省北中部,東徑111°50′-120°40′,北緯38°31′-39°8′之間。境北以內長城為邊,與朔州相鄰;西北以黃花嶺為界,與神池縣接壤;西南以荷葉坪山、蘆芽山為屏,與五寨、岢嵐相望;南部與靜樂縣相銜;東南以雲中山與忻州分界;東部與原平市連通。縣境南北長約105km,東西寬約45km,總面積1987.7平方公里。城南距太原180km,北達大同180km。由於古寧武城酷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故又稱“鳳凰城”。
政府駐鳳凰鎮。郵編:036700。行政區劃代碼:140925。區號:0350。

門戶論壇:http://www.0350nw.cn 寧武人自己的網路家園
人口民族
2003年總人口16萬人。
2000年,寧武縣轄4鎮18鄉,總人口152938人,各鄉鎮人口:鳳凰鎮44843陽方口鎮19442東寨鎮14951石家莊鎮4214盤道梁鄉1556薛家窪鄉2664下白泉鄉2371餘莊鄉4628東莊鄉2898迭台寺鄉4144春景窪鄉1519涔山鄉2830大廟鄉929前馬侖鄉1060化北屯鄉8013寧化鄉4581西馬坊鄉8689新堡鄉6600懷道鄉6196圪廖鄉3307東馬坊鄉5776輝順淘鄉1727(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自然地理
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按1959年山西省氣象局氣候區劃,屬高山嚴寒區和寒冷乾燥區。特別是:氣候寒冷,多大風,冬季漫長,無霜期短,山區雨多,其它地區雨量偏少,溫度差別大,雨量高度集中於7月和8月。氣溫、降水有明顯的垂直分布,光照時間在各地,以及一地的向陽坡和背陰坡有很大差異。
年平均氣溫6.2℃,極端最低氣溫-27℃,7月平均20.1℃,1月平均-9.9℃,年較差為30.0℃。無霜期120至130天。日照總時數平均為2835時,日照百分率67%,年平均太陽總輻射142.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氣溫為2-6℃。
平均降水量470-770mm,山區降水較多,在600mm以上。各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為:春季13%,夏季65%,秋季20%,冬季2%。在歷年記錄中,降水年際變化十分明顯。最多年降水量710.5mm(1959年),最少為226.1mm(1965年),一日最大降水量100mm。
地勢高峻,山嶺縱橫,一般海拔在2000m左右。東部有雲中山,以土石山為主,主要山峰有大石人梁、雞關山和老龍庵等。以大石人梁為最高,海拔2428m。西部由管涔山、蘆芽山組成,諸山層巒疊嶂,峻峭壁立、密林叢生。主要山峰有臥羊?⒒撇萘骸⒑梢鍍旱齲0尉?600m以上。西南部為呂梁山,北部為洪濤山,東北部為禪房山。從縣東北境的盤道梁起,至西南境的石家莊鎮止,共有大小峰巒99座,最低山峰分列縣之南北兩端,最低海拔是陽方口河西村1260m,境內平均海拔2000m。縣內山峰以分水嶺為界,分列於南北兩境。全縣山勢呈東北西南走向,地形總貌山西向東傾斜;由中部高峰,向南北兩翼下滑。山地占總面積95%,為1888.32平方公里。海拔在2000m以上者,有49座,占山峰總數的54%。其中:
管涔山是陰山余脈,古稱晉山之祖。主峰荷葉坪山位於寧武、五寨、岢嵐三縣交界處,在西馬坊鄉南,海拔2787米,是寧武全境的最高點。但頂部寬闊平夷,豐饒的高山草甸,自古以來是理想的天然牧??蘆芽山海拔2736m。坐落於縣西南與五寨接壤,山中有四紀冰川遺留的萬年冰洞。還有神秘的高山天池群,碧波錦鱗。
禪房山座落在縣東北部的薛家窪鄉賈家窯村,海拔2106.01米,山體敦實。
寧武境內河流分屬汾河、桑乾河兩大水系,主要有三條河流:
汾河為第一大河,源於縣內東寨鎮西北約一公里處管涔山腳下,水出峭壁,從石鑿“龍口”中流出,龍門上古人石刻“汾源靈沼”四字,即汾河正源。大廟鄉樓底村後背,距“汾源靈沼”24公里之汾河溝,也是汾河之源。汾河流域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3/4,為1649平方公里。
汾源海拔1602米,出口流量為0.2立方米/秒。從北向南、流經東寨、三馬營、宮家莊、二馬營、頭馬營、化北屯、山寨、北屯、蒯屯關、寧化、壩門口、南屯、子方廟、十里橋、用湖屯、石家莊、陽方、定河、潘家灣,入靜樂縣境。
洪河原無名,1964年全縣統一規劃,將懷道、圪瘳兩溝匯合而成的主流取此名。源於東莊鄉三張莊村東溝,系汾河一級支流,全長38公里,為第二大河。流域面積504平方公里,占境內汾河流域面積的31%。
恢河是寧武第三大河,為桑乾河上游。源於余莊鄉分水嶺腳下,境內長32公里。流域面積301平方公里,平均縱坡1%。平均清水流量0.1立方米/秒。夏秋河水較大,枯水期常呈斷流。1959年於陽方口橋處實測,河寬180米,平均水深0.81米,洪峰流量500立方米/秒。從西南向東北,流經余莊、苗莊、壩上、楊莊、城關、大河堡、馬家灣、石湖河、麻峪寨、石嘴子、陽方、河西。至陽方口鎮入朔縣境,向北流經大同盆地,入官廳水庫。
人文歷史
寧武縣,漢置樓煩縣,魏、西晉因之,永嘉年廢。北宋置寧化軍。金稱寧化縣,為寧化州治。明洪武三年置寧化所(故址在進縣南之寧化鄉)。成化處建寧武關,清雍正三年置寧武縣,為寧武府治。民國元年廢府留縣,今因之。
寧武歷史文化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楊莊等處古文化遺址所遺貿的石斧、陶片,為史學界研究黃河中游地區文化發展,提供了依據。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476年,古老而善於射騎的樓煩部族(或氏族)便活動在今寧武一帶。公元前277年,趙國征服樓煩,趙武靈王為實現滅秦大計,重用樓煩將士,今寧武是其駐紮的主要地域。隋代,幾十萬工匠在今寧武天池、汾源一帶,建築了規模宏大的汾陽宮。唐代、天池、元池、樓煩是朝遷的重要軍馬基地。元代,戍邊軍民開始在今寧武一帶屯田墾植,結束了當地有史以來的荒漠狀態。明清以來,修內邊、築城池,建設寺廟,寧武一步步發展起來。
明洪武年間設鎮西衛、屬太原府管轄。成化四年立寧武關。嘉靖十九年,寧武為山西鎮,統領雁門、寧武、偏頭三關軍事。清雍正三年始改為寧武縣為寧武府治,領“寧武”、“神池”、“五寨”、“偏關”四縣,屬山西雁門道。民國初年廢府,建國後為“寧武縣人民政府”,隸屬山西省忻縣地區行署轄。1959年1月劃歸晉北專署,1961年重歸忻縣專屬。“文革”期間改“縣人民政府”為“縣革命委員會”,屬忻縣地區革命委員會管轄。1981年3月,縣七屆人民代表大會改“縣革命委員會”為“縣人民政府”至今,現為山西省忻州市人民政府管轄。
自戰國到明末,寧武地區或邊關要地,聯絡內地和北方少數民族的重要通道,或內地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雜居地,民族商賈文化交往的主要地段。寧武特殊的地理環境養育了粗獷、剛強的寧武人民,勤勞淳樸的寧武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古代疏通汾水河道、降伏水患的治水始主台駘長期生活在今寧武一帶,在今寧武定河村建有“昌寧公家廟”,立祠紀念。漢代著名女文豪班姨妤就是古樓煩人。劉肇文開本縣留學外國的先河。丁致中、南桂馨早年參加同盟會,參與辛亥太原起義,在推翻清朝統治的革命鬥爭中曾作出重要貢獻著名文學吳敬梓之長子吳良曾任寧武知府,政績顯著。寧武籍王春菁、王春葳姐妹在30年代括襄全國網球單打、雙打冠軍,為寧武和山西人民爭得殊榮。抗日戰爭期間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賀龍、關向應、王震、余秋里長期戰鬥在寧武一帶,留下許多革命足跡和光榮傳統。寧武人民出生入死英勇鬥爭,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模範。舊堡村民兵分隊長、晉緩特級民兵英雄張初元創造了一手拿槍一手拿鋤,敵人來了就戰鬥,敵人走了便生產的勞武結合的經驗,譽滿晉綏。席麻窪村民兵隊長邢四娃組織帶領民兵開荒地種軍火田,創辦“軍火合作社”,婦幼皆知,聞名遐邇。抗日、解放戰爭期間寧武數以萬計的人民支前參戰,為革命有1076名烈士犧牲。
工農業
共有耕地44.9萬畝,主要糧食作物有莜麥、豌豆、山藥、穀子、蠶豆、玉米、黑豆、黍子、糜子、蕎麥、小麥等。主要經濟作物有胡麻、油菜、黃芥。森林密布,有82萬畝原始次生森林,素有華北落葉松故鄉之稱。以寧武為中心的管涔山林區的天然次生林為華北之最,地處我國三北防護林體系中段,也是山西省著名水源涵養用材林基地。目前縣內自然植被較好,西部以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為主,分布面積較大;東部以闊葉林為主。全縣共有82萬畝原始次生林,森林覆蓋率38%以上,生態環境良好。區內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棲息著世界珍禽、山西省省鳥——褐馬雞,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黑鸛、金雕、小天鵝、金錢豹、雪豹、梅花鹿、原麝等160多種珍稀動物,生長著450多種植物和百餘種珍貴藥材。寧武不僅是山西省的重化工基地,而且是木材生產基地,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境內有管涔山林區,有藥用植物上百種,野生食用菌20餘種,尤以銀盤蘑菇為佳品。此外,全縣有天然牧坡66萬畝,面積在1000畝以上的27塊,500畝以上的133塊,100畝以上的990塊,以產草量分,年畝產草在1000斤以上的有38萬多畝,飼草品種有200多種。水草豐盛,具有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有煤、鐵、錳、鋁礬土、石英石、水晶石、硫磺、長石、花崗岩、鉬、雲母、石灰岩、粘土等。煤炭資源得天獨厚,為大寧煤田的主要組成部分,探明煤炭儲量為360億噸,含煤面積為1114.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6.06%。且質良品全、復蓋淺,煤種多為石炭紀和侏羅紀煤,具有低灰、低硫、高熱值等特點,為優質工業動力煤,是全省重要產煤縣之一。寧武煤田儲量豐富,煤質好,煤層厚,埋藏淺,易開採,前景理想。寧武煤田包括軒崗煤礦,總儲量為800億噸,占全省煤炭總儲量的10%。鋁礬土工業,鋁釩土是我縣第二大礦產資源,遠景儲量在2億噸以上,占全國23億噸儲量的近十分之一,占全省儲量的四分之一,其中C+D在3700萬噸左右,其特點是:品位高,埋藏淺,易開採。
寧武還有豐富的水力資源,水資源總量為0.799億立方米,高於全省水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其中地表水0.4592億立方米,按畝用水300立方米計算,可發展水地15.3萬畝;地下水0.39億立方米,除工業用水0.1億立方米外,按畝用水250立方米計算,可發展水地11.5萬畝,全縣水資源共可發展水地26.8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9%。
工業有採煤、機械加工、農機修造、五金修配、印刷、地毯、建築、電力、編織、榨油、醬醋加工等行業。
交通
寧武區位優越,設施完善,交通便利,北同蒲電氣化鐵路、寧岢鐵路、朔黃鐵路和寧靜鐵路共同構成了寧武發達的鐵路運輸網。寧武站建於1936年,現為二等站。寧武西站建於1998年,隸屬朔黃鐵路公司管轄。公路,太寧、大運、忻保、崞水、平陽、寧白、忻分等幹線公路通過境內。
名勝古蹟
縣內名勝古蹟頗多,較著名的有寧武關、天池、玄池、明代古樓等。寧武關與偏頭關、雁門關、平型關遙相呼應,古有樓煩重鎮之稱,一向為兵家必爭之地。
名優特產
土特產有地毯、黃芪等。最著名的礦藏資源有侏羅紀煤、焦炭、鋁土、優質木材落葉松,珍貴的食用菌鋁盤蘑菇、鬆口蘑、營養豐富的蕨菜和遠銷國外的名優產品鳳凰牌鉛筆、鋼絲鎖。
旅遊
寧武是座關城,歷史悠久,古蹟名勝甚多,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素有黃土高原上綠色明珠之稱,境內山、水、關、林、洞、谷、石、瀑、寺、甸、草、湖、泉、谷、廟等自然、人文景觀獨具特色,積澱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折射出燦爛的汾河文明,旅遊資源品種之多、密集度之高都是全國少有的。早在隋、唐時,寧武就是馳名遠近的風景名勝地。著名的寧武八景有:汾源靈沼、天池錦鱗、蘆芽滴翠、支鍋奇石、旁橋煙虹、梁峪流蝦、禪房夕照、恢河伏流。此外還有寧武關古樓、鳳凰古城、冰窖、寧化萬佛洞、涔山仙人洞、青龍山天花洞,曉祖寶塔、昌寧公祠、萬佛寺等名勝古蹟。境內山川秀美,峰巒疊嶂,關城巍峨,寺廟林立,既有險峻奇特、風景秀麗的名山大川,又有歷史悠久、珍寶薈萃的人文景觀。擁有蘆芽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管涔國家森林公園、萬年冰洞國家地質公園。古代就有風景優美的八景,現在挖掘出大小景點160多處,其中有世界級景點萬年冰洞,國家級景點懸崖棧道和懸棺,省級景點高山天池群、高山草甸馬侖草原、蘆芽山等,還有三晉母親河的發源地汾河源頭,吸引著大量中外遊客。管涔山國家森林公園棲息著世界珍禽褐馬雞,其主峰蘆芽山海拔2754米,因狀如出水蘆芽而得名,以險、奇、絕聞名於世。山上怪石嶙峋,壯麗驚險,山間流水虹布,鳥語花香,山下森林茂密,野生動物出沒無常,整個山勢粗獷雋秀,原始古樸,是當代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式旅遊的極好去處。與蘆芽山遙相對峙的荷葉坪山和馬侖草原,幾萬畝高山草甸水草豐盛,是歷代帝王的飼牧、馴馬基地。天池湖群鑲嵌在海拔1954米的高山之巔。世界奇觀萬年冰洞,巨石陡峭,冰柱林立,積冰終年不化,形成於第四世紀,為目前已發現的冰洞之最。中國最早的《辭海》版本記載了兩處天池,寧武天池為其中之一,是鑲嵌在海拔1954米高山之巔的湖泊群系中最大的湖泊,面積達0.8平方公里。天池水“陰霖不溢,陽旱不涸,澄清如鏡”。從古至今是避暑、觀光、狩獵的勝境。漢武帝劉徹、北魏孝文帝跖跋元宏,北齊文宣帝高洋高渲及北齊後主高緯,後漢劉淵劉曜隋楊堅父子、唐李淵父子均在此留下足跡。尤其是隋大業四年(608)隋煬帝敕令環天池築起避暑行宮汾陽宮,七年修建樓台亭榭,宮宇殿閣,迤麗百里達今寧化鄉。寧武萬年冰洞是中國一萬多個洞中僅有的八九個冰洞之一,且儲冰量最大。炎炎盛夏依然是滴水成冰,不愧為中華一絕,世界奇觀。象頂一品石形象逼真,驚險絕倫,相傳為古代治水英雄台駘治水時的指揮台。情人谷溫馨、浪漫,暢遊於此倍感情真、景親。翔風山古寺廟時隱時現,以懸棺、懸空寺、懸空村、懸崖棧道為主的“四懸”景觀令人驚嘆不已,回味無窮。寧武古關、寧化城、趙長城等人文景觀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寧武還是三晉母親河、黃河中游最大的支流汾河的發源地,汾河水縱貫山西760km。清真山上有懸空棧道42公里,用於連線建立在縣空近百米的石崖半腰間的眾多的古代佛教名剎。寧武還有聞名於世的趙國長城、紫塞長城的支鍋奇石、龍口飛翠的汾源靈沼,還有縣城巍然挺拔的鼓樓。寧武山清水秀資源多,是一塊流金溢彩、神奇美麗的寶地,是一方潛力巨大、亟待開發的熱土一年四季皆為旅遊的佳期。不遠的將來,神奇美麗的寧武定會成為一處集遊樂、觀光、避暑、休閒、度假、狩獵、探險、自然保護、區域研究於一體的聞名全國、享譽世界的新型自然風光與濃郁文化交融的旅遊區。
分類介紹:
社會發展
老齡、社會福利工作逐步推進,社會保障駛入正常軌道。
文化教育事業生機勃勃。明正德三年(1508)始設寧文書院,清雍正三年(1725)建府學,乾隆十三年(1748)創鶴鳴書院。但境內居民多以畜牧、狩獵、屯種、從軍為業,直至晚清讀書者才漸多。1949年初,全縣有初級國小107所,入學兒童1000名左右,占到適齡兒童的30%左右。新中國建立後,教育衛生事業蓬勃發展。1955年寧武初級中學創建,1958年改為完全中學。1986年全縣國小達452座,普通中學29座(其中高級中學3座),職業技術學校10座。在校學生總計28284人。全縣教職工2196人。全縣鄉以上醫院24所,床位631張。醫務人員838人,其中有中級以上職稱的26人。每千人平均擁有醫務人員6.35人、病床4.78張。農村缺醫少藥現象不復存在。全縣有文化單位25個,電視差轉台2個,電視轉播台18個,擁有電視60000餘台,電視人口覆蓋率95%。
民族宗教
有蒙、滿、回、藏等11個少數民族,約100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06%,即每1500人中有1名少數民族人士。這部分少數民族人民,大部分是幹部、職工家屬、少數散居於農村。多年來,各民族互敬互重,團結和睦。信仰宗教的民眾都是漢族,基督教有信徒453人,男50人,女403人,活動堂點1個。天主教分布在懷道鄉的南溝、下官莊、圪謬溝一帶,有信徒352人,男184人,女168人。天主教屬忻州堂口管轄,活動堂點2個,會長、副會長7名。佛教信徒,專職僧人10名,其中1名病故,居士60多名,活動在寺廟內進行。
行政區劃
鳳凰鎮(城關鎮更名)[村委會數59自然村數62]
禿蘭餒、南溝、車道坡、汪鐵溝、前鳳凰、小南溝、迷喳咀、染峪、半溝、上河南、黃土崖、朱家溝、西張家溝、下河南、柳溝、豆色圪餒、石碣莊旺、李家莊、小莊旺、楊莊、大河堡、姜莊、周家堡、杜莊、李家窯、東關、劉家園、孟家窯、胭脂、張家梁、柳溝灣、張家窯、段家山、水草溝、嶺溝、韓家背、麻峪、馬莊、後石湖、北關、南辛窯、馬連溝、馬家灣、王虎莊、小莊子、雙牆、石碣上、東張家溝、水泉窪、西關、朱家岩、黃土坡、後鳳凰、莊子上、龍骨岩、神堂溝、小安、李家莊、窯子坪、梁家莊旺、賀家溝、新華寨
陽方口鎮[村委會數28自然村數28]
陽方口、莊子上、暖水灣、袁家窯、大水口、河西、陽方、冀家莊、石嘴、東麻峪寨、西麻峪寨、石湖河、火燒溝、西梁、前石湖、三岔、三府窯、寺兒岩、大村、黃草梁、北新窯、達達莊、大窪、郭家窯、賈家堡、半山、馮家山、南莊子
東寨鎮(含原大廟鄉前馬侖鄉)[村委會數62自然村數62]
東寨、店耳上、車道溝、李家圪洞、下鸞橋、炭窯坪、三馬營、壩溝灣、官家莊、王家溝、石輝溝、南岔、寺耳溝、窯子灣、前井務溝、淨家崖、小西溝、魏家溝、和沿溝、南山、東寺、鷂子溝、蘑菇營、姜莊、後井務溝、大窪、謝崗地、南梁、二馬營、麻地溝、上鸞、石窯溝、大廟、李家陽坡、灣子、馬家莊、南溝廟、咀子上、天井溝、樓底、五垧地、張廣坡、前村、後村、黑林里、代家陽坡、上圪洞溝、下圪洞溝、高橋窪、前馬侖、後馬侖、樺林溝、社科、串上、高家山、大溝大窪、馬圈灣、沈家溝、李家溝、陳家坡、王家溝
石家莊鎮[村委會數11自然村數11]
石家莊、十里橋、川湖屯、溝口、北梁岩、沙溝岩、馬頭山、吳家灣、潘家灣、陽方、定河
薛家窪鄉(含原盤道梁鄉下白泉鄉)[村委會數36自然村數37]
李子樹樑、薛家窪、劉家山、西紅河、洞兒上、西麻地溝、賈家窯、姬莊、西地、大石灣、西溝、梨元河、黃草圪餒、寬溝、盤道梁、殷莊、東趙家溝、常峪、段莊、郭莊、茹家窯、寬草坪、水窪、宋家溝、下白泉、中白泉、大泉上、上白泉、大堰梁、高崖上、韓川、梨園坡、項家山、仝家溝、羊道坡、圪謬、東麻地溝
涔山鄉(含原春景窪鄉)[村委會數28自然村數28]
岔上、小石洞、大石洞、漚泥灣、壩兒溝、王化溝、張家崖、宋家崖、鞦韆溝、程家圪洞、豹子溝、紫峰崖、東樓溝、謝家溝、石片溝、暖水河、五花山、小石門、春景窪、霸王嶺、王家山、大景溝、周家溝、牛頭岔、正掌溝、丁家灣、麻地溝、寺耳溝
迭台寺鄉[村委會數14自然村數14]
圪謬、大陽坡、嶺焉、梅家莊、隔河、口子、西土窯、東土窯、黃嶺、山只會、安子梁、虎洞溝、大樑上、下莊子
余莊鄉(含原東莊鄉)[村委會數39自然村數39]
余莊、下余莊、壩上、廟耳溝、東壩溝、硫磺溝、苗家焉、東棧溝、分水嶺、寺溝、榆樹坪、前村、薛家溝、陽坡上、西棧溝、大木廠、小木廠、苗莊、正溝、三百戶、窯溝、正窪、後子溝、東莊、黃土坡、後村、郭家莊、寺耳上、東溝、張道溝、東村、石咀頭、海子背、暖泉溝、圍溝、馬營、海樑上、歹口子、前村
新堡鄉[村委會數23自然村數23]
新堡、戈家窯、紅土溝、接官亭、舊堡、嶺底、蘆草溝、石板橋、桿木溝、熊溝、石壩溝、炭窯溝、碾泉、趙家溝、鴉呼崖、梁家溝、劉家溝、王家灘、王家溝、石壩、獅子溝、達子營
東馬坊鄉(含原輝順溝鄉)[村委會數25自然村數25]
東馬坊、南溝、莊旺、豆莊、跑泉溝、回官石、達達店、蔥溝、柳子焉、西溝、腰莊、石窯子、上莊、輝順溝、後車道溝、麥染溝、神溝、水桑坡、朱家溝、趙家坡、白崖河、川溝、耿家坡、前車道溝、趙來咀
化北屯鄉(含原寧化鄉)[村委會數53自然村數54]
化北屯、頭馬營、山寨、北屯、散岔、李家庵、北正溝、崔家溝、陳家半溝、大場、大寨、大廖溝、前黑豆溝、後黑豆溝、張家莊、西羊溝、劉家背、陳家莊、郝家溝、水南溝、上小廖溝、下小廖溝、孫家溝、張家半溝、劉家屯、大北溝、梁家溝、梁家山、菜地溝、峁上、支家溝、李家山、丁家溝、鐵蘆溝、寧化、南屯、子方廟、南門口、張家山、沙梁、邱家山、口子、教場、黃家山、蒯屯關、高家半溝、好水溝、瓦窯坡、李家窪、牛心會、趙家溝、石窯會、鄭家山、辛莊
西馬坊鄉[村委會數43自然村數43]
西馬坊、李家溝、圪洞、槍乾溝、營房溝、蔥溝、馬駒溝、西溝、陳家灘、高崖底、南正溝、吉家坪、東溝、北溝灘、包掌灣、小峪、榆林溝、姚家溝、溫家窯、韓家溝、周家山、張家山、任家山、榆木橋、黃土峁、席麻窪、西庵、斜坡、黑石窯、劉家岩、張家溝、車道溝、前吳家溝、後吳家溝、細腰、壩里、小輝窯溝、饅頭山、狼迫溝、達茅庵、夥伙溝、梅洞、大輝窯溝
懷道鄉[村委會數22自然村數23]
懷道、黃松溝、白馬崖、官地、廟嶺、小南溝、大玉皇、寺灣、長乙珍、下官莊、中馬坊、左眼溝、圪洞溝、南溝、圪謬溝、上官莊、王閣寨、天王塔、大灘溝、乾溝、鹿圈溝、屠溝、謝家坪
合計:村委會數463自然村數473
寧武人自己的網路家園: http://www.0350nw.cn 

寧武縣入口網站文史資料 http://www.0350nw.cn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