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的掌紋

左手的掌紋

本書是從余光中全部散文創作中“精選”出來的。它囊括了作者五十年間散文創作各個時期的主要代表作,從最早發表的《猛虎與薔薇》、《石城之行》,到近期問世的《螢火山莊》、《金陵子弟江湖客》。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作者:餘光中著
ISBN:10位[7539919736]13位[9787539919737]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6-1
定價:¥20.00元

內容提要

本書是從余光中全部散文創作中“精選”出來的。它囊括了作者五十年間散文創作各個時期的主要代表作,從最早發表的《猛虎與薔薇》、《石城之行》,到近期問世的《螢火山莊》、《金陵子弟江湖客》。論入選作品寫作時間的跨度之長,近作與新作的數量之多,本書恐怕當屬迄今為止大陸所出“余選”之最。“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這是文壇對台灣著名學者余光中公認的形容。而今,余老又用他的左手為讀者奉獻上一道精神大餐,散文集《左手的掌紋》選其作品五十多篇,有短到數百言的小品,也有長逾萬言的巨製;有純粹的抒情文,有夾敘夾議的雜文,還有不折不扣的論文。無論篇幅與文體都不拘一格。這些散文或記海外見聞,或寫讀書雜感,或寫域外遊蹤,或寫人情世故,或抒思鄉懷人之情,內容廣泛,不拘一格,編選者從余光中散文創作的整體性和多樣性出發,整體勾勒出這位活躍在當代世界華文之林中的文學巨擘,從浪跡天涯到譽滿中外的人生軌跡與心路歷程,集中展示了余光中散文創作的多方面的藝術才華。這些散文隨筆,敘事抒情議論自成一家,激情奔放,敘事精當,思路開闊,人情練達,知識淵博,讀來美不勝收,在當代作家中,像余光中這樣“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又卓有成就的作家並不多見,無怪連散文巨擘梁實秋先生對此都十分推崇,稱之為“一時無兩”。

編輯推薦

許多讀者通過《鄉愁》這枚小小的郵票認識了詩人余光中,也在吟詠余光中的詩歌中長大。有趣的是,余光中是戴著詩人的桂冠步入文壇的,但他寫得最多的卻是散文。余光中自己說:“我寫散文,比寫詩幾乎晚了十年。當初動筆,不過當作‘詩餘’,原來無心插柳,後來竟自成陰,似乎贏得更多讀者。”新近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左手的掌紋》,集余先生數十年散文創作之功,由他“欽定”出版,也足證明余先生所言不虛了。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是余光中的散文名篇,用來形容他的創作也頗合適。從他在紫金山下寫下第一首詩算起,先後長達五十餘年,差不多像鐵軌一樣長了。在長達五十年中,他從大陸到台灣香港,不僅成為台灣有名的教授學者,還是蜚聲海內外的詩人散文家和翻譯家,在漫長的創作生涯中,先後創作詩歌九百餘首,散文近二百篇,內容包括散文、隨筆、小品、雜文等。為了讀者閱讀的方便,編者分類編選,分蒲公英的歲月、開卷如開芝麻門、憑一張地圖、幽默的境界、日不落家、落日故人情和自豪與自幸等七輯,函蓋了余光中五十年散文創作各個時期的代表作,論入選作品寫作時間的跨度之長,近作與新作的數量之多,本書可謂迄今為止大陸所出“余選”之最。余光中先生對這個選本也十分滿意,他在序言中說:“這本〈左手的掌紋〉所選的作品五十多篇,有短到數百言的小品,也有長逾萬言的巨製;有純粹的抒情文,有夾敘夾議的雜文,有自己出書的序文,還有不折不扣的論文。無論篇幅與文體都不拘一格,可謂最廣義的一部文選了。”這些散文或記海外見聞,或寫讀書雜感,或寫域外遊蹤,或寫人情世故,或抒思鄉懷人之情,內容廣泛,不拘一格,編選者從余光中散文創作的整體性和多樣性出發,整體勾勒出這位活躍在當代世界華文之林中的文學巨擘,從浪跡天涯到譽滿中外的人生軌跡與心路歷程,集中展示了余光中散文創作的多方面的藝術才華。這些散文隨筆,敘事抒情議論自成一家,激情奔放,敘事精當,思路開闊,人情練達,知識淵博,讀來美不勝收,在當代作家中,像余光中這樣“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又卓有成就的作家並不多見,無怪連散文巨擘梁實秋先生對此都十分推崇,稱之為“一時無兩”。
余光中先生出生在南京,在南京度過了他難忘的童年時代,是個貨真價實的“南京小羅卜”,當年在石頭城白牆紅瓦的小樓上,每當夕陽西下,面對紫金山美麗的夕照,一顆少年的詩心便隨之跳動,他的第一首詩作“就是對著那一脊起伏的山影寫的”。不論身在何處,這位金陵子弟江湖客最牽掛的依舊是他的故土南京。一年前,他曾向江蘇文藝出版社表示了希望在故鄉出版一部作品的願望,現在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他興奮地說:“十多年來我的書在大陸各省出版,但是在江蘇,這還是第一次,尤其還是在接生我的南京,更是倍加快慰。”但是最快慰的卻是廣大的讀者,因為在這部作品中,余光中把他最好的作品都奉獻出來了。余先生自己戲稱詩歌是他的右手,散文是他的左手,對他的右手我們都已熟悉,現在讓我們好好欣賞余先生的左手,看看他左手的掌紋。

作者簡介

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於江蘇南京,在秣陵路國小讀書(原崔八巷國小)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8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台,就讀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2年畢業。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台後任師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出生地: 江蘇南京
出生日期: 1928.10.12
畢業院校: 台灣大學
代表作品: 出版《余光中詩歌選集》及《余光中散文選集》共七冊。
余光中是個複雜而多變的詩人,他寫作風格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中國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回歸。在台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後,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台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著有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聖節》、《白玉苦瓜》等十餘種。
1928,10月21日生於南京。
1947,19歲,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
1949,21歲,遷香港。
1950,22歲,5月到台灣,9月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級。
1953,25歲,與人合創“藍星”詩社。
1956,28歲,開始在大學任教。與范我存女士結婚。
1958,33歲,赴美國進修。第二年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回台,任師範大學英語系講師。
1964,36歲,赴美國講學一年。
1966,38歲,任師範大學副教授,在台大等校兼課。
1969,41歲,赴美國任科羅拉多州寺鐘學院客座教授。
1971,43歲,任師大教授。
1972,44歲,任政治大學西語系主任。
1974,46歲,赴香港任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
1980,52歲,任國立師範大學英語系系主任,兼英語研究所所長。
1982,54歲,《傳說》獲台北新聞局金鼎獎歌詞獎。
1984,56歲,獲吳三連文學獎散文獎。
1985,57歲,離開香港,到高雄市定居,任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外國語文研究所所長。獲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
1989,61歲,主編的《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出版,並以此書獲金鼎獎圖書類主編獎。獲選為聯合副刊第一位「每月人物」。
1990,62歲,獲選為中華民國筆會會長。
1991,63歲,獲美西華人學會的“文學成就獎”、香港翻譯學會的榮譽會士銜。
1993,65歲,《港台文學選刊》推出“余光中專輯”;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邀請擔任“到訪傑出學人”;《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大全》納入一整頁余光中評傳。
1994,66歲,評論集《從徐霞客到梵谷》獲《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中山大學聘為“中山講座教授”。
1995,67歲,廈門大學邀請返校演講,並頒贈客座教授。
1996,68歲,《井然有序》獲《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1997,69歲,長春舉辦全國書展,由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余光中詩歌選集》及《余光中散文選集》共七冊。應邀前往長春、瀋陽、哈爾濱、大連、北京等五大城市為讀者簽名。獲吉林大學頒授客座教授名銜及東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名銜。獲中國詩歌藝術學會頒贈“詩歌藝術貢獻獎”。
1998,70歲,廣電基金會拍攝“詩壇巨擘——余光中”影集。獲頒文工會第一屆五四獎的“文學交流獎”、中山大學“傑出教學獎”、中華民國“斐陶斐傑出成就獎”、行政院新聞局“國際傳播獎章”。散文集《日不落家》獲《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七十大壽發表新作及新書出版等活動,被台灣電視公司“人與書的對話”選為1998年“十大讀書新聞”之第六。
1999,71歲,傅孟麗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由天下文化出版。黃維梁、江弱水編選《余光中選集》五冊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山大學聘為“光華講座教授”。蘇其康主編《結網與詩風——余光中先生七十壽慶論文集》由九歌出版社出版。淡江大學主編之《藍星詩學》推出“余光中特輯”。《日不落家》獲頒吳魯芹散文獎。應湖南文協之邀訪湘,先後在嶽麓書院、湖南師範大學、岳陽師範學院、常德師範學院、武陵大學演講。
2000,72歲,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月刊,選出余光中、丘成桐、牟宗三、唐君毅、錢穆等十人為“中大最重要人物”。獲頒高雄市文藝獎。《余光中詩選》當選“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南京舉辦“余光中文學作品研討會”,武漢大學舉辦“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武漢華中師範大學頒授客座教授聘書。詩集《高樓對海》獲《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2001,73歲,江堤編選《余光中:與永恆拔河》,為“嶽麓書院千年論壇叢書”之一,由湖南大學出版。黃維梁編選《大美為美——余光中散文精選》,列入季羨林主編叢書《當代中國散文八大家》,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獲第二屆“霍英東成就獎”。
1、詩集
《舟子的悲歌》,野風,1952。
《藍色的羽毛》,藍星詩社,1954。
《鐘乳石》,中外畫報,1960。
《萬聖節》,藍星詩社,1960。
《蓮的聯想》,文星,1964。
《武陵少年》,文星,1967。
《天國的夜市》,三民,1969。
《敲打樂》,藍星詩社,1969。
《在冷戰的年代》,藍星詩社,1969。
《白玉苦瓜》,大地,1974。
《天狼星》,洪範,1976。
《與永恆拔河》,洪範,1979。
《余光中詩選(1949-1981)》,洪範,1981。
《隔水觀音》,洪範,1983。
《紫荊賦》,洪範,1986。
《夢與地理》,洪範,1990。
《安石榴》,洪範,1996。
《五行無阻》,九歌,1998。
《余光中詩選第二卷(1982-1998)》,洪範,1998。
《高樓對海》,九歌,2000。
《藕神》,台灣九歌出版社,2008
2、散文及文藝批評文集
《左手的繆思》,文星,1963。
《掌上雨》,文星,1964。
《逍遙遊》,文星,1965。
《望鄉的牧神》,純文學,1968。
《焚鶴人》,純文學,1972。
聽聽那冷雨》,純文學,1974。
《青青邊愁》,純文學,1977。
《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純文學,1981。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洪範,1987。
《憑一張地圖》,九歌,1988。
《隔水呼渡》,九歌,1990。
《從徐霞客到梵谷》,九歌,1994。
《井然有序》,九歌,1996。
《日不落家》,九歌,1998。
《藍墨水的下游》,九歌,1998。
《連環妙計》,上海文藝,1999
3、翻譯
《梵谷傳》,重光文藝,1957。
《老人和大海》,重光文藝,1957。
《英詩譯註》,文星,1960。
《美國詩選》,今日世界,1961。
《英美現代詩選》,學生,1968。
《錄事巴托比》,今日世界,1972。
不可兒戲》,大地,1984。
《土耳其現代詩選》,林白,1984。
溫夫人的扇子》,大地,1992。
《守夜人》,九歌,1992。
理想丈夫》,大地,1995。

(四)余光中創作歷程

(一)創作的開端
1948年,在廈門大學,外文系主任李慶雲在課堂上問同學們未來的志向。輪到余光中時,他豪情萬丈地說:「我將來要當作家!」當時他已在南京、廈門兩地初試啼聲,至少發表過七、八首詩和文學評論,表現不凡。
(二)詩風轉變的軌跡
1、格律詩時期(1949-1956)
以《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天國夜市》為代表。大多數篇章均為二段或三段,每段四行,二、四句押韻。
2、現代化的醞釀時期(1957-1958)
以《鐘乳石》後半和〈西螺大橋〉為代表。開始衍出長短錯落的句式。
3、留美的現代化時期(1958-1959)
以《萬聖節》為代表。愛荷華大學的寫作訓練與藝術課程啟迪了余光中對現代藝術的接觸,並普遍吸收了西洋音樂,作品有抽象的趨勢。
4、虛無時期(1960-1961)
以《天狼星》、《五陵少年》前半為代表。這個時期的余光中在西化的憂鬱蒼白里創造英雄的幻覺,無法向傳統索取溫暖。作品中時常透露末世一般的追悼,又始終無法自絕於傳統,而有「真空的感覺」。《天狼星》投影的不但是個人或詩壇的無依、空虛,也是一個文化、民族對傳統的懷疑和對接受外來衝擊的疑惑。
5、新古典主義時期(1961-1963)
以《五陵少年》後半、《蓮的聯想》為代表。無論在文白的相互浮雕上、單軌句法和雙軌句法的對比上、工整的分段和不規則的分行之間的變化上,《蓮的聯想》都以二元手法將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推向另一個高峰。
6、走回近代中國時期(1965-1969)
以《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為代表。自我的剖析、形而上的主題、同一主題的兩面探索、性與戰爭的交相對映,均承載深刻。技巧及思考到達高峰。
7、民謠風格時期(1970-1974)
以《白玉苦瓜》為代表。作品吸收搖滾樂的浪漫精神,以回歸故土的民族意識面對眼前的現實。這個階段的余光中也掙脫了「我是誰」的迷惘,以「守夜人」自許,期待自己經由生命的苦楚而臻於永恆的詩藝。
8、歷史文化的探索時期(1974-1981)
以《與永恆拔河》、《隔水觀音》為代表,詩作的知性漸漸多於感性,也較不刻意鍛字鍊句,而趨於任其自然。
9、寫實傷今、印證生命的秋收時期(1981以後)
以《五行無阻》、《高樓對海》等為代表。這段期間余光中既歌詠親情倫理、諷誦漢魂唐魄、參透生死玄想,也把地理的鄉愁乘以文化的滄桑,由早年浪漫懷古轉為寫實傷今,成了低回的吟詠。

目錄

自序
第一輯 蒲公英的歲月
石城之行
鬼雨
落楓城
九張床
登樓賦
地圖
蒲公英的歲月
聽聽那冷雨
第二輯 開卷如開芝麻門
猛虎與薔薇
書齋·書災
豈有啞巴繆斯
鴉片戰爭和疝氣
開卷如開芝麻門
美文與雜文
夜讀叔本華
梵谷的向日葵
第三輯 憑一張地圖
逍遙遊
南半球的冬天
重訪西敏寺
憑一張地圖
駛過西歐
德國之聲
山色滿城
紅與黑
第四輯 幽默的境界
給莎士比亞的一封回信
幽默的境界
尺素寸心
催魂鈴
秦瓊賣馬
何以解憂?
假如我有九條命
娓娓與喋喋
開你的大頭會
第五輯 日不落家
山盟
花鳥
我的四個假想敵
吐露港上
海緣
日不落家
螢火山莊
兩張地圖,一本相薄
第六輯 落日故人情
朋友四型
送思果
文章與前額並高
何曾千里共嬋娟
思蜀
第七輯 自豪與自幸
剖出年輪三十三
四窟小記
自豪與自幸
十二文集
從母親到外遇
九九重九,究竟多久?
黃河一掬
金陵子弟江湖客
編後記

書摘

九張床
一張比一張離你遠。一張,比一張荒涼,檢閱荒涼的歲月,九張床。
第一張。西雅圖的旅館裡,面海,朝西。而且多風,風中有醒鼻的鹹水氣息。那是說,假如你打開長長的落地窗,披襟當風。對於宋玉,風有雌雄之分。對於我,風只分長短。譬如說,桃花扇底的風是短的。西雅圖的風是長的。來自阿拉斯加,白海豹群吠月的岩岸,自空空洞洞的育空河口吹來。最難是,破題兒第一遭。寂寞的史詩,自午夜的此刻開始。自西雅圖開始。西雅圖,多風的名字,遙遠的城。六年前,一個留學生的寂寞也從此開始,檢閱上次回台的歲月,發現有些往事,千里外,看得分外地清晰。發現一個人,一個千瓣的心靈,很難絕對生活在此時此刻。預感帶幾分恐懼。回憶帶幾分悲傷。如是而已。如是而已。蝕膚酸骨的月光下,中秋漸近而不知中秋的西雅圖啊,充軍的孤城,海的棄嬰!今夕,我無寐,無鼾,在浩浩乎大哉,太平洋蒼老而又年輕,藍浸四大洲的鼾聲之中。小小的悲傷,小小的恩怨,小小的一夜失眠。當你想,永恆的浪潮拍著宇宙的邊陲,多少光,多少清醒。
第二張浮在中秋的月色里。西雅圖之後,北美洲大陸的心臟,聽不見海,吹不到風。該是初秋的早寒了,猶逗留燠熱的暑意,床單逆拂著微潮的汗毛。耳在枕上,床在樓上,紅磚的樓房在廣闊的中西部大平原上。正是上課的前夕,明晨的秋陽中,四十雙碧瞳將齊射向我,如欲射穿五千年的神秘和陌生。李白髮現他的句子橫,行成英文,他的名字隨海客流行,到方丈與蓬萊之外,有什麼感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