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河鎮[湖北省京山市下轄鎮]

宋河鎮[湖北省京山市下轄鎮]

京山縣宋河鎮地處大洪山南麓,位於江漢平原北端,橫跨大富水中游,占地面積3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586.2公傾,鎮轄46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人口為58398人,2005年,實現生產總值10.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13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500元,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6850萬元。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宋河鎮始建於元末明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據《京山新志》記載:宋河原名唐家莊,曾有大戶宋姓居此,又有大富水流經,遂得名宋河。旋有商家若干戶,屋頂多蓋紅瓦,一名“紅瓦街”。清中葉,因得大富水河水運之利,可與三陽、應城、漢口等地通航,逐步發展為京山縣東北部山區土特產集散地和集市貿易場所。素有“小漢口”之美稱,周圍距此約30華里的三陽、坪壩、晏店、仁店、羅店、

宋河鎮屈家嶺文化
石板河、天王寺、熊家灘、火龍等地居民都有趕宋河集鎮的習慣,故有“九個三十趕宋河”之說。

宋河鎮歷史悠久。境內有鄰近“屈家嶺文化”的舒家坡新時器時期的文化遺址,有盛唐時期新羅太子吟經事佛的芭蕉寺院舊址和新羅太子葬墓,有本世紀初的英國天主教堂故址,有距今1000多年的古富水縣城舊墟。

宋河為京山縣第四區,1958年改名宋河公社,轄原三陽、宋河、羅店三個區;1961年改為宋河區、轄龍王、蒼台、石廟、合興、湯殷、天子、坪壩、宴店八個公社;1975年冬撤區並社,宋河區分為三個公社——石廟公社(轄龍王、蒼台、石廟、合興)、坪壩公社(轄坪壩、宴店)、宋河公社(轄湯殷、天子、團林林);1978年原團林公社又劃歸三陽公社,石廟與宋河合併為宋河公社;1984年復改名為宋河區;1987年改為宋河鎮。

宋河鎮區位優越。位於京山縣東北部。東南分別與羅店新市接壤,西北毗鄰三陽、廠河,北與坪壩相連。鎮區東距應城城區46公里,南距京山城區32公里,隨(州)應(城)公路與安(陸)京(山)公路在境內穿過,相交於鎮區東南。隨岳高速公路縱貫全境,開設互通道距集鎮1.5公里,南距長荊鐵路京山站25公里。宋河扼武漢——大洪山之咽喉,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宋河戰役(1948年)就發生於此。

宋河鎮地域廣闊物產豐富。境內有重晶石、石黃石、花崗石、大理石石灰石、陶土等礦藏。經過多年努力,宋河鎮逐步形成六大優質基地:5萬畝用材林基地;6萬畝優質稻基地;年出欄生豬6萬頭,出籠家禽60萬隻的養殖基地。1萬畝板栗銀杏沙梨等優質林果基地;1萬畝蔬菜基地;100萬袋(桐)優質香菇基地;5000畝優質水產養殖基地。

宋河鎮的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鎮區四條主幹道長1.6萬米,澆鑄水泥路面4.8萬平方米,鋪設油渣路3.4萬米,形成街道硬化、幹道油化、郊區支道沙化的交通網。完成11萬伏供電升壓工程,安裝路燈500盞,農村電網整改升級,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輸變電網。建有日供水量為1.5萬噸的自來水廠,鋪設供水主管道28公里,形成循環供水網。建成裝機容量2萬門,湖北省一流的電信大樓,已裝機5000門,並開通國際行動電話業務的電信通訊網。建成鄉鎮一流的廣播電視大樓,轉播25套節目入戶5000家的閉路廣播電視網。鎮區有供銷商業大廈、千家街個體商業長廊、2個農貿市場、3個小商品超市,共有4000多個鋪面和攤位,形成經營靈活的商業網。有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集科教、文化、娛樂於一體的宋河農科教中心,有藏書10萬冊的“詩田圖書館”,有縣級高中一所,鎮轄國中2所,鎮直完小2所,幼稚園2所,有醫療設備齊全的二級乙等醫院,形成功能齊全的文教衛生網。

宋河鎮工業基業雄厚。已形成機械、紡織、化工、鞋帽、服裝、食品、建築建材等七大產業。鎮區機械業有全國最大的紙盒包裝機械生產廠京山輕機;京山和順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化工業有中南最大的鋇鹽生產出口廠華貝公司;京山縣京源化工有限公司。印刷業有京山雁峰塑業有限公司;京山恆福瓦楞紙箱廠;京山縣宋河彩宏印刷廠。輕紡服裝、鞋帽為表京山金鷹鞋業有限責任公司;京山怡威製衣有限責任公司,京山青龍製衣有限公司。建

宋河鎮香山溪流
築建材業有京港礦業玄武岩有限責任公司;湖北京珠高速公路京山縣玄武岩開發有限公司;京山國源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木製品業有京山縣輝煌木業有限責任公司;京山縣宋河木芯板廠。農產品加工有京山縣宋河鎮常家洞茶廠;京山縣楚龍水產品有限責任公司;京山金鑫米業有限責任公司、京山中興米業有限責任公司等等。

宋河鎮豐富的旅遊資源開發前景廣闊。宋河鎮境內有許多名勝古蹟,又有不少革命紀念地。風光旖旎,景色秀美的宋河古八景:書台映月、思故泉涌、煙墩嶺、老龍雷公、石人吐霧、芭蕉夜雨、香山溪流、白竹晚煙。特別以石人吐霧、老龍雷公、豹子寺為系列的旅遊景區是國家級大洪山風景旅遊區的重點景觀。此外,還有新羅太子墓、太陽寺等遺址,其東北方的馬家沖是抗日戰爭新四軍五師司令部所在地;左家畈曾是五師的後方醫院所在地;宋河曾進行過著名的宋河戰役(毛澤東選集有載)。隨著風景點及人文景點的逐步開發以及宋河鎮旅遊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點戲的政策傾斜,豐富的旅遊資源將成為宋河鎮經濟新的增長點。

宋河鎮三個文明建設成果輝煌。1999年和2005年兩度被省政府授予省級文明鄉鎮,2005年10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中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稱號。2003年被中組部授予“中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先進單位”稱號。2005年宋河鎮黨委被荊門市委授予“黨風廉政先進單位”稱號。2005年5月,常家洞茶廠生產的“毛峰”茶在湖北省首屆農業博覽會上獲的金獎。2005年,宋河鎮被國家發改委等6部列為中國重點鎮,被確定為湖北省第二較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和湖北省重點中心鎮。

特色經濟的發展

京山縣宋河鎮充分利用楚龍水產品有限公司的生產加工出口優勢,發展宋河鎮蝦稻連作養殖。2008年,鎮政府積極

宋河鎮水產專家
研究蝦稻連作技術的推廣措施,迅速掀起了推廣蝦稻連作模式的高潮。宋河鎮蝦稻連作面積已達到1000多畝。推廣蝦稻連作技術模式已成為宋河鎮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最佳化種植模式,超常增加農民收入的又一重大舉措。
宋河鎮為了促進蝦稻連作技術的推廣,宋河鎮開展了“宋河鎮低洼圩田資源調查”,對適宜於發展蝦稻連作的稻田進行登記。對蝦稻連作養殖提出了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思路,計畫把宋河鎮打造成京山縣乃至荊門市龍蝦養殖的重點鄉鎮。
宋河鎮將推廣蝦稻連作技術作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和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來抓,並分別於4月、7月兩次舉行了龍蝦養殖現場會。利用現場會充分宣傳發展龍蝦養殖的廣闊前景及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在實際推廣過程中對重點示範點進行具體跟蹤,派出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為養殖戶提供技術諮詢和服務。積極敦促有關水產技術人員,大力開展龍蝦人工養殖技術的研究和攻關。營造起龍蝦養殖的濃厚氛圍。宋河鎮分三批組織部分村組幹部及50多位農戶和業主到潛江沙洋等地進行實地參觀考察學習,讓農戶真正認識蝦稻連作技術模式,切實了解養殖知識。宋河鎮先後舉辦龍蝦養殖技術培訓班2期,培訓村組幹部及農戶200餘人,印發資料300餘份。不僅讓農戶學會蝦稻連作技術,而且讓領導幹部及村組幹部對蝦稻連作做到情況熟、鑽得深。
宋河鎮計畫培植龍蝦養殖大戶10餘戶,建立蝦稻連作示範點7個,示範面積200畝。為了讓示範工作全面穩定推進,宋河鎮對每個示範點負責人,實行定期指導,並對初期培植的專業養殖戶實行每畝200元的補貼,確保示範成功。搞好典型示範引路,以點帶面促發展。蒼台村支部書記李昌庭首先站出來在自己的14畝中稻田裡進行示範。殷家店村農戶龔光祥投資10多萬元建立了100畝的蝦稻連作基地,預計年內可生產小龍蝦40噸,純收入20萬元。在龔光祥、李昌庭等的帶動下,宋河鎮從事蝦稻連作養殖的農戶達80戶,生產規模發展到1000畝,總投資200萬元,可創產值600萬元。

教育事業

京山縣宋河鎮第一初級中學(宋河一中)位於富水河畔,宋河鎮城中心,創建於1982年,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農

宋河鎮教育事業
村學校。占地面積2.6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有教職工108人,其中專任教師95人,專任教師中具有專科和專科以上學歷85人。有1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035人。
宋河一中自建校之日起,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牢記“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教學宗旨,著眼於學生全面發展,充分發展,健康發展,讓學生從小接受文化的薰陶,感受人文情懷的溫暖,呼吸自由的空氣,真正享有智慧之光,仁愛之美,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接班人,使學校成為學生求知的成長的搖籃。2005年來,學校先後被中共京山縣委、京山縣人民政府和京山縣教育局評為“文明單位”、“人民滿意學校”、“中國小德育先進學校”。2005年3月被荊門市人民政府、荊門市教育局授予“示範學校”光榮稱號。特別是中考,連創績,歲歲寫輝煌,升學率達到70--80%。創辦人民滿意的學校,創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書寫教育的碧海藍天。

歷史古蹟發掘

中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動中,縣博物館普查工作人員在宋河鎮東約7公里的董家城村六組,新發現了一處商周———明清的古代城址,城址獨立於一較大面積、平坦的水稻農田之中。城址四面為丘陵崗地所環繞,平面形狀呈

宋河鎮明清的古代城址
橢圓形,其南北長150米,東西寬105米。城牆殘高最高處達5米,城牆面寬3-4米,城垣周長650米。城址設有東、西、南三個城門,城門寬約1.5米,在城垣外圍繞有一周護城壕。護城壕寬6-8米的,深0.50-0.65米,城牆與城內現均已被開墾農田,在城址內東北部地表暴露的繩紋陶片較多,在城址的中部暴露的近代瓦片較多。在城址南門處有一文化層堆積。其土質緊密、乾結,土色為深灰色,含有繩紋陶片、鬲足等。
在城址上採集的標本主要為陶器,多為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少量的夾砂灰陶。器形有:鬲足、罐口沿等。紋飾:主要為繩紋,有弦紋。城址保存完好,是荊門地區首次發現的商周時期城址。它的發現為京山縣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京山縣宋河鎮陳關村發現東漢古墓群,2007年4月8日,由省市縣組成的考古隊在這裡已發掘古墓10餘座,其發掘工程已近尾聲,出土了大量、石、銅、、鐵器遺物。其中,珍貴文物4件。
這些東漢墓群集中分布在宋河鎮陳關村六組的劉家山上,從已發掘的墓葬來看,都是由青黑色燒磚砌成的磚室墓,其形制複雜。規模最大的是編號為M6、M7的墓,這是一處夫妻異合葬墓。出土器物還沒清理完畢,墓主人身份和具體年代尚無法確定。出土的4件珍貴文物是:1件銅弩機,3件銅鏡。專家們表示,這批東漢墓出土的文物,對研究東漢時期京山地區喪葬習俗,了解當時制陶制瓷冶煉水平都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