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門格爾貝格

荷蘭指揮家,威廉·門格爾貝格的經歷和生平介紹。

基本信息

簡介

威廉·門格爾貝格 (Willem Mengelberg,1871-1951),荷蘭指揮家。他1871年3月28日出生在荷蘭的Utrecht,父親是哥德式建築的著名權威人士,曾在修復科隆大教堂的工程中做出重要貢獻。在Utrecht的音樂學校里,門格爾貝格初次開始學習音樂,專攻鋼琴演奏。最終在科隆音樂學院隨塞斯、維爾納和詹森完成學業。1891年任瑞士琉森市音樂指導。1895年起擔任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常任指揮,在長達五十年的任期內,使該樂團成為世界第一流的交響樂團。1921-1930年經常赴美兼任紐約愛樂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他的指揮處理方式能根據不同樂曲的不同風格而有時顯得富於浪漫氣息,有時責比較規整。

經歷

當門格爾貝格從80人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被選為盧塞納市的音樂總監時才只有21歲,這個契約改變了他從鋼琴演奏家往指揮家發展的藝術之路。在盧塞納,門格爾貝格指揮了城鎮的音樂會,還有幾場歌劇演出。

威廉·門格爾貝格威廉·門格爾貝格

在盧塞納工作四年之後,門格爾伯格被召回本國,成為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的首席指揮,這個職位他一直做到20世紀40年代。他使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成為世界主要的管弦樂團,這樣的成績也給他帶來了國際性的名聲,他在音樂節上對貝多芬、馬勒和理查·施特勞斯音樂的演繹成為國際上重要的音樂活動。
歐洲最主要的樂團都曾邀請門格爾貝格做他們的客座指揮。1903年他第一次出席在倫敦舉行的理查·施特勞斯音樂節。1905年,他作為紐約愛樂樂團的客座指揮對美國進行了短暫訪問。兩年後,他成為福蘭克博物館音樂會的特約指揮。又過了一年,他還成為這個城市的聖塞西里亞俱樂部的指揮。從1911年到1914年,他定期在倫敦指揮倫敦交響樂團和倫敦愛樂樂團。
1920年,門格爾貝格被Artur Bodanzky邀請到他新成立的國家交響樂團擔任客座指揮,並在1921年1月首次攜團亮相。由於當時美國傑出的指揮人才比較缺乏,他不久就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評論界的溢美之詞紛至沓來。Richard Aldrich 稱讚他對音樂詮釋的每一個細節都是“真誠的,全身心投入的,才華橫溢的”。觀眾對他極為崇拜,有一位作家曾記錄過門格爾貝格在一些音樂會後的遭遇:他被眾多的崇拜者親吻著,簇擁著,儼然是一位大明星。
當Bodanzky的樂團與紐約愛樂樂團合併之時,門格爾貝格接替Josef Stransky成為常任指揮,他做了8年的首席指揮。他的確是一位卓越的指揮家,他對理查·施特勞斯和馬勒音樂的詮釋成為最後的經典之作,並得到認可。他演繹的作品高雅而富有深度,他的早期音樂充滿靈性,他不斷激發出音樂的生命力。
1930年,門格爾貝格辭去了紐約愛樂樂團指揮的職務,他留下了一團陰雲,令公眾不解,也因此成為評論界爭論的話題。門格爾貝格引退的原因不難解釋。一方面,是因為他的藝術正經歷著衰退的危險,他的政體行將結束。面對托斯卡尼尼的聲譽鶴起(托斯卡尼尼在1926年首次指揮愛樂樂團),門格爾貝格試圖用比較誇張的表現手法來保持他的地位。另一個關係到門格爾貝格命運的重要原因,是愛樂樂團的部分董事堅持要求門格爾貝格比較頻繁地更換曲目,而門格爾貝格總是慢工出細活,曲目更換得比較快,他的演奏就只能是倉促地準備、排練,效果較差。
門格爾貝格似乎沒有多少痛苦地回到歐洲,他發誓再也不去美國了。他回到了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在那裡,他的話還管用,他可以重新建立起他作為指揮的地位。他在荷蘭開音樂會,還帶領著樂團在英國和法國巡演。這再一次證明,只要他擁有完全的統領權,他就能成為這個時代偉大的領導者之一。

成就

我們不應該忘記,門格爾貝格在他的黃金時期的確是一位非凡的指揮家。Lawrence Gilman寫道:“他是僅有的兩、三位擁有掌管管弦樂隊精湛技藝的人物之一,他在樂隊音響、樂器性能以及在從理念到現實漫長而艱難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等方面的學識既全面又紮實,而他的卓越才能使他的演奏成為極特別的經典之作……他無疑是位偉大的指揮家。他的引退令人心痛,但他的功績永存在世。當他春風得意之時,他的熱情、活力和氣魄,他那令人驚異的能量,他寬廣的想像力,這一切都使他所向披靡。”
還有一點不能被忘記的,那就是門格爾貝格對他的祖國音樂發展的巨大影響。正像一位作家在其《拿指揮棒的人》一本書中所寫到的:“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演奏,這使諸如Josef Stransky和Walter Damrosch等指揮家不得不退出歷史舞台,並承認自己時代的結束。其直接的影響就是在這個國家中,各大管弦樂團都要求高水平的指揮家……作為紐約愛樂樂團的指揮,他為這個樂團帶來了演奏技巧和藝術成就的變化。當他最終把指揮棒交給托斯卡尼尼時,這個樂團早已成為世界最主要的交響樂團之一。”
Edna R. Sollitt在她的自傳中寫下了有關門格爾貝格個性的一段:“門格爾貝格生氣的時候非常嚴厲,甚至有些可怕,他的沉默就象是雷霆萬鈞。但他總是優雅的,總是以理服人,並有效地控制局面,他從沒有放縱自己的情緒,過於發泄自己的不滿。他的排練從沒有在憤怒中結束,也沒有哪位演奏員懷著沉重的心情或憤憤不平地離開他。”
Sollitt夫人所描述的排練中的門格爾貝格更進一步體現出她筆下人物的性格:“門格爾貝格在排練中使用一個特別製作的指揮台,兩邊有支架,座位較窄。照理說,他可以常把手臂放在支架上休息,工作時坐著也比較舒適。但實際上,他很少這樣做。他太容易激動,總是長時間地令自己情緒高漲,毫不吝惜體力。他一般是坐著開始排練,有時只有幾分鐘,他用比較省勁的方式打著拍子,但下一個樂句就引起了他的興趣。對他來說,又有哪段音樂不是這樣的?他會像過電一樣跳起來指揮……還沒有一個人能這樣酷愛音樂中的點點滴滴。不久以前的一次排練是演奏一首演奏員們非常熟悉的序曲,一個小時的排練就要結束了,門格爾貝格指揮到了最後的部分,就在他興致勃勃地進行到最後幾個和弦時,他放下了指揮棒,別有用心地等待著結果。演奏員們如迷途的羔羊,演奏出現了頗為滑稽的場面,最後,排練在一片大笑聲中結束了。”
除了音樂,門格爾貝格在荷蘭也因為他在繪畫方面的造詣而受到許多藝術權威的尊重,他們有時會就有關民族藝術關係的疑難問題向他請教。
他熱愛簡樸的生活,喜歡大山。他在瑞士的偏僻地區有一棟山中小屋,每當夏季演出結束後,他都會躲進去。他熱衷於步行,遙遠的路程常令他的同伴疲憊不堪,但對他似乎總是新鮮快活的。漫長的遠足之後回到山中小屋,他喜歡坐在軟沙發上休息,抽幾根俄羅斯香菸,然後研究現代作曲家的總譜。
1936年,為了紀念門格爾貝格在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執棒四十周年,阿姆斯特丹舉辦了荷蘭音樂節。Edna R. Sollitt 已經創作出幾本有關門格爾貝格的著作,包括一本已經被翻譯成英語的傳記,還有一本以《門格爾貝格演講》為標題的專輯,書中包括了指揮家對不同音樂的見解。
理查·施特勞斯把《英雄生涯》題獻給門格爾貝格。
門格爾貝格指揮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為COLUMBIA公司錄製了許多唱片,包括柴克夫斯基和布拉姆斯的交響曲,以及柴克夫斯基、J.C巴赫、凱魯比尼、拉威爾、貝多芬、威伯、馮·蘇佩和李斯特的較短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