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經草

定經草

定經草,中藥名。為玄參科植物長蒴母草 (Burm.f.) Pennell的全草。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台灣等地。具有解毒療瘡,散風清熱,利濕去濁,燥濕止痢,宣肺平喘之功效。常用於乳癰,痄腮,蛇頭瘡,蛇傷,風火眼睛赤痛,頭暈,口苦白帶,白濁濕熱下痢,小兒腹瀉,肺熱喘逆等症。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微苦,性涼。

歸經

歸心、肝、腎、膀胱經。

功效

解毒療瘡,散風清熱,利濕去濁,燥濕止痢,宣肺平喘。

主治

乳癰,痄腮,蛇頭瘡,蛇傷,風火眼睛赤痛,頭暈,口苦白帶,白濁濕熱下痢,小兒腹瀉,肺熱喘逆等症。

相關配伍

1、治小兒腹瀉:鮮四方草二至四兩。水煎服,每日一劑。(《福建省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2、治痢疾:鮮四方草一兩。水煎成半碗,和冰糖五錢調服。(廈門《新療法與中草藥選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者30-60g)。外用:搗敷或搗汁塗。

使用注意

《泉州本草》:“孕婦忌服。”

炮製

一、採集加工

1-10月間采。

二、炮製方法

揀除雜質,搶水洗淨,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柔弱,全體禿淨。莖下部伏地,長10-30cm,花莖上舉。單葉對生;卵形,長1-2cm,先端短尖或鈍,基部心形,邊緣有鋸齒。花單生於葉腋,花柄長於葉,或為頂生的總狀花序;萼綠色,長4-5mm,5裂至基部;花冠白色或淡紫色,長約8mm;雄蕊4。蒴果圓柱形或矩圓柱狀披針形,長為花萼之兩倍,先端有宿存花柱。花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田邊或路旁。分布福建、廣東、廣西、台灣等地。

性狀鑑別

全草柔軟,長10-30cm,基部節處常帶須狀根。莖方柱形,淺綠色或淡紫色。單葉對生,黃綠色,皺縮,完整葉展平後呈卵狀三角形至卵狀心形,長1-2cm,先端鈍圓,葉緣具圓齒,近莖上部的葉片無柄,下部的葉片具短柄。葉腋常有乾縮單生小花,花梗長約2cm。間見線狀的乾燥蒴果。氣微,味微苦。

以葉多、莖色淺綠者為佳。

相關論述

1、《泉州本草》:“清熱毒,消腫毒,通淋利水。治癰疽腫毒,五淋,遺精,月經不調,白帶,尿血。”

2、《廣西藥植名錄》:“清熱解毒。治乳癰,腮腺炎,蛇蟲瘡,蛇傷,氣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