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廟會

它山廟會又稱鄞江廟會。唐太和年間,王元瑋出任貿阝縣縣令,決定建築它山堰,為民造福。唐太和五年(公元831)十月初十,王縣令33歲。各地方官員、士紳百姓按例向父母官賀壽,王公向貿阝縣各方士紳闡述自己的打算,賀壽的全部官員、士紳一致贊同,決定在十月初十王公生辰為開工奠基之日。至第三年三月初三,即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王縣令夫人程氏30歲壽誕,堰體基本造成,堰下游西岸石墈還未築成。地方各官員士紳按慣例向王程氏夫人賀壽,王縣令筵席之間當眾宣告它山堰竣工。後世人民為紀念王元瑋夫婦,將它山堰開工和竣工之日定為鄞江橋廟會,千餘年盛況不絕。

歷史

它山廟會又稱鄞江廟會。唐太和年間,王元瑋出任貿阝縣縣令,決定建築它山堰,為民造福。唐太和五年(公元831)十月初十,王縣令33歲。各地方官員、士紳百姓按例向父母官賀壽,王公向貿阝縣各方士紳闡述自己的打算,賀壽的全部官員、士紳一致贊同,決定在十月初十王公生辰為開工奠基之日。至第三年三月初三,即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王縣令夫人程氏30歲壽誕,堰體基本造成,堰下游西岸石墈還未築成。地方各官員士紳按慣例向王程氏夫人賀壽,王縣令筵席之間當眾宣告它山堰竣工。後世人民為紀念王元瑋夫婦,將它山堰開工和竣工之日定為鄞江橋廟會,千餘年盛況不絕。
它山堰還未建成之前,光溪及北溪港(原址在光溪村、土名荷花池頭)一帶常有沙石淤塞。二皎之水由平水潭樟溪直下鄞江,淡水難以蓄積。鄞西梅園、蜃皎、古林、鳳岙等地鄉民,很難用上淡水。在“六月六”前後農閒季節,民眾自發組織,攜帶土箕、扁擔、沙耙等淘沙工具,到鄞江橋光溪和北溪港二地掏沙,疏通河道。六月初六,附近商販也紛沓匯集鄞江橋經商,久而久之,形成了鄞江橋的獨特會市,俗稱“掏沙會”。

現狀

它山堰建成之後,鄞西七鄉的農耕飲用水源得以保障。夏天農閒時節,鄉民無須再來鄞江橋掏沙,但人們仍記著六月初六的掏沙集會。每年到時都要到鄞江橋趕集,又形成了繼“十月十”“三月三”之外的另一個廟會,又稱“稻花會”。
鄞江“十月十”“三月三”“六月六”廟會,距今已有1171年的歷史了,現已演變成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每年每會有來自龍觀、章水、奉化、慈谿、 義烏、諸暨等四面八方赴會的攤主、顧客達10萬人之多,蔚為壯觀。據統計,“十月十”“三月三”廟會時間長(歷時五天),約有1500多個攤位進駐,成交額近500萬元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