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太極拳推手

孫式太極拳推手

太極拳雖然名之為拳,但實際上,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它一直在向功的方向轉化。從創舉初始的強調技擊效應,到近代的強調健身和養生,都說明了這種變化。因此,近年來,大多數人習練的各式太極拳,稱之為太極拳功,其實更為合理。

簡介

 
孫式太極拳推手孫式太極拳推手
 孫式太極拳由孫祿堂先生創製,是現代流行酌陳楊武吳孫五大流派太極拳中最晚產生的拳種。應該說,孫祿堂先生從文化建設的層面對其所學的形意、八卦、太極等多種拳功進行了匠心獨運式的重構,追求運動形式和內涵的高度統一,不以動作層面的“難能”為可貴。求意和形的高度協調,我曾在為童旭東先生(孫式武學研究筆記)所作的序中,將孫式武學的歷史性和學術性特徵簡單歸納為,”孫氏武學、綜合流派、沉思精釀。參武當、訪少林;采形意、和八卦、證太極。據易品道,推陳出新,卓然獨立,自成一家;儼然武學一崑崙。”這段話的主旨是說,1918年前後,孫祿堂先生合畢生心力所作的《太極拳學》等五部武學著作,實際上是對當時的中國武術各流派成果進行綜合歸納的結晶性成果;是中國武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起源與傳承

孫氏太極拳是武術百花園中的一朵艷麗的奇葩。孫氏太極拳是中國近代著名武術家、一代宗師孫祿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極之大成,冶三家於一爐,所創立的優秀拳種之一。孫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孫祿堂名福全,字祿堂,生於一八六零年十一月十五日。早年隨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學習形意拳,並從八卦掌大師董海川弟子程廷華學習八卦掌。其後因照顧病中的武禹襄傳人郝為真,而蒙其傳授太極拳學。孫祿堂將三者合而為一,自成一家,人稱孫氏太極拳。因內含八卦掌千變萬化的特色,故又稱「八卦太極拳」。 近代著名武術家、一代宗師孫祿堂先生,自幼喜好武術,曾拜於李奎垣門下,但隨師祖—河北省形意拳鼻祖郭雲深習拳歷時七年余,後又拜程廷華先生、郝為楨先生習八卦拳、太極拳,得其真髓,自創一家。孫祿堂宗師在民國期間,為振興中華武術,設教於大江南北。曾任中央國術館武當門長、江蘇省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長。孫祿堂宗師把武術前輩所傳拳術套路和拳意真髓與自己的習武心得整理成書,出版“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八卦劍學”、“太極拳學”和“拳意述真”等五本武術經典著作,使傳統武術免換原貌,拳之真意不入歧途。孫氏太極拳自創立以來,頗得國內外武術愛好者喜愛,現已列入優秀傳統武術拳種和套路,並且,新編了孫氏太極拳競賽套路,向國內、外推廣。孫氏太極拳第二代掌門人孫劍雲老師全面繼承和發揚了先父、著名武術家孫祿堂宗師創立的孫氏太極拳。孫老師七十多年來,守武德、遠名利、重潔行、自強不息,以其年近九旬的高齡奔走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桃李滿天下,熱心推廣中華武術和太極拳。孫老師高尚的武德、高超的武藝和健康的體魄,當選為中國當代大武術名師和健康老人,被國家體委授予中國武術高段位、八段武師。前幾年郭雲深:孫祿堂的早年師傅 ,孫劍雲老師曾和北京武術院吳彬院長一起出訪香港。當孫劍雲老師在體育館出場表演孫氏太極拳時,香港各界觀眾為這位八十多歲的老太太熱烈鼓掌,驚嘆她不僅身體健康,而且表演孫氏太極拳,精神抖擻、瀟灑自如,真是一位“武壇明星”。許多觀眾感嘆地說:經常練習孫氏太極拳,確實可以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為了把孫氏太極拳繼承、發揚和推廣,孫劍雲老師摒棄家傳的約束,在弟子當中優選出品德高尚、技藝精湛、辦事精幹、團結眾人的孫永田老師作為孫氏太極拳的第三代掌門人,在北京梅地亞飯店隆重舉行了儀式。孫劍雲老師的高尚風格和孫永田老師的年青有為,受到了與會領導、老武術家和新聞界人士的好評。孫氏太極拳第三代掌門人孫永田老師非常敬重孫劍雲老師,視同父母、關心備至。近年來,孫永田老師與研究會的同門協助孫劍雲老師,重新整理出版了孫祿堂宗師的“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八卦劍學”、“太極拳學”和“拳意述真”等五本武術經典著作,並且,在中國武術協會和北京武術協會組織的多次大型武術表演中,代表孫氏太極拳研究會表演和推廣孫氏太極拳。他還在其任職的中國航天神龍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中,選拔基本功好、品德優良的年輕人,積極推廣孫氏太極拳,並在今年三亞舉辦的首屆國際太極拳交流大會上獲得特等獎。現在,孫永田老師正在協助孫劍雲老師,在新世紀開創繼承、研究、推廣和發展孫氏太極拳的新局面!

風格特點

 
孫式太極拳推手孫式太極拳推手
 孫氏太極拳的風格特點主要是:進步必跟、退步必隨、動作敏捷、圓活緊湊,猶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每左右轉身以開合相接。孫氏太極拳最本質的特點是將形意拳之內外合一和八卦拳之動靜合一融蓄在太極拳的中和狀態之中。走架時重心無上下起伏、無左右晃動的問題,通過活步使重心不斷地在轉換當中。孫氏太極拳,從起式到收式,各種動作要求中正平穩、舒展圓活、緊湊連貫、一氣呵成。使全身內外平均發展,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正因為中正即不前俯後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軀體手足上下呼應,內外一體。所以,行拳盤架要守規矩。在練拳時不可越出一個“中”字。習練者若能悟透這個“中”字,便能掌握自己的重心,重心不失,呼吸就能保持正常,呼吸正常,才能百脈通暢。進步必跟、退步必撤,是孫氏太極拳的第二個特點。進步必跟、退步必撤,這種移步的方式,有利於培養習練者重心潛移和動靜合一的能力,還有利於上下相隨、手足相顧,使習練者在移步中,不失六合之要。孫氏太極拳的第三個特點是:每逢轉身,多以開合手相接。孫氏太極拳中有十二個開合手,將套路分為十三節。每逢轉身以開合手相接,可以引導習練者身體隨重心的虛實轉換、內氣的自行運轉(稱為圓研)。開合手便於引導習練者體會體內氣息的運行與重心轉換相協調。開合手的安排,在練拳時,還有利於習練者經絡疏通和血脈通暢。孫氏太極拳的第四個特點是:蓄神待機,神不外張,虛實分明,始終不失六合的要點。習練孫氏太極拳時,要處處因勢利導,各種勁法隨重心變化而轉換,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輕緩勻靈之中寓以隨機待法之勢。孫式太極拳講究“避三害守九要”,避三害是要求練拳時,切忌努氣、拙力和腆胸提腹;守九要是要求練拳時必須“一塌,二扣,三提,四頂,五裹,六松,七垂,八縮,九起鑽落翻要分明”。總之,孫氏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的一種柔和、緩慢、輕靈的高級拳術,具有防身、健身、養生、修身的作用。孫氏太極拳把形體運動與意念活動相結合,以意念導引形體運動,導引氣血運轉,達到形神兼備、精神與形體雙重的修煉,可以使習練者祛病延年、健康長壽。

技擊

技擊本無法,若使有法御以無法,則惟在氣質、本能上下功夫。就習孫氏太極拳推手者而言,若未練出內勁或無不意而發之經驗,則最好於技擊一道駐步,否則將對習者之身心健康無益。即便習者已練出內勁,技擊也僅是檢驗自身修為的一種必要手段,然不可恃藝凌人、好勇鬥狠,否則難以進階。 欲修孫氏太極拳之技擊,需在套路練習和推手練習中熟習八法,即掤捋擠按采挒肘靠,並能混而用之,既能一式出八法,又能數式皆一法。有此基礎後,尚需知三機、體三能、混融八法為一,多經實戰練習,由實戰中檢驗不順之處,再從盤架、推手中求之。如此循環往復,不計較一時之勝負,全在乎用心求理,則可漸精技擊之術矣。何為三機?變勢之機,變動之機,發勁之機。當對搏時,在雙方尚未接觸的情況下,我能預知彼之運作變化,並使自身先於對方抱得有利態勢,此謂"變勢之機先於彼"。故雙方未接觸時為變勢之機。當雙方接觸的瞬間,我若能先於對手發勁於彼之重心上,則謂"發勁之機先於彼"。故雙方接觸之瞬為發勁之機。當雙方兩勁接定後,此時我若能變勁彼先,使彼勁走空,則謂"變勁之機先於彼"。故雙方接觸中為變動之機。此上為三機之要。三能,是指對彼之作用的感應之能,對己之神、氣、形的瞬間協同之能,對彼之作用的洽合之能。此三能均以神氣相合為基礎,神氣不和三能則一能不能。所謂混融八法為一,是指出手即是太極,當用何種勁將因彼而變,是一個勁,還是幾種勁混合而出,也將因勢利導。總之,技擊之要不外乎“意在彼先”及不拘泥於成法,總以隨機應變,感而遂通為至妙。

推手概說

 
孫式太極拳推手孫式太極拳推手
 拳術都包含著“體”和“用”兩部分,但“體”和“用”是互相關聯的,太極拳亦不例外。太極拳套路的各式是“體”,是知己功夫,雖然"用"在其中,但單人練習,不易體驗到"用"的方法和妙處,故有太極拳推手以致用。太極拳推手,是以練“用”為主,尋求致用之門徑。其用法有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法,八法中以掤、捋、擠、按四手為基礎。初練習推手,需先以“四手”為基本練法,反覆太極推手
操練,細心體會,練到粘連黏隨,不丟不頂,手足靈活而有分寸,能準確判斷對方勁的大小、方向、變勢,才能達到“引進落空”,“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采挒肘靠以及諸種手法皆由其中變化而出。此時將能通體虛靈,圓活無礙,變化無窮,而非筆墨所能盡言。 掤、捋、擠、按是為四正。采、挒、肘、靠是為四隅。四隅即稱大捋。采是採住對方之手,使之不易變動。 挒是用掌挒開對方,使彼失去重心,而改變力的方向或中斷。但切不可握住對方之臂用力拽去,如此則失其意,並為人所制。肘是用肘頂向對方。 靠是用肩擠靠對方。四隅大捋之步法是進步大而速,須兩腿有功夫方能輕靈變化。活步大捋是將?捋擠按采?肘靠八法皆蘊蓄在一捋之中。兩人搭手一捋即走,一捋一跟,相互轉換。純熟時可隨意而變,此種練習為孫氏太極拳所獨創,是由推手過渡到散手技擊的必經之階。須有形意拳的樁功和八卦拳的活步功夫,方能在活步大捋的練習中變化自然。推手的用勁和聽勁:手時切忌拙力,務於掤、捋、擠、按四字探求奧秘,此四字即包含無窮之變化,學者務必深刻體會。如:掤有直掤、橫掤上下之別。掤時要粘住對方的手,隨即變換方向,劃一圓形,使對方之勁不能發出,或發出亦被化去。捋有向上、向下及平捋之分。捋時須一手按住對方的腕,另一手按對方的肘,使對方沒有活動餘地而順勢捋出,同時也可防止對方趁我捋時,進步橫肘,將計就計以取我中。又捋中亦有捋勁,易傷人,不可輕用。擠有正擠、偏擠、加肘擠諸法。如用臂以曲線擠,則隨時隨勢變換力點,處處均可發勁。按包括輕靈或重實,左實右虛或右實左虛,兩手或開或合,總之依勢而變。 四正推手以及四隅等諸用法之用勁皆是勁自足起,由腰帶動自脊而發。手法雖有變化,然而其勁皆自腰胯變化而來。此點尤須注意。二人對練推手時,除注意體會用勁之方法外,務必要做到隨屈就伸,不丟不頂,不要用拙力,靜心聽勁。久之,則能引進落空,牽動四兩撥千斤。 關於“聽勁”,萬不可誤為雙方用力對頂。常見推手時,二人互相用力抵住,一方問有勁了沒有,一方答有或無,此大錯也“聽勁”是感知對方用力之大小、方向、變化趨勢等隨機變化,萬不可頂住。初練時,先練兩臂,久練全身皆可感知。能聽勁,則當對方發力,方能化去,使之落空。不能聽勁則不必與人相較,學者務必注意。

推手的特點

孫式太極拳推手的特點是:一曰“中”。這個“中”有三層意思:其一是守中,即不論自己如何騰挪變化,重心要不偏不倚,虛實轉換於自身的穩定範圍之內,不失於中。其二是取中,即雙方一搭手,就要即刻掌握住對方的重心,在不即不離中要隨化隨進,進於何?粘定彼之重心也。其三是適中,即無論是進是退是化是發,均要適度,機之把握,量之大小,處處與彼洽合。故需足胯靈活。二曰敷。敷也有三層意思:一是聚神於彼之重心,使我始終能掌握彼之重心變化。二是,攝神於彼之精神,此時即使彼重心未動,然而只要其心念一動,我亦能有所察知。三是敷神氣於彼之周身,使彼頓感呆滯不靈。然而此等用法,非需我之神氣合一,內勁精純不可。
孫式太極拳推手孫式太極拳推手
 三曰整。整有兩方面的意思:其一是要周身協調一致,混融一體。推手中要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氣勢鼓盪。其二是周身始終不離六合。雖為柔化之中,周身內外亦不能失六合之要,而是要曲中寓直。故孫氏太極拳在推手中是通過松肩、松胯來主宰自身虛實陰陽之變化。四曰活。孫氏太極拳推手練至高級階段有大撅一法。此大捋不同於由來例肘靠組合而成的四隅練法。此為兩人對練,搭手即擂即走,兩人走中亦可互換。此需有很好的八卦拳走圈基礎。走時需兩胯放鬆,重心上下無起伏。走時之要為動中求靜,雖為移動之中,兩足兩胯虛實變化要自然,搭手要不離不即,不丟不頂,身體內外六合不散。靈活多變無定法。五曰空。太極拳之特點“空中”也,所謂引進落空。若要引進落空,需使彼覺著能取我中,然而一經粘身發勁,始覺走空。故太極拳之變化需隱蔽,走暗圈轉換虛實不見其形。起手練習,即從根節練起,一身之虛實轉換俱從根節開始。何為根節,兩胯之根與尾椎之根構成一身之根節,一身之松轉開合,由此而發也。此“空中”之第一層意思。至若習者能練至神氣合一,內勁精純,則可身體不動而重心已動,所謂周身無處不是重心。至此方可稱得著“空中”之精義也。 以上五點:“中”、“敷”、“整”、“活”、“空”,其核心就是中和二字。其根基不過是“神氣合一”。其道理乃是直承“無為而無不為”。 孫式太極拳推手之一般步驟是,先練定步推手,練四正推法,繼而四隅推法。然後活步推手(順步推手、合步推手)。最後是大捋隨至技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