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傳

《孟德傳》是北宋文學家蘇轍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傳記文,共不超過五百餘字,卻寫出了孟德這個小人物的一生。通篇圍繞著“奇”字而鋪開,描繪出孟德一生的奇性、奇行和奇遇。全文用言簡意賅的嚴謹敘述,將孟德一生描繪的真實而傳神,寓教於事,授人以深刻的哲理。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孟德傳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 。少而好山林,既為兵,不獲如志 。嘉祐中戍秦中 ,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 ,以其子與人,而逃至華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餅,攜以入山,自念 :“吾禁軍也,今至此,擒亦死,無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復恤矣 。”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餅既盡,取草根木實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脹懣無所不至 。既數月 ,安之如食五穀,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飢。然遇猛獸者數矣,亦輒不死 。德之言曰:“凡猛獸類能識人氣,未至百步輒伏而號,其聲震山谷。德以不顧死,未嘗為動 。須臾,奮躍如將搏焉,不至十數步則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 。試之前後如一。”

後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為候者所執。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孫謂之曰:“吾視汝非惡人也,類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為自告者置之秦州 。張公安道適知秦州 ,德稱病得除兵籍為民,至今往來諸山中,亦無他異能。

夫孟德可謂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顧 ,故有所慕,有所畏。慕與畏交於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見於面顏,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見侮,強者見笑,未有特立於世者也 。今孟德其中無所顧,其浩然之氣發越於外 ,不自見而物見之矣。推此道也,雖列於天地可也,曾何猛獸之足道哉?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孟德:此篇傳記文的主人公,禁軍神勇營的一名士兵。

神勇之退卒也:神勇,禁軍兵營名。退卒,逃兵。

志:志向。

出:離開。

嘉祐:宋仁宗的第九個和最後一個年號,北宋使用這個年號一共八年(1056年9月—1063年)。

念:心想。

恤:憂慮。

利:同“痢”。

既:在之後。

輒:每每,總是。

動:驚動。

弭耳:猶貼耳。這裡是形容動物變得馴服的樣子。

自告者:自首的人。

適:恰逢。

顧:顧念,關心。

特立於世:超凡脫俗、獨立於世。

浩然之氣:盛大剛直之氣。

1.

孟德:此篇傳記文的主人公,禁軍神勇營的一名士兵。

2.

神勇之退卒也:神勇,禁軍兵營名。退卒,逃兵。

3.

志:志向。

4.

出:離開。

5.

嘉祐:宋仁宗的第九個和最後一個年號,北宋使用這個年號一共八年(1056年9月—1063年)。

6.

念:心想。

7.

恤:憂慮。

8.

利:同“痢”。

9.

既:在之後。

10.

輒:每每,總是。

11.

動:驚動。

12.

弭耳:猶貼耳。這裡是形容動物變得馴服的樣子。

13.

自告者:自首的人。

14.

適:恰逢。

15.

顧:顧念,關心。

16.

特立於世:超凡脫俗、獨立於世。

17.

浩然之氣:盛大剛直之氣。

白話譯文

孟德曾經是禁軍神勇營的逃兵。他小的時候很喜歡山林,就入了軍營,“好山林”的願望沒有實現。在宋仁宗嘉祐年間,他守衛秦中,陝西關中這個地方有很多名山。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兒子送人了,他逃奔到華山腳下,用身上的衣服交換到了十個餅和一把刀,就這樣進山了。他心裡想:“我是屬於禁軍的,現在跑到了這裡,萬一被拿著還是要被處死的,要不就被活活餓死,萬一遇到虎狼毒蛇還是要死。對這三種死,我沒有什麼顧慮。”只管向山上走吧,他把餅吃完了以後,就靠野草和野果充飢。一天生病十次又好了,嘔吐、下痢、腹脹、胸悶,沒有不遇上的。這樣過了幾個月,他吃這些東西就像吃五穀一樣安全,因此進山兩年沒有被餓死,遇上很多次猛獸也幸免於難。孟德說:“只要是猛獸,都能認出人的氣息。離人還有百步,就伏在地上號叫,聲音響徹山谷。我不害怕死所以才沒死。過一會,它就跳過來想跟我搏鬥,離我只差十幾步,又不向前蹲坐在那裡,猶豫不定,終於馴服地走了。我所遇到的猛獸都是這樣的。”

後來孟德到達商州,他卻不知道,被哨兵抓住,他認為肯定必死無疑了。商州知府宋孝孫對他說:“我不認為你是壞人,而像是有道的人。”孟德就把事情的經過全部對他說了,宋孝孫就把他看作是自首,並將其安置在秦州。張安道恰巧在秦州做知府,孟德謊稱有病,得以成為百姓。至今仍在各山中往來,沒看出有什麼特別的本事。

孟德真可謂一個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自己的喜好,所以對有的事會仰慕,對有的事會畏懼;仰慕畏懼在內心糾纏,雖沒有在行動中有所表現,但臉上還會露出情緒的,旁人一看就知道了。所以弱者遭到侮辱,強者遭受譏笑,沒有一個人能做到超凡脫俗、獨立於世。如今孟德沒有掛念,盛大剛直之氣外露於表,他自己沒有覺察,但眾人卻看見了。把這個道理推而廣之,即使遇上天地並列也是可以的,猛獸又有什麼呢?

創作背景

《孟德傳》是一篇傳記文,是專為寫真人真事的,是為記錄孟德一生的奇性、奇行和奇遇而寫。此文作於何時不詳,文中提到張安道知秦州,蘇轍與張安道關係密切,並曾為其幕僚,則此事蘇轍當得之於張安道。此文後收錄於《欒城集》,是其中僅存三篇人物傳記之一。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文主人公孟德,是駐在地方的禁軍神勇部的一名退伍士兵。他的身分非常普通,但愛好卻不平常。正由於這一原因,才有以下不一般的故事。從事打仗的武夫,卻偏偏嚮往山林生活,這是難以統一的矛盾,而矛盾的衝突,自然導致事件的產生和發展。作者一開始點明孟德的身分,介紹他的特殊愛好,實際上也就將故事產生的矛盾衝突展示在人們眼前。仁宗嘉祐年間,輪到孟德所屬的這支禁軍去鎮守秦州,這一帶著名的大山很多,孟德帶來了機會,這篇傳記也就由此開端。

喜愛山林生活的人不在少數,但像孟德這樣喜愛的卻很少見:一是為此拋妻棄子,割斷最難丟舍的骨肉之情;二是為此冒險逃離紀律森嚴的禁軍,隨時都有被捕處死的可能;三是進山後生存條件極差,“以其衣易一刀十餅”,刀用以護身,十塊餅只能維持極短時間的生活,隨之而來的將是難以解決的缺糧危險。沒有非凡的決心過人的勇氣以及隨時都可能犧牲的心理準備,就不可能採取這樣的行動;孟德能夠這樣做,正表現出他迥異於常人之處。作者通過以下兩方面的事例,進一步描述孟德進山後所遇到的巨大困難和危險,突出地表現出孟德驚人的忍受能力,以及在面臨危險時的無所畏懼的精神一是寫進山後餅已食盡的情況下,飢餓使孟德只能以草根木實為食,但腸胃無法適應,又吐又瀉,肚腹脹結,吃了生病,病好了再吃,最後終於養成了以草根木實為食的習慣,克服了山中無糧的威脅。二是山中常常遇到猛獸的襲擊,但都能安然無恙。孟德認為:猛獸一般能識別人的氣性,在離人百步左右,先伏下來吼叫,用震撼山谷的聲音嚇唬;接著,奮力跳躍,張牙舞爪,做出一副吃人的姿態;最後,在離人十餘步處坐坐走走,仔細觀察人的反應。孟德不怕死,對猛獸的吼叫、跳撲等行動毫不在乎,猛獸也只好垂下耳朵悄悄離開。這樣的情況試過多次,結果都一樣。孟德進山數年,靠不怕苦、不怕死度過了重重困難,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危險,在山中生活下去。這近乎傳奇式的經歷,組成了這篇傳記文中最有光彩的部分特殊的愛好,特異的行動,特大的困難,突出了孟德這一人物形象的奇異色彩,展開了富有浪漫主義氣息的情節,使整篇傳記故事生動、曲折,給人留下難以忘記的深刻印象。傳記的後一部分,敘述孟德由山中出來,到達商州,被巡邏的士兵發現,送到商州官府,由於知商州的宋孝孫識人,把他送回秦州安置;知秦州的張方平又幫助孟德脫出兵籍,成為自由生活的老百姓;對孟德的結局作一交代,同時更增強了這一傳記人物的真實性。

就此文的體裁、內容來說,自應以敘寫孟德的生平經歷作為重點,但就作者的深層寫作動機來說,傳記最後的一段議論卻是最著意的筆墨,也是作者的見識超卓之處。從一般人看孟德的所作所為,只感到孟德的奇特;而蘇轍卻從另一角度進行評議,在他看來,孟德最主要的不是奇特,而是“有道”。世上君子因為內心有個人的打算,所以必然有所思慕和追求,也自然有所畏懼和顧忌,雖然不一定在行動上表現出來,但在面部顏色上總會有所反映,別人就會從中想法來加以對付。與此相反,孟德心中無所顧慮、無所畏懼,這是一種博大剛強之氣它雖然自己感覺不到,但會自然地流露出來,使猛獸不敢傷害。蘇軾看過這篇《孟德傳》後,曾寫了《書子由孟德傳》後》一文,認為人在不知怪懼時自有一種無形的旺盛強大的氣勢,形成一股令猛虎不敢傷害的力量,這也就是蘇轍所說的可以“列於天地”的“道”。

名家點評

江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孫虹《蘇轍散文選集》:這篇傳記雖是傳聞實錄,卻更像有寓意的傳奇,與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等相似。人物性格的刻畫甚至人物語言的描寫都頗得《史記》神韻。比如寫猛虎“未至百步輒伏而號,其聲震山谷”,“須臾,奮躍如將搏焉,不至十數步,則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把猛虎威風不可一世到俯首帖耳的過程描繪得細緻傳神。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蘇轍認為,無所畏懼的浩然之氣是立身之本,這是孟德不死於虎口的原因。推而廣之,這個法則即適應自然又適應社會生活,文章的寓意也正在這裡。

作者簡介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年自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死後追復端明殿學士,諡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作品有《欒城集》傳世,包括《後集》、《三集》,共84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