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民巷

安民巷

安民巷位於福州市鼓樓區黃巷以南,西通文儒坊,是著名的三坊七巷之一。《福州地方志》記述:“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告示安民,故名”。歷史上巷內人家多為社會地位較高人士。巷西側民居舊宅仍保留勻稱格局和古樸風韻。安民巷53號是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舊址,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安民巷安民巷

安民巷位於黃巷以南,西通文儒坊。《福州地方志》記述:“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告示安民,故名”舊有錫類坊,以宋劉藻以孝聞,後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歷史上巷內人家多為社會賢達。元行省都事賈訥居之。巷西側民居舊宅仍保留勻稱格局和古樸風韻

歷史

安民故事

唐末黃巢起義軍勢如卷席,在福州城殃及無辜的事已然無考,熄炬噤聲過黃巷的故事卻傳頌至今。再就是當年義軍過巷陌時遍貼“安民告示”,時人為紀念有驚無險而引“安民”為巷名,成了千古美談。

後一點的五代十國時期,自中原入主閩都的雄才王審知,以“寧為開門節度,不為閉門天子”而得君心,以“輕徭薄賦、保境安民”而得民心,從而奠定了閩國的基業。

到朱明王朝時,大將軍湯和奉命自海路直取閩中,從南門攻入福州城時,為申明改朝換代與百姓無涉,特在安民巷張貼告示以安撫民心。民間甚至有從“不留一人”到“不殺一人”的易字救城的玄妙說法。無論有否考據,在台江三保街區,紀念解難人神的廟宇至今猶在。

發生於同地而不同時的幾個故事,都說明一個共同的道理:人民渴望過安平日子,人民也最記惦安平日子的締者。“安民巷”巷名的千古不易,是民心對國祚的祈求,是注定於三坊七巷的民本的座標。

有福之州,自古有逢兵不亂、遇災不荒的稱譽。這恐與城內三山鼎足、城外旗鼓垂拱有關。三坊七巷之有安民巷,似乎也頗具定心的功力。抗日戰爭時期,國共二度攜手,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成立,辦公地點就選在安民巷。雖只是幾間坐南朝北的簡易民房,但因所肩負的特殊時期的特別使命,使這條原本不太起眼的巷子,充滿了國家意識,流淌著民族正氣。鐵血男兒進進出出的腳步聲,使巷陌的每塊青石,都賦得剛烈而堅韌的性格,讓人感覺與于山戚公祠的醉石,魂魄相連。“六軍一醉海天月,山中草木皆軒昂”。為大文學家郁達夫所稱頌的福州的“民魂之碑”,不僅在於山,安民巷也應該是。

名字由來

安民巷安民巷

安民巷至少在宋代就有這個巷名。宋梁克家《三山志》卷四說:“元台育德坊,舊安民巷。劉中奉藻以孝聞,郡上其事,詔賜栗帛以旌之,因號其坊曰錫類。余太宰深登庸,以其舊居,改今名。”巷最初名安民巷,宋代劉藻因孝子出了名,政府用糧食布匹給予獎勵,《詩經》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意思說孝道做好了,能夠影響到旁人,所以將安民巷改名“錫類坊”。後來宋代羅源人余深做了宰相,住在巷內,元台又是宰相的雅稱,於是“錫類坊”又改名“元台育德坊”。這是史書上說,當然可靠。

後世人對安民巷的由來有三種說法。有人說,明大將軍湯和奉朱元璋之命,從閩江口攻入福州城,在安民巷張貼安民告示“不殺一人”,所以有安民巷之名。從上面可知,宋代以前就有安民巷之名,此說不值一駁。近人郭白陽《竹間續話》卷二說:“安民巷傳黃巢亂時,安民於此。”《三山志》卷四說:黃巢過福州黃巷黃璞家時,“滅炬弗焚”,“惟此一巷以璞免”。安民巷當然不能倖免,說黃巢“安民於此”與史實不合。成書於清中葉的福州小說《閩都別記》第64、65回記載:閩王王延鈞在位時,其侄、王審知長孫“王繼圖自稱為大閩皇帝,袁廣智為開國軍師,夢余為開國夫人,弟侄皆為列侯戰將,直攻至都。”女神臨水夫人陳靖姑率兵打退王繼圖、袁廣智賊兵。“時兵圍已解,糧食得進,夫人先請王璘(王延鈞)賑濟安民”。

歷史名人

元代行省都事賈訥住安民巷,“其母貞節,更名‘貞節’”(《閩都記》)明代安民巷內還有一座貞節坊,儒士鄧坦妻鄧鈴,字德和,閩縣人。“能口誦《列女傳》、《孝經》。鄭坦死時,父母看到鄧鈴尚年輕,勸其改嫁。鄧鈴用刀割雙耳表示守節,受到官府表彰。後以鄭坦侄兒鄭雲鎬為嗣子。鄧鈴82歲時,鄭雲鎬中隆慶年間舉人,做了官,鄧鈴受贈為宜人。鄧鈴著有《風教錄》,已佚。今存有《讀岳鄂王傳詩》一首見於《列朝詩集》。

清代安民巷有兩名畫家。林瀍(1824—今存有《讀岳鄂王傳詩》一首見於《列朝詩集》。

清代安民巷有兩名畫家。林瀍(1824——1857),字洛西,號非衣子,閩縣人。身高長眉白皙,善文章,與學者郭柏蒼交好,又擅長繪畫、音樂,好游山水,題安民巷居所曰“蠖宿”。可惜34歲病死,葬西壇山,遺著有《秋來堂文》二卷、《詩》二卷等。清乾隆初年,福清舉人郭仁官知縣,“能以一粒粟雕觀音像,以粟殼為佛龕”,是一位微雕專家。又能畫,其《聽潮圖》繪潮起潮落,十分傳神。郭仁孫郭開泰也“工披麻山水”,50多歲病死於安民巷,郭柏蒼前往弔唁,查詢《聽潮圖》下落,因郭開泰久病,早已賣了,將錢治病。安民巷30號原是嘉慶六年(1801年)進士曾暉春故居,曾暉春生有五個兒子,都登科甲,被人譽為“五子登科”。

建築景點

安民巷安民巷

曾氏民居

福州市2007年公布的三坊七巷受保護的131處古建築名單中,安民巷30號曾氏民居位列其中,這座曾氏民居的建築歷史,距今已有四百餘年,占地面積過百畝。曾氏源自江西南豐,宋嘉祐年間曾文定舉進士,授集賢機理檢討官,在任期間政績顯著,被賜緋衣銀魚金紫服,並加封直龍圖閣史館修撰。知福州時親民尚功德,深得民心受到擁戴,當地父老及士大夫為他在九仙山(今于山)東麓建祠紀念。到明成化年間,曾氏族裔曾培公成進士,官都察院京畿御史。族譜中以曾培公為入閩始祖,府居何處則無交代。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他的七世孫曾逸參居安民巷,這是曾氏定居安民巷明確的文字記錄。曾家“曾暉春—曾元炳(榜名元卿)—曾兆鰲—曾宗彥”四代直系接連進士,為清代福州所僅見。善經商、精核算,是曾逸參後裔的主要特色。18世紀末,曾家在福州台江下杭街開設“豫成錢莊”,擴大了家業。安民巷曾宅占地日廣,北通黃巷,被稱為“曾半街”,這種狀況,持續到上世紀30年代,風光了一百來年。近幾十年來,宅院居住民的結構已發生巨變,真正曾氏原住民只占一部分,大宅院內原先的格局已面目全非。如今尚能見證當年輝煌的古建築遺物,除了木結構的前後進屋宇、花廳之外,明代的石門楣、石井欄,以及橫斜在天井邊的清代旗桿石等,俱是安民巷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

程家小院
程家小院位於安民巷52號,為清末建築,雖只有423平方米的單進民居,卻小巧玲瓏,前臨安民巷,後與林則徐次子林聰彝故居隔牆。有大廳、屏門、天井、廂房、花廳、後院等,斗拱、楹聯等均保留清代原貌,是三坊七巷中完整的典型民居。房主人程氏是菲律賓華僑,20世紀50年代初購買了這家小院,從不出租和借給外人居住,十分珍惜,房屋內的擺設一直保留傳統風格,沒有進行改建。1992年鼓樓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稱為“安民巷52號程家小院”。

鄢家花廳

福州三坊七巷安民巷47號鄢家花廳,建於清乾隆年間。原屬鄢氏太澄公宗祠,東主宅為家族宗祠,西花廳為園林小築,兩座毗鄰,走廊相通,坐南朝北,四面圍牆,占地面積4畝多,建築面積2000餘平方米。西花廳天井西側長著一株楊桃樹,有上百年歷史,胸徑約0.5米,樹高5米,冠幅5米,虬枝盤曲,疏影橫斜,形似盆景,樹姿優美。

汀城試館

汀城試館主座入口在安民巷15號,占地近2000平方米,建於清代的福州傳統民居,是當年汀州府八縣(長汀、上杭、永定、武平、連城、寧化、清流、歸化)學子或武生來福州科舉考試留宿的地方,民國後科舉停止出租給人住。三坊七巷開始改造時,這裡已破舊不堪瀕臨倒塌。作為安民巷首家進行修復的宅院,由省文聯撥款,資金到位快,施工進度也快,現在已面目一新。

特色

安民巷34號是福州老字號觀我頤糕餅商的故居,為明清並存的建築,占地面積958平方米。豬油糕和禮餅是閩式常見的風味糕點,許多糕餅店都有賣,唯獨觀我頤製作的最出名,榕城婦孺老少皆知。觀我頤的豬油糕與謝萬豐的禮餅、美且有的雪片糕、水陸軒的鹹真酥、寶來軒的豬油炒米,共同為福州糕點的名牌。
安民巷44號是謝萬豐禮餅商宅院,兼具明清時代建築特色的宅院,共二進,面積868平方米。謝萬豐糕餅店創設於清道光六年(1826年),最後一任老闆謝景初一直經營至1956年公私合營,後改稱為謝萬豐糕餅廠。謝萬豐禮餅具有殼薄如紙、餡飽味香、鹹甜適中、味美可口、不易霉變、保存期長的特點。舊俗男女訂親,禮餅為必備禮品,女方收了禮餅就承認了這門婚事,至今福州的農村還保留有這種婚俗。民間有訂親買禮餅,必買謝萬豐禮餅的說法舊名錫類坊。宋代劉藻以孝聞,朝廷詔賜粟帛旌獎,因號“錫類”,後太宰余深居此,改名“元台育德”。元代福建行省都事賈訥居此,其母貞節,改名貞節坊。

福州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