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義皮影戲

孝義皮影戲

孝義皮影戲是我國皮影戲的重要支派,因流行於山西省孝義市而得名,以麻紙糊窗作螢幕,憑藉懸吊在紙窗後的麻油燈亮影。

孝義皮影戲孝義皮影戲

流傳地域

孝義皮影戲是我國皮影戲的重要支派,因流行於山西孝義市而得名。據史料記載,孝義皮影在宋金時代已有班規、雕簇者存在,說明孝義皮影在宋金時代已發展成熟。據專家考證,孝義皮影起於戰國,是我國最早的皮影發源地之一。

藝術特點

孝義皮影戲孝義皮影戲

皮腔是皮影戲的曲調,因皮腔音樂以嗩吶為主要伴奏樂器,故又稱“孝義吹腔”。孝義吹腔是中國最早的民間吹腔之一。
孝義皮影以麻紙糊窗作螢幕,憑藉懸吊在紙窗後的麻油燈亮影,因此亦稱“燈影兒”、“紙窗子”。一般紙窗面積為1.75m×1.21m。紙窗糊制有嚴格的裁紙、毛邊、對口、貼上、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整無皺雪白無瑕。
孝義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為雕刻材料,體高58~60cm,俗稱“二尺影”。到清代,皮影體高縮至42~48cm,俗稱“五尺影”,三歲牛皮為雕刻上等材料。孝義皮影造型粗獷,簡練誇張,線條遒勁有力,極富韻味。
明清時為孝義皮影的鼎盛期,孝義境內皮影班社多達60多家,隨後逐漸衰落。1956年成立孝義市木偶皮影藝術團,“文革”時期撤消。1978年恢復皮影戲演出,曾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演出,赴英國交流訪問演出。1995年,孝義皮影中的武將形象作為郵票圖案被全國人民認識。孝義皮影劇目豐富,現收藏有200餘本,這些劇本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極具學術價值。對孝義皮影戲形成和發展的研究,有助於探討中國戲曲發生和演變的內在規律,了解皮腔原生態的唱腔結構。

容納“百川”的千年絕技

孝義皮影戲孝義皮影戲

“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借虛事指點實事,托皮人渡化真人”……
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而產生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
記者了解到,關於皮影戲的起源與形成,歷史上無明確記載。
如今,多數專家學者認為,皮影戲開始於漢朝,主要依據《漢書·外戚傳》的記載:相傳漢武帝劉徹最寵愛的妃子李夫人過早去世,漢武帝思念不止,常常徹夜難眠。這時候,有齊人少翁深知漢武帝的心事。他花了3個晝夜,用皮子雕刻了和真人一樣大的李夫人形象,塗上顏色,學著李夫人生前的動作,在室內掛起了一塊白色方形帷幕,點上燈燭,讓漢武帝坐在方帷外觀看,少翁貼著帷幕操縱皮人,那影子就像真人一樣……
從漢朝起,皮影戲慢慢發展,各地的樂調、民歌、唱腔、戲劇、雕刻、剪紙等藝術元素深深地融會其中,而因中國各地風俗的不同,皮影各具風格。

遠播海外

皮影戲自誕生以來,不僅在國內廣泛流傳,在國外也流傳頗廣。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山西省孝義市皮影研究會會長侯丕烈告訴記者,到清代,皮影戲除了西藏、新疆等少數幾個省區外,在國內許多地方留下了痕跡。與此同時,皮影藝術從元代起,就開始遠播海外。
據介紹,在元代,皮影戲隨軍隊傳到了南亞。波斯(伊朗)歷史學者瑞士德·安定曾說:“成吉思汗的兒子在位時,曾有演員到波斯,能在幕後表演特別的戲曲,內容多為國家的故事。”實際上,這位波斯(伊朗)歷史學者說的是中國皮影戲。
皮影戲還傳播至土耳其、泰國、緬甸等國家。在土耳其,皮影戲有“卡拉格茲”的別稱。
18世紀中葉,皮影戲傳到歐洲,各國藝術家對中國的皮影戲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1774年,德國文學家歌德曾在威蘭博覽會上把中國皮影戲介紹給德國觀眾,並在1781年8月28日他生日那天主持演出了皮影戲《米拉瓦的生平》。

漸被“塵封”

孝義皮影戲孝義皮影戲

皮影藝術屬於綜合藝術,它融雕刻、繪畫、戲曲、音樂為一體。然而,在現代化的衝擊下,這種傳承千年的藝術格外脆弱。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山西省孝義市皮影木偶藝術博物館館長朱文告訴記者,因為皮影是一種綜合的藝術,所以只要缺少其中一項,無論是樂手、表演者,還是雕刻藝人,便陷入癱瘓狀態。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特別是電視機進入家庭後,這種曾經受寵的皮影戲被冷落了。
傳承人老了,離去了,或者改從他業,那些老戲班裡曾經傳世的“家什”,竟然被搬到了古玩市場,變成了“賣品”。
“其實,老藝人看到無聲電影時,就意識到危機來了。”朱文說。
據介紹,在皮影戲最繁榮的時期,僅山西省孝義市就曾有40多個皮影劇團,而現在早已不再演出了。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孝義皮影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條目

唐山皮影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