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遠史話

安遠史話

《安遠史話》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全方位記述了安遠鎮的歷史變遷、人文遺蹟、商業貿易、民俗風情、歷史名人、軍事記憶、社會萬象,多角度展現了安遠人民勤勞質樸、熱愛生活、追求藝術、奮發進取的高尚情懷,是天水乃至西北古鎮歷史延續和文化傳承的一個縮影,具有較高的文史、科研和藝術價值。《關中一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中提出了將關中、天水打造成為“華夏歷史文化基地”,國務院近期批覆的我省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布局中,將天水列入“以始祖文化為核心的隴東南文化歷史區”。《安遠史話》既是作者對天水古鎮歷史文化的探索、挖掘和整理,也可以說對於完善豐富天水歷史文化體系、推動天水華夏歷史文化基地和甘肅隴東南文化歷史區建設,具有積極的作用。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安遠史話》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李子偉,甘肅甘穀人。學者、民俗學家。麥積區政協委員,天水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組委員,天水師院隴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國詩經學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甘肅省伏羲文化研究會理事、學術委員,甘肅古代文學學會理事,甘肅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甘肅省秦文化研究會會員,韓國東方漢文學會會員,韓國東洋禮學會會員,天水龍城沙龍副主席,天水蘇蕙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曾主講“隴右講堂”,在蘭州理工大學、天水師院、甘肅電子科學院、天水電視台、天水213電器廠等大中專、中國小、企事業單位作專題講座。著有《詩經譯註》、《隴上畫師張維垣》、《隴右文化》、《秦州風情》、《天水民俗錄》、《天水遠古文明探索》、《麥積民俗風物》、《麥積神話傳說》等多部專著。參編專著多部,發表有關文學、歷史、民俗、文化、教育、書法、美術、音樂等方面的論文近二百萬字,其中多篇獲國家級、省級獎勵。曾被評為“全國優秀讀書家庭”、“甘肅省示範讀書家庭”、“天水市十佳書香家庭”,受到國家文化部、全國婦聯及省、市的表彰獎勵。

圖書目錄

概述
一、古城記憶
北河南河前世的渭河
“安遠”的由來
平襄舊治
黃槐川·清溪水
“二龍王”的舅家
曹瑋大戰射虎谷
楊滿堂修築安遠寨
安遠古城的軍事地位
“宋雙城”之奇
瓮城之謎
營房門
西校場·演武廳
六郎墳真相
柳州城的來歷
古堡殘影
二、人文舊影
古墓葬
古鎮舊貌
香台山·后土元君
戲劇之鄉
伶人譜
耿家臉譜
王老五臉譜
宮燈
馬畫外傳
張氏家族與中和堡事件
忠義、節孝牌坊
張海珊智退“復清會”
王親臣施粥賑濟
陳氏書香家族
張氏私學
百年老校
女子學堂
馬河圖制聯佚事
傳說—佚事
孫敦夫婦拾金不昧的事跡
三、商事鉤沉
市集舊貌一瞥
斗行
布匹貿易
染坊
毛襪編織
茶葉貿易
腳騾店
“官山海”與官銀號
金秦大道
四、民俗風情
高台
竹馬舞
旱船舞
獅子舞
安遠小曲
山歌花JD
安遠剪紙
放天燈
紙貨
四城鑼鼓
藺家店子羊皮鼓
祈雨奇俗——“燒倒處”
打粳之戲
打輪秋
打鞦韆
跳佛佛
踢毽子
打毛蛋
甩弓子
掐方
罐罐茶與“鑿冰”之俗
黑梨
磨坊
地方小吃
居住民俗
服飾民俗
節日習俗
婚嫁習俗
喪葬習俗
五、社會嬗變
兵事述略
張王仇怨
天主教在安遠
地震記憶
社會片羽
六、近史留珍
紅軍過境安遠
安遠事變
陳久齋帶隊支前
安豐渠
七、人物記略
人物簡錄
革命烈士名錄
八、附錄
詩文詠抄
張家碑文抄錄
張海珊《大夢偶抄》自序
《大夢偶抄》序一
《大夢偶抄》序二
毛得功同志關於安遠事件的談話
楊友柏回憶安遠事件
安遠——我親愛的故鄉
安遠懷古
父親的人生及演藝生涯
古城燈火
母校的記憶
安遠鎮
安遠的新與舊
子偉先生讀書記
腹有詩書氣自華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