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龍鎮

安龍鎮

安龍鎮位於世界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著名風景旅遊城市——都江堰市南端,距都江堰市區22Km,距青城山8Km,面積29.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996畝,其中,花卉苗木種植面積9000餘畝,轄9個行政村130個村民小組、2個居委會,人口24000人,成青快速旅遊通道穿鎮而過。

基本信息


概況

安龍鎮位於東經103度45分,北緯30度35分,地處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陲,世界文化遺產地──都江堰市南端,距都江堰市區26km,距世界文化遺產──青成山10km,距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26km,距四川省省會成都市40km。全鎮輔員面積16.7公里,耕地面積10831畝,人口1.2萬,轄9個行政村,56個社。安龍鎮屬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oC,無霜期265天,夏無酷署,冬無嚴寒。鎮內土地肥沃,交通便捷,地勢平坦,阡陌縱橫。 

安龍鎮安龍鎮
安龍鎮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歷年最冷月平均氣溫4.6℃,最熱月平均氣溫24.4℃。平均年降雨量為1,243.80mm。降雨量年內分配不均,年際總量變化不大;在空間分布上不均勻,由東南向西北,幅度在1,100~1,800mm之間;雨季平均開始於5月21日前後,平均結束於9月14日前後;一次降雨持續最長日數20天。區內主導風向:NW,C,風向頻率(%):12、41,最大風速:17米/秒,平均風速:1.3米/秒,本地無颱風出現。年平均最大相對濕度80,最小相對濕度75,月平均最大84,月平均最小60;年平均最大絕對濕度15.2,最小絕對濕度14.3,月平均最大絕對濕度32.4,月平均最小絕對濕度2.8;30年來的氣象監測表明,都江堰市空氣濕度指數低於成都市各區(市)縣。歷年平均氣壓933.7,極端最高氣壓958.7,極端最低氣壓912.2;最熱季節的平均氣壓925.9,最冷季節的平均氣壓938.7,雨季氣壓928.0。全年晴天日數120天,陰天日數95天,霧天日數7天,歷年平均日照時數1,016.9小時,歷年平均雷暴日數28天。 
安龍人民自古崇尚園藝,他們精心培育的樁頭、盆景古樸典雅,名花異草秀麗端莊。據史載,安龍人民在清乾隆年間,就建有“付家土城”、“胡家花園”、“向家花園”等園藝場。據安龍現存的漢代古墓和殘存古蹟考證,安龍是川派盆景的發祥地。
已形成以卉景村川派盆景為代表的盆景基地、胡家灣海棠為代表的海棠基地、天然林公司為代表的花卉苗木生產基地;以青石橋、月亮灣花木市場為代表的花木行銷業;以安龍生態園林綠化工程公司為代表的園林綠化工程業;以都江鑄造有限責任公司、鑫威光電有限公司為代表的製造加工業;以“花園雞”、商品肉鴨養殖基地為代表的現代養殖業;以精品花木展示交易一條街為代表的商貿業等特色經濟新興大鎮。

經濟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安龍花木產業不斷擴展,安龍人民的園藝技藝也日臻成熟。1981年四川省外貿公司在我鎮建立花木基地;1987年我鎮李碧茂、王開成培育的川派盆景瓶蘭(金彈子)、貼梗海棠進入北京頤和園展示,受到中外遊客的好評;1989年我鎮園藝界老前輩周茂和老先生培育的川派盆景“蔬影斜

安龍鎮安龍鎮
橫”刊入《中國盆景》被介紹給海內外讀者;1995年李碧茂先生的川派盆景瓶蘭20餘件(盆)冬渡扶桑,倍受日本朋友青睞;1997年劉清良培育的川茶精品“三友”植入昆明世博圓;2000年在成都舉辦的第二界盆景展上我鎮王國良、吳太中的盆景作品“坦誠露根底”、“古象”、“盤龍出山”分獲“金獎”、“銀獎”。
安龍鎮已建立占地650畝的“四川安龍天然林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占地50畝的“都江堰安隆花卉有限責任公司”,占地100畝的成都市婦聯、都江堰婦聯“婦字號”基地,占地30畝的“成都軍區花卉苗木基地”等四大花木基地。
安龍鎮現有在地產值100萬元以上的種植戶8戶,50萬元以上的種植戶60戶。有各種川派盆景3000餘畝、3500萬盆(株),各種高檔綠化苗木4000餘畝,在成都西部花卉市場、青石橋市場有花木經銷戶45家。花木產品遠銷廣州、上海、廣西、北京、雲南、重慶、貴州、湖北、江蘇、陝西等地。
安龍鎮有四川省人事廳、四川省職改辦簽發的高級園藝師5名,中級園藝師28名,從事綠化工程的高級工程師4名,工程師12名。安龍鎮花木總面積7000餘畝,占耕地面積的70%,安龍鎮農戶3518戶,花木種植戶3125戶,占總戶數的89%,花木產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260元,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6%,有效地解決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問題

安龍鎮域內企業87家,其中:以鑫威光電實業有限公司和都江鑄造有限責任公司為代表的工業企業37家;以四川安龍天然林技術有限責任公司、都江堰安龍生態園林綠化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天府川芎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為代表的農業企業13家。企業總產值達到27700萬元,實現利稅1332萬元。工農業總產值2.2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35億元,農業總產值0.85萬元。

歷史沿革

安龍鎮安龍鎮
安龍人民自古崇尚園藝。據史載,在清乾隆年間,就建有“付家土城”、“胡家花園”、“向家花園”等園藝場。據安龍現存的漢代古墓和殘存古蹟考證,安龍是川派盆景的發祥地,現在我鎮還保留有一對300多年前用傳統手法造型的銀杏古彎。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安龍花木產業不斷壯大,安龍人民的園藝技術也日臻成熟。1987年銅池村李碧茂、王開成培育的瓶蘭(金彈子)、貼梗海棠川派盆景進入北京頤和園展示,受到中外遊客的好評;1995年李碧茂先生的川派盆景瓶蘭20餘件(盆)東渡扶桑,倍受日本朋友青睞;1997年吉樂村劉清良培育的川茶精品“三友”植入昆明世博園。

居民生活

安龍人民自古崇尚園藝,精心培育的樁頭、盆景古樸典雅,名花異草秀麗端莊。尤以瓶蘭金彈子)、銀杏、貼梗海棠、紫薇四類樁頭、盆景,最具有川派盆景的代表性。瓶蘭(金彈子)盆景;首先要挑選大山裡面100年以上的樹樁,移栽後只有少部份能夠存活下來,再根據樁型對其進行逐年盤扎和精心培育,前後需要十多年才能完成。

安龍鎮安龍鎮
銀杏、貼梗海棠、紫薇盆景;都是從幼兒苗開始逐年盤扎和精心培育(即用棕絲在樹幹和分枝上盤扎連續漸變的半圓形彎子並施以修剪而成盤扎造型,初造型時,以盤扎為主,其後加以補盤、修剪為主,使其達到要求的造型,前後也需要十多年才能完成)。川派盆景藝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在造型上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的過程,前一個“簡”是簡單,後一個簡是簡練。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樣,根據“樹姿近畫”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類,後來經過模仿老樹的姿態和變化,不斷總結出了表現這種姿態和變化的技法規律,通過歷代盆景藝術家的創造和完善,最後歸納為10種身法和3式、5型。
安龍鎮是成都市今年規劃建設的14個新農村示範點之一。安龍鎮召開了卉景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動員大會以及該項目的拆遷培訓會。卉景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早些時候通過了成都市小城鎮投資公司評審,投資將達8000餘萬元。統規統建2個安置點,低層高密度地將該村80%的村民集中居住。該項目堅持以新村為導向理念,依靠科技進步使區域內的土地利用率和農業的綜合效益得到更大提高,農業生產結構得到調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並將改變農村的生活、生產(經營)方式,使該區域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得到提高。通過實施土地整理綜合項目建設,通過基礎環境的整治、沙灘、荒地改造;還可淨增建設用地指標近400畝。

社會活動

安龍鎮安龍鎮
安龍鎮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切實助農增收。據不完全統計,今年該鎮通過網路就實現花木銷售額達780餘萬元,僅此一項,安龍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20餘元。安龍鎮利用其西部園藝第一鎮的特色,大力發展花木產業,目前花木種植面積已達到7100多畝,種植戶3125戶。但因交通不便,信息不暢,一些花農錯失了不少掙錢良機。

安龍鎮成立了農民網校,並聯繫大學生志願者對農民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向農民現場講解並演示“怎樣利用網路進行銷售”、“怎樣發布和搜尋信息”等問題,讓農民切實感受到了網路的便捷和高效。到目前為止,該鎮共舉辦農村經濟信息技術培訓10期,培訓農民達900人次;還入戶調查了全鎮農民花木的種植、供求信息,建立了專門的花木信息庫,免費為農民發布和接收各類供求信息450多條。
安龍鎮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高度重視現代通訊網路建設,在成功建起了農民網校、移動機站、聯通機站、小靈通機站及光纖網站的基礎上,近日又與都江堰市電信分公司合作,聯手建設“數字安龍”,實施電話“戶戶通”和“寬頻”進村入戶工程,把網際網路延伸到每村每社。此舉在我市乃至成都市鄉鎮中尚屬首例,目的在於打通信息瓶頸,促進特色產業發展,為打造西部園藝第一鎮奠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