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百科辭典

孔子百科辭典

《孔子百科辭典》出版社: 上海辭書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8月1日),正文語種: 漢語。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孔子百科辭典孔子百科辭典
《孔子百科辭典》內容簡介:正文分類編排,共分生平事跡、思想體系、典籍文獻、弟子後學、孔學流傳(包括先秦、秦漢一隋唐、宋元明清、近代以來、台港澳地區及海外)等類,每類中分為若干欄目,如生平事跡分為稱謂封號、祖先親屬、事跡傳說、文物遺蹟等。另有《孔子年譜》、《孔子周遊列國示意圖》、《孔子世系表》、《孔子名言選》、《孔學傳播與影響大事年表》等附錄。

目錄

凡例

分類詞目表

正文

附錄

孔子年譜

孔子周遊列國示意圖

孔子世系表

孔子名言選

孔學傳播與影響大事年表

詞目筆畫索引

文摘

在殺人問題上,孔子主張“先教後誅”。在一般情況下孔子反對殺人。如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他回答說:“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論語·顏淵》)他認為“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論語·子路》),殺人總不是善政。對於經過教化而不改其惡者,再判死刑。他把“不教而殺”稱之為“虐”,列為四種惡政之首(《論語·堯日》)。這是因為“上失之,下殺之”,“不教其民而聽其獄,殺不辜也”,“罪不在民故也”(《苟子·宥坐》引孔子語)。

除上述思想均為後世封建法典採用為指導原則外,“父子相隱”思想也一直實行到封建王朝的終結。這一思想原則後世發展為“親親相隱不為罪”。即父子之間有人犯了罪,可以互相隱瞞,不算包庇罪,不受法律制裁。這來源於孔子與葉公‘的一段對話:“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這也是孔子德治刑輔思想的必然反映。但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忠大於孝,君重於親。像偷一隻羊之類的一般犯罪是可以互相隱瞞的,但如遇弒君等大逆不道的犯罪,就不能容許。不但不能容許,而且提倡“大義滅親”。《左傳·隱公四年》載:石厚參與州吁弒其君桓公,其父石碚使人殺了石厚,孔子便稱讚說:“石碚,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父子相隱”與“大義滅親”,都是後世封建刑律的重要原則和內容,影響深遠。(楊奉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