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永仲基

富永仲基

日本德川時代中期的思想家、無神論者。初名德基,後改為仲基,字子仲或仲子,號南關或藍關,後改為謙齋。

簡介

他生於大阪一個商人的家庭,自幼好學,10歲入大阪朱子學派的中心懷德堂,拜三宅石庵為師。少年時期就認為儒家經典有謬誤,寫出批判儒學的書《說蔽》(已失傳),因此被老師開除。後受僱校訂《大藏經》,趁機研究佛教約10年,因而精通佛典並且熟悉佛教思想發展史。最後開設私塾,從事教學和著述。去世時年僅32歲。

仲基富於批判精神,在短暫的一生中批駁了儒學、佛教和神道的基本思想。他對佛教的批判不同於儒家從道學角度出發,而使用歷史方法。這在當時的日本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在《出定後語》(1745)一書中,他指出:佛教由小乘到大乘各派,是按照“加上的法則”發展的,即後起的思想揚棄以前的思想,並且加上一些新的內容,於是形成新的宗派;大乘佛教是後來的佛教徒臆造出來的,不是佛陀所說。他說“言有三物(人、世、類)”,認識到思想、言論是以物質為基礎的,並且把這種認識作為方法論運用於對日本思想史的研究。在《翁之文》(1746)這本啟蒙書中,他對儒學、佛教、神道作了綜合的批判。他宣稱,“道”與各國的社會環境和時代有關,“言有物,道因此而分;國有俗,道因此而異”。在他看來,佛教是印度的“道”,儒學是中國的“道”,對日本都不適用,神道雖然一直是日本的“道”,但是因為時代不同,也不能成為日本當時的“道”,日本當時應該實行“誠之道”或“道之道”。

富永仲基富永仲基

仲基的無神論思想影響深遠。他寫的《出定後語》成了排佛的重要著作,因而遭到佛教徒的猛烈攻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