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郭熙溪山訪友圖

宋郭熙溪山訪友圖

此畫寫深秋山水。凌雲而出的高山,清冽的溪水,巨石突兀,長松喬木,點綴著尋幽訪友的高士,表現了寄情林泉的雅興。畫幅右上方有作者楷書“臣郭熙”三字款識,應系在畫院奉旨所作,此圖筆墨秀勁章法嚴整,繪製年代應在《早春圖》之前,是現存郭熙傳世繪畫中的早期之作。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名稱】宋郭熙溪山訪友圖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屬】私人收藏
【文物現狀】絹本,墨筆,縱:96.5厘米,橫:46.3厘米。雲南省博物館
【簡介】
此畫寫深秋山水。凌雲而出的高山,清冽的溪水,巨石突兀,長松喬木,點綴著尋幽訪友的高士,表現了寄情林泉的雅興。畫幅右上方有作者楷書“臣郭熙”三字款識,應系在畫院奉旨所作,此圖筆墨秀勁章法嚴整,繪製年代應在《早春圖》之前,是現存郭熙傳世繪畫中的早期之作。

畫家簡介:

生平及特點:

郭熙北宋畫家。字淳夫,河陽溫縣(今屬河南)人。神宗熙寧(1068-1077)時奉詔入宮廷畫院,為圖畫院藝學,後任翰林待詔直長。工畫山水,取法李成,山石用狀如捲雲的皴筆,畫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勢雄健,水墨明潔。所謂的"蟹爪枝"大概是他的創造。其早期風格較工巧,晚年轉為雄壯,常於巨幛高壁,作長松喬木,回溪斷崖,表現峰巒秀拔、雲煙變幻之景。他是李成之後,把中國山水畫創作推向表現更加真實細膩的微妙變化境地的人,並賦予它以強烈的感情色彩。作為職業畫家的他卻受到了蘇軾、蘇轍、黃庭堅等文人的讚揚,他們都有吟詠郭熙作品的詩。

藝術成就:

後人將其與李成並稱“李郭”,與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均為五代、北宋間山水畫大師。存世作品有《早春》、《關山春雪》、《窠石平遠》、《幽谷》等圖。所著畫論,由其子思纂集為《林泉高致》。
其傳世作品相對較多,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樹色平遠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早春圖》及《關山春雪圖》、上海博物館藏《幽谷圖》、南京大學藏《山村圖》、雲南省博物館藏《秋山行旅圖》、《溪山訪友圖》和故宮博物院藏《窠石平遠圖》等。

藝術見解:

他認為山水畫要表現意境。山水畫不是單純自然現象的再現,所以他主張:學畫花要四面圍觀,向下俯瞰;畫山水要“遠望以取其勢,近看以取其質”。要注意山水所可能引起的想像:“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天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澹而如睡。”同時,他又強調要精確的表現山水在不同地理環境和氣候、時間條件下的真實的面貌,例如傍晚的太陽就有這樣一些區別:春山晚照、雨過晚照、雪殘晚照、疏林晚照、平川返照、遠水晚照等等,他例舉了很多因地域、時間、氣候不同而產生的變化。
所謂“意境”就是要通過真實地描寫對象,體現優美的想像,而構成一個統一的完整的藝術形象。郭熙認為詩歌可能激發畫家的想像;對於山水畫藝術中的意境創造有啟發作用。他的兒子郭思曾舉出一些充滿視覺形象的詩;例如:“天遙來雁小,江闊去帆孤。”“犬眠花影地,牛牧雨聲陂。”郭熙把文人學士的詩歌和繪畫聯繫起來,充實自己的修養並作為創作構思的憑藉和參考。

同名作品信息:

藝術家:陳煥

溪山訪友圖溪山訪友圖
名稱:陳 煥[明] 溪山訪友圖
材質、形制:設色絹本 鏡片
尺寸:129×32cm
創作年代:1618年作
陳煥(明)字子文,號堯峯,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工山水,取法沈周,私淑侯懋功,用筆蒼老,勢極空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