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根

檀根

檀根,中藥名,為豆科植物黃檀的根皮。性辛,平,有小毒,主治主瘡疥,殺蟲。出自《本草拾遺》。

基本信息

檀根

正文

檀根
(《本草拾遺》)

來源

為豆科植物黃檀的根皮。

植物形態

黃檀,又名:檀、水檀(《本草拾遺》),望水檀(《群芳譜》)。
喬木,高7~20米。樹皮暗灰色,粗糙而成薄片剝落;小枝綠灰色,平滑無毛.有皮孔。單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7~13,總葉柄圓筒狀,平滑無毛;小葉倒卵形,長4厘米左右,寬2厘米許,先端微凹,基部圓形,表面暗綠色,有光澤,背面帶藍綠色,有網脈,兩面平滑無毛,具有短柄。花黃色,很小,成頂生或腋生的圓錐花序;萼鍾狀,5裂,被有絹狀灰色短柔毛;花冠蝶形,旗瓣圓形,先端微缺;雄蕊10,下部連合為一體,花絲上部分離;子房平滑無毛,具有短柄,胚珠3顆,花柱甚短,柱頭頭狀。莢果帶狀扁平,先端微尖,長達8厘米,寬1厘米以上,平滑無毛,內含腎形種子1~3顆。花期7月。果期8~9月。
生長於山坡、溪邊及山溝旁邊的林地。分布江西、河南、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山東、四川等地。

性味

①《本草拾遺》:"有小毒。"
②《綱目》:"辛,平,有小毒。"

功用主治

《本草拾遺》:"主瘡疥,殺蟲。"
(用法與用量,外用:研末調敷。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