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閱讀

教材概況

課程說明
《實用閱讀》是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科書,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語文課程標準》的基礎理念之一就是注重高中語文課程的套用,課程應加強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聯繫,以適應當代現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因此,課程目標明確提出:學生應能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在語文套用中開闊視野;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範圍,提高語文的綜合套用能力。《實用閱讀》正是在這樣的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下開發出來的一門語文選修課程,它試圖努力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在不同的知識領域為學生提供語文套用的可能,從而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語文套用意識和能力,為學生未來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材介紹
《實用閱讀》側重於幫助學生學會篩選和整合文本中的有效信息,提高信息提取的速度和準確性,進而能夠完整準確地

教材封面

把握文本的內容。這種語文套用意識和能力也是今天生活在資訊時代的現代公民理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因此,作為語文選修課程“語言文字套用”序列的一種,《實用閱讀》在編寫過程中注重了選文的生活性和跨學科性,注重了材料的實際套用性,同時也注重了對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發展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的引導。作為非文學類文本的閱讀教材,教科書力圖以最為豐富的材料選擇為學習者提供儘可能多的文體類別,讓多樣的學習材料儘可能地體現語文課程的套用價值,並且以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為學習者提供實際有效的閱讀方法指導。需要說明的是,與必修教材和其他多種選修教材不同,《實用閱讀》儘管也注意選擇文質兼美的典範文本作為學習的材料,但它最終注重的不是文本自身的典範性,而是文體類別的豐富性和套用性,講究以實際的閱讀方法指導來實現閱讀目的。
編輯本段

教材框架

基本框架
《實用閱讀》沿襲了蘇教版必修教材的專題呈現方式,全書共設七個專題,涉及科普文章、社會科學論文、自然科學論文、綜述、書序、條目和非連續文本等七類文本的閱讀。具體到每一類文本,教科書儘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了社會或自然科學領域的材料進行學習,其具體內容為:“由淺顯走入深妙——科普文章的閱讀”專題,為學生提供了天文學、仿生學、生物學、植物學類文本;“感受邏輯的力量——社科論文的閱讀”專題,為學生提供了藝術、文化、歷史、修辭學類論文文本;“科學表述的真理——科學論文的閱讀”專題,為學生提供了科學史、生命科學、理論物理學論文;“歸納梳理的藝術——綜述類文章的閱讀”專題,為學生提供了小說史、中國古代進仕制度、學術研討會、調查報告等綜述類文本;“管鑰在手——書序的閱讀”專題,為學生提供了自序和他序兩種書序文本;“打開辭典——條目的閱讀”專題,為學生提供了環境科學、文學兩類條目;“面對圖表——非連續文本的閱讀”專題,為學生提供了表和圖兩類非連續文本。總之,在七類文本材料的選擇過程中,教科書充分考慮了語文課程的套用性和學生個性發展的閱讀需求,儘可能豐富地提供不同領域的學習材料以滿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材料的篩選,這將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體現選修課程的靈活性。《實用閱讀》每篇選文後均有“閱讀與探討”,每個專題後均有“積累與套用”。
為培養學生快速準確篩選、整合及提取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對獲取信息能夠造成影響的若干因素有意識地分專題進行解決,另外,對獲取信息行之有效的若干閱讀方法也分專題進行歸納總結。在全書的七個專題中,“科普文章的閱讀”專題重點解決信息獲取過程中如何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和關鍵字語;“社科論文的閱讀”和“科學論文的閱讀”專題重點解決如何理解文本中的關鍵語句;“綜述類文章的閱讀”專題解決獲取文本信息的重要方法之一“列提綱”;“書序的閱讀”專題側重解決獲取信息的另一重要方法“做摘要”;“條目的閱讀”專題重點關注獲取信息過程中的有效方法“做卡片”。這種閱讀手段和閱讀方法的系統歸納與梳理,為學生形成迅速、準確獲取信息的能力提供了切實可行的保障,如果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再有所創新和補充,學生在未來生活和工作中所必須擁有的良好的信息獲取能力就會初步形成。
特點
與其他選修課程不同的是,這裡的“閱讀與探討”重在探討文本閱讀過程中的信息篩選、整合與提取,這裡的“積累與套用”重在信息篩選、整合與提取的方式方法的積累及其實際的閱讀套用。在這裡,學習材料在必修教材中所承載的功能退到了次要的地位,而實際有效的閱讀方法的理解與掌握、信息篩選與整合能力的培養與形成成為閱讀文本的主要目的。
教學基本原則
基於課程的意義和目標及課程的總體架構,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對必修教材“文本研習”、“問題探討”、“活動體驗”三種教學呈現方式有所揚棄,《實用閱讀》不主張對文本要義進行深度地分析、領悟與把握,也不主張對文本中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層次地探討與辨析,《實用閱讀》主張綜合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如精讀、略讀、速讀、瀏覽等快速準確地提取文本重要信息,在此類“活動”中體會掌握獲取信息的方法和手段,從而形成實用有效的閱讀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歸納和總結實際有用的閱讀方法,在實際的語文套用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套用意識。
編輯本段

目錄

⊙由淺顯走人深妙
——科普文章的閱讀
神奇的極光曹沖
藍蝶的光輝沈致
說味[美]劉易斯·托瑪斯
花的秘密[美]蘿賽
⊙感受邏輯的力量
——論述類文章的閱讀
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宗白華
“文明”與“文化\'陳炎
路吳伯凡
熵:一種新的世界觀[美]里夫金霍華德
⊙領略歸納梳理的藝術
——綜述類文章的閱讀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吳組緗
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黃留珠
“人文精神與現代化”學術研討會綜述劉京希
從“任務”到“責任”
——洋涇中學學生社區服務調查報告陳桂生周興國
⊙管鑰在手
——書序的閱讀
《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序呂叔湘
左手的掌紋》自序余光中
⊙打開辭典
——條目的閱讀
水土流失夏增祿曾水泉
唐宋古文運動錢仲聯
⊙面對圖表
——非連續文本的閱讀
1996財政年度PLAN國際項目
栗全方位適度人口論與巨觀決策選擇田雪原
編輯本段

課文選讀

《左手的掌紋》自序
余光中
“每個人的童年未必都像童話,但是至少該像童年。”在《自豪與自幸》一文的開始,我這么說過。我的童年在南京度過,開始應該是快樂的,像是童話,但結尾不但不像是童年,簡直變成了噩夢。我出生在南京,貨真價實,是一個“南京小蘿蔔”。還沒有出世,就跟母親上了棲霞山,那是重九前一天。母親動了胎氣,翌晨就產下了我。除了七歲前後隨父母回永春去住過大約兩年,九歲以前南京一直是我的家。九歲那年我逃過了一劫,但是我的民族沒有倖免。南京大屠殺的現場離母親和我不過一百公里。日本武士刀的凶芒過處,我的童年就此斷了。當時母子兩人隨了族人在日軍的前面逃亡,正逃到蘇皖邊境的高淳。敵軍很快就超過了我們,於是我們在淪陷區迂迴躲避,直到終於抵達上海。
九年以後,母子再度倉皇告別南京,仍然是為了逃避戰爭,仍然是去了上海,為了要遠赴廈門;但這一次不同於八年抗戰,告別的不僅是南京,而是整個大陸。這一別,要直到半世紀後,到2000年的重九才得以重回石頭城下,去摩挲夢裡的雪松與法國梧桐,再嗅秋魂一般的桂樹了。南京不但生我,而且育我。這一生載我的后土,最久的是台北,長達二十年。其次是高雄,達十七年。第三該是南京與香港,各為十一年。在南京的這十一年又可分童年與青年:前期讀過崔八巷國小,後期則讀過青年會中學與金陵大學。後來金陵大學並人中央大學,成為南京大學:這一變,我竟成了南大的校友,隔著海峽,終於遙應母校鐘聲的召喚,得以回去參加盛大的百年校慶。
當年金陵大學的同屆同學,李夜光、高文美、程極明,也參加了百年校慶。但是校友太多,慶典太盛大,四人竟然無緣團聚,實在令人悵惘。我和未來的妻子第一次見面,是在鼓樓;坐在遙望紫金山的視窗寫第一首詩,是在將軍廟龍倉巷。這閱盡滄桑的六朝舊都,年去年來,一層層桐葉、楓葉與松針的覆蓋下,曾有過我童稚的、少壯的多少腳印與指紋?
我這一生與水有緣,大半在河邊、海邊度過。小時在南京飲長江之水,幾度隨母親回她的故鄉常州漕橋,也屢戲運河之波。中學時代在四川,不論夢裡或夢外,嘉陵江永遠在耳邊流著。近三十年來,也有幸長得吐露港與台灣海峽的青睞。
從長江到玄武湖,從運河到太湖,江南水鄉正是我母鄉。在靈魂深處,這遍地江湖、盈眸洲渚,正是我鄉愁所依,孺慕所賴,從來就不曾斷奶。我當然也是廣義的江蘇人:常州不但是母鄉,也是妻鄉。在漕橋的孫家,我的表兄弟姐妹豈止百人,今日雖已散居各省,當年童稚,卻同在假山後、魚缸邊捉過迷藏。用舊小說的章回標題來胡謅,簡直是:“金陵子弟同學盛,常州兒女表親多。”
十多年來我的書在大陸各省出版,但是在江蘇,這還是第一次,尤其還是在接生我的南京,更是倍加快慰。
更令我快慰的是,這本《左手的掌紋》是由南京作家馮亦同先生編選。早在1988年,馮先生就將他所寫的《讀(白玉苦瓜)》一詩托張默先生轉交給我。那是我和南京文壇最初的交往,從此便和馮先生保持聯絡。1994年他的姐姐懷同女士來台灣訪問,和我見面,後來還在南京的《莫愁》月刊上發表《記與余光中的會面》一文。儘管如此,一直要等到2000年的重九,我才有機會回到久別的南京,與亦同初次會面。亦同是詩人,也是詩評家與散文家,不但先後寫詩贈我,寫評評我,更多次為文記述我這位“金陵子弟江湖客”,說得白些,也就是“南京大蘿蔔”的近況。現在更進一步,他又為江蘇文藝出版社編選了我的散文選集。我的感動要套李白的詩句來表達:“請君試問長江水,鄉情與之誰短長?”
我寫散文,比寫詩幾乎晚了十年。當初動筆,不過當做“詩餘”,原來無心插柳,後來竟自成陰,似乎贏得更多讀者,以致近年在大陸出書,文集遠多於詩集。但是另一方面,評者論我的作品,卻是詩集多於文集。只能怪自己一心二用,變成練功走火,左手與右手竟有不同的掌紋。
我寫散文雖然起步較晚,但是文路比詩路走得較穩,較快,也較早進入成熟之境。文路起步不久,少年氣盛,我就奢言當代的散文需要革命了。在《剪掉散文的辮子》一文中,我強調現代散文應該注意語言的密度、彈性與質料。後來我又對五四以後流行的小品文提出質疑,認為散文的格局不必自囿於小品,散文家也不妨發展重工業。小品文如果喜歡議論,容易變成雜文,如果一味抒情,就會變成所謂散文詩。一位散文家如果不能兼擅敘事與寫景,只能憑空地、無端地主觀抒情,作品就注定只會“躡虛”,不能“落實”,更談不上出虛人實、虛實相生。
早年我寫散文,有意超越當代的風氣,在篇幅上要求擺脫魯迅所嗤的“小擺設”,經營黃國彬所倡的“大品”。大品之大,不全在其長,更在其格局與氣勢。誰規定散文要謹守寸土,味之如橄欖,飲之如清茶?在風格上我不滿當時的散文敘事潦草,寫景空泛,既乏臨場的實感,又無創新的音調;總之是感性稀薄。所以我認為散文不應該甘於屈居“次文類”,相反地,應該擴大而且加強:擴大格局,加強感性,並且取法於其他的文類,例如詩與小說,與乎其他藝術,例如音樂、繪畫、電影。
當年我又發現,要達到這目的,五四以來的白話文就得倒回倉頡的風火爐里去,調整陰陽,重新煉起。中文的句法、文法、章法、節奏,以及修辭學習用的手法,似乎都可以換骨脫胎而金剛不壞。在《剪掉散文的辮子》里我說過:“在《逍遙遊》、《鬼雨》一類的作品裡……我嘗試把中國的文字壓縮、槌扁、拉長、磨利,把它拆開又拼攏,折來且疊去,為了試驗它的速度、密度和彈性。”例如《鬼雨》有這么一段:
許多被鞭笞的靈魂在雨地里哀求大赦。
魑魅呼喊著魍魎回答著魑魅。
第二句在句法的常態上本該寫成:“魑魅呼喊著魍魎,魍魎回答著魑魅。”但這么一來,文法就大馴了,句法也太板了。只留下一個魍魎,文法上它就身兼二職,不但上承“呼喊”成了受詞,抑且下領“回答”變成主詞,像是武俠在半空轉身,不轉彎,速度之快,令人猝不及防。這就是風火爐里煉丹,超越了中文的“速限”。其實違規超速我當然不是初犯。李白早就如此了: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的詩在節奏上常是快板(allegro),奇怪的是,我自舉的“魍魎”一例是因減字而加速,李白卻用加字來加速。連用兩個“水”字,三個“愁”字,因重疊而流暢。至於“日”字連用四次,且都放在重讀的部位,更加勢不可擋。如果刪成“昨日棄我不可留,今日亂我多煩憂”,反而氣弱了。這些可以“變速”的“彈性”,都是中文未盡開採的“能只待巧於運“力”的作家去奏“功”。是的,每隔一代,至少每隔五百年吧,中文的老鳳凰就應該重投造化的煉丹爐里,去經歷火劫,淨化出一隻新雛鳳來。
我相信,純用白話文可以寫出一篇好散文來,但所謂白話文不應該止於白話,而也是一種“文”,是當年胡適所期待的“文學的國語”,正是“國語的文學”所賴的載體。所以我更相信,至少對我而言,最有效的文體應該使用最多元、最有彈性的語言。語言有彈性,才能左右逢源,變化多姿。
白話的語彙與句法當然是現代散文的基調,但是僅止於此不免單調,功力所及,不妨佐之以文言、俚語和適度的西化,加以熔鑄,成為合金。白話的親切、自然可以用文言的簡潔、精煉來調劑,一松一緊,一放一收,文章才有波瀾,富於變化。所以無論是在創作、翻譯或評論,我驅遣語言的原則常是:白以為常,文以應變,俚以見真,西以求新。我相信,散文的通才該是眾體兼備的文體家。
這本《左手的掌紋》所選的作品六十多篇,有短到數百言的小品,也有長逾萬言的巨製;有左手的掌紋個(4張)純粹的抒情文,有夾敘夾議的雜文,有自己出書的序文,還有不折不扣的論文。無論篇幅與文體都不拘一格,可謂最廣義的一部文選了。我的抒情散文,包括小品與長篇,迄今已有150篇。至於論評文章,包括正論與雜文,再加為自己和他人所寫的序言等等,大約也已刊了200篇。因此這本《左手的掌紋》所選的廣義散文,約占我在這些文類上總產量的五分之一強。
我這一生還寫過900首詩,譯過13本書,但縱觀我所致力的四大文類:詩、文、評、譯,卻顯得有點“不倫不類”:因為我的詩興勃勃,不盡在我的詩集裡,更侵入文集裡去了,文情汩汩,也不盡在文集裡,更透人論集裡去了,而議論滔滔呢,也不盡在論集裡,更滲入許多譯書的序言和注釋。
所以這本《左手的掌紋》也不例外,讀者當會發現其中的散文詩興不淺,而評論文章文情頗濃。謝謝馮亦同先生抬舉我的左手,讓讀者相一相縱橫的掌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