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石牌風景區

宜昌石牌風景區

宜昌石牌風景區位於三峽大壩與葛洲壩的中部,石牌重約4300多噸,前後左右如刀削一般,儼然人工精心製作的一張牌,人們便叫此地為石牌。 著名景點為宜昌石令牌。

基本信息

簡介

宜昌石牌風景區宜昌石牌風景區
宜昌石牌風景區可以用“一二三四”來概括,即“一個憑弔貴址、兩條清溪(楊家溪、龍進溪)、三個第一(長江三峽第一灣、西陵峽畔第一洞、萬里長江第一石),天下第四蛤蟆泉”。今來,歷代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如李白的“春水月峽來”,歐陽修的“江上掛帆明月峽”、陸游的“巴東峽里最初峽,天下泉中第四泉”,還有現代大詩人郭末若的“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翩豬與猴”、陳毅元帥的“三峽天下壯,請群乘船游,西陵甲三峽,忘返興猶稠”等等,讀了這些詩篇,恍若身臨其境,飽覽了燈影峽的景點。

宜昌石牌風景區位於三峽大壩與葛洲壩的中部,距離宜昌4300多噸,前後左右如刀削一般,儼然人工精心製作的一張“牌”,人們便叫此地為石牌。據說,此石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關於石牌的來歷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而最“主流”的傳說是玉皇大帝巡視長江三峽時,被此地的山川形勝所動,降聖牌一道。玉帝之意為何,我們這些凡人至今不得而知。在石牌背後不遠處的山頂有一組風化石,個個有形有神,似唐僧師徒四人路過此地,遠遠望去,如同燈影戲中西天取經的唐僧師徒四人,所以,老百姓把石牌此段峽江叫做燈影峽。據史書記載,北宋前的後州州治和南宋建炎年間的夷陵郡郡治都曾設於石牌。當年的石牌是市井繁榮,交通便利,尤其是作為鹽道引人注目。兩宋時期的文人雅士如歐陽修、蘇轍、黃庭堅、陸游等都曾留連於此,留下了許多詩文佳句。然而,使石牌聞名天下的還是在二十世紀的四十年代,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石牌要塞保衛戰。

景區景色

宜昌石牌風景區宜昌石牌風景區
既壯美雄奇,又幽深秀麗的三峽,在舉世聞名的三峽大壩建成,壩區水位將抬高175米,以往雄奇秀美的長江三峽景色將大為改觀,惟有兩壩之間的燈影峽保持了真正原汁原味的峽谷風光;而且燈影峽融匯了三峽的雄偉、奇幻、險峭、秀逸,暢遊燈影即可體會到三峽的神廳瑰麗,多姿多彩,從而實現漫步三峽之夢。

中華第一神牌:宜昌石牌石令牌“天地特立譜寫三峽傳奇當屬中華第一,人間獨行敘說長江故事堪稱神州無雙。”神奇的石令牌巍然矗立在宜昌長江江南的山坡上。它以不可思議的神奇,壁立山腰,給人一種強烈的欲望,想走近它看看造物主如何成就這一傑作。

從江上遠瞻,石令牌雄偉壯觀,氣勢非凡;近觀則有將傾之勢逼人,令人呼吸欲止。經專家測量,它高近40米,底部寬13米,頂部寬12米,厚約4米,重達4300餘噸,質地為堅硬的花崗岩。令人驚訝的是,其表面如刀削一樣,剖面平靜,仿佛人工精雕細刻的“牌”。石令牌與山體間隔3米有餘,從山頂俯視,石牌與其後的山體恰似人的鼻子,因而此山在古時候叫做“石鼻山”。

宜昌石令牌高32米,頂部寬12米,底部寬13米,厚約4米,重達 4300餘噸,遠觀之雄偉壯觀,氣勢非凡。五代後周時期,峽州州治一度設於石牌,南宋建炎(公元1127-1130年)年間,峽州夷陵郡“移治石鼻山,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復舊”,在石牌設治六、七年。

宜昌石令牌是宜昌石牌風景區的標誌性景觀。遊覽石牌,還可觀賞燈影奇石、天下第四泉、龍進溪、楊家溪、燈影洞、抗戰遺址等勝景,體味自然人文多種情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