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

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

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的前身是1960年設於原農學系的植物保護專業,1973年獨立建系。學院先後創設農業環境保護專業(環境工程專業)、套用微生物專業(生物技術專業)、環境科學專業、生態學專業、動植物檢疫專業。2004年經學校院系、學科調整後更名為植物保護學院。

基本信息

學院領導

甘傳鶴
黨總支書記
全面負責學院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檀根
院長
教授
全面負責行政工作,分管人事、財務、師資隊伍、學科建設、研究生培養工作
吳冬梅
副書記
副教授
分管學生思想教育、輔導員、團總支及學生分會工作
操海群
副院長
教 授
負責教學、科研、實驗室建設工作

學科專業

學院現有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2個省級重點學科、安徽省農產品安全重點實驗室和安徽省植保技術培訓中心,擁有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博士學位授權點,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學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植物保護學1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植物保護(國家級特色專業)和動植物檢疫2個本科專業和套用微生物與昆蟲資源利用2個研究所,在讀研究生47人、本科生688人。獨立建系以來共為社會培養碩士研究生100餘人、本專科生4000餘人。學院現有教職工3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及其它副高職稱7人,博士5人,博士生導師2人,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2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3 人,教育部和省級骨幹教師2 人,省模範教師、省優秀教師、省師德先進個人3人。學院學術氣氛濃厚,近年來承擔國家和省級科研項目 6 項,獲省部級獎勵 5 項,出版專著教材2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近300篇。先後邀請國外專家18人次、國內著名專家、院士16人次來院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並先後派出教師10餘人次出國訪問、進修、40餘人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

黨建工作

學院黨建工作近年來取得優異成績,先後被省委、組織部、宣傳部、教育工委和校黨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多人榮獲優秀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學院學生工作成效明顯,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陶冶學生的情操,紮實濃郁的學術氛圍夯實學生的知識,連續三年榮獲省級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集體,並多次獲省級、校級獎勵。學院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高校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近年來植保專業畢業生的考研率均位居學校首位,2006年考研錄取率達50%,就業率一直位居學校前列。
學院堅持研究教學型的辦學定位,秉承嚴謹、求實的學風,團結、創新的作風,努力彰顯我校傳統學科的優勢與特色。

學科方向

植物病理學科

是安徽省重點學科之一。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為碩士學位授予點,1995年被確立為安徽省重點學科。著名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楊演教授(1911~1988)和李彥勇教授為本學科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季伯衡、楊榮錚、萬嗣坤、高啟超、承河元黃業東等老一輩教授、專家均為本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6人,講師3人,實驗師2人(1人為高級實驗師),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5人,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省高校學科拔尖人才各1人,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人;已形成一支結構合理、團結協作的學科隊伍,形成了穩定且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其中植病流行學、植物病原真菌學、殺菌劑毒理學等研究方向在國內具有明顯優勢和特色,在國際上也有一定影響。
研究方向
植病流行及及病害綜合治理方向
該方向著重研究水稻、小麥等作物重大病害流行規律、預測預報技術、數據信息化綜合治理對策與方法,在水稻紋枯病、小麥紋枯病的流行與預測方面取得顯著成果,獲省農村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真菌學及植物真菌病害方向
該方向主要研究植物病原真菌生物學、生理學、遺傳學、系統分類的理論和技術,重要真菌病害的發生規律和防治技術;對疫黴菌的生物學特性、生理生態、抗藥性及遺傳有深入研究,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植物線蟲病害方向
該方向重點研究線蟲病原鑑定、植物線蟲病害生理、傳毒線蟲傳毒機理和植物線蟲病害的防治。
植物病毒及病原細菌方向
該方向主要研究:(1) 植物病毒的生物學及分子特徵、血清學檢測、組培脫毒及快繁技術以及重要植物病毒病的綜合治理;(2) 重要植物病原細菌的分類與鑑定、生理生化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發生和控制,在植物細菌病害的生物防治及番茄抗青枯病育種方面取得顯著成果。
殺菌劑毒理學方向
該方向研究殺菌劑對植物病原菌作用機理,殺菌劑在土壤、水體、大氣和生物等環境構成中的殘留、分配、富集、轉移和轉化降解,殺菌劑對生態環境中有益生物的有害影響,毒害機制和防止途徑,有害生物抗藥性產生及克服途徑。獲省部級二等獎2項。

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學科

是我校設立最早的學科之一,為植物保護、動植物檢疫專業的重要學科方向,是安徽省六五至十五重點學科。昆蟲學為我校首批碩士學位授權點,2005年被國家學位委員會批准為“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博士學位授權點。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講師5人,近年來,主持和參加國家省部級、廳級各類科研項目45項,獲科研成果27項,獲各級獎勵23項,主持和參編全國規劃教材7部。已故的陳家祥教授為我國飛蝗治理的成功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已故的葛鍾麟教授在同翅目葉蟬科和飛虱科分類領域的研究獲得國際公認的顯著成果;已故的許維瑾教授具體領導學科建設多年,並開創了農業蟎類研究方向;已故王弘法教授、譚興林副教授和退休的尹楚道教授、吳振廷教授、孟緒武副教授、潘錫康副教授等眾多前輩致力於昆蟲學教學、科研多年,使昆蟲學科得以不斷發展壯大,現已形成集教學科研技術推廣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方向。
研究方向
昆蟲生理方向
主要開展昆蟲生命活動及代謝機理的研究,在昆蟲多肽激素、昆蟲與植物的關係、抗蟲棉抗蟲機理及檢測技術等方面已有較深入的研究。
昆蟲分類方向
主要開展昆蟲的系統分類研究,在同翅目葉蟬科和飛虱科分類領域取得國際公認的成就。
生物防治方向
主要開展害蟲天敵及其利用的研究,在昆蟲病原微生物及其致病機理方面和生物農藥的開發套用方面已有較深入的研究,在以蟎治蟲方面已進行了國際合作與交流。
昆蟲生態與控制方向
主要開展昆蟲的生態學及害蟲綜合治理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在蔬菜害蟲的綜合治理、害蟲的經濟閾值、種衣劑的套用技術等方面已取得了多項成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