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人體小雕像

女性人體小雕像

女性人體小雕像是烏爾發現的歐貝德文化晚期雕像中眾多富於特色的代表作品之一。寬闊、有稜角的肩膀以及纖細的窄腰是這一類型雕像的特徵。

資料簡介

西亞女性人體小雕像

陶土燒制

高16.5厘米 寬5.6厘米

烏爾(伊拉克),第八次發掘,1929-1930年

歐貝德晚期(歐貝德四期)

特徵描述

在這個實例中,人像雙手叉腰,做出挑釁的姿態,其手指、雙腿以及陰部區域均由線條刻劃出。她的肩膀和背上都有一些圓點,禿鈍的鼻子和下巴上印著五個淺孔,嘴唇很薄,微微朝上翹起,粗粗的脖子支撐著一個三角形的大頭。其髮型非常精緻,高高聳立的頭髮用瀝青裹著泥土來表現。眼睛由眼瞼內深重而有稜角的切痕表示,粗厚、凸起的眼瞼一直從禿鈍的、有斑點的鼻子延伸到腦袋後部。這一雙大而奇怪的像爬蟲一樣的眼睛是這一形式最與眾不同的面貌特徵,致使許多人將這一類型歸類為“蜥蜴頭形人像”。

外形猜想

當這尊雕像被發現時,烏爾發掘工作的主持人倫納德·伍萊爵士將這種類型表述為“有意的奇形怪狀”和“半人類”。他說這樣的人體“一點都不令人討厭”,但是它的“頭部不適當地誇大,特徵上完全像是爬蟲”。他的觀點是,這樣的形象代表著地下世界的創造者或神,而它肩膀上的圓點則標誌著一定的比例。他指出,寧吉其達神(Ningirzzida)與蛇有聯繫,並且神自身可以按尺度用人形來表現。

當然,寧吉其達是男性神,而大多數這樣的雕像都是女性。而且,最完整的男性人體小雕像還是發現於一位女性的墓穴中。因此,這種類型雕像的本質似乎與女性有關,也許是生殖或養育的象徵。事實上,在一些例子中,女性被表現為正在看護小孩,也具有被用瀝青延長頭髮的頭部。那些希罕的男性雕像,遵循著同樣的風格,雙手叉腰,肩部有大大的圓點,高聳的瀝青頭髮以及古怪的、像蜥蜴一樣的眼睛。

墓葬習俗

事實上,許多這樣的小人像(包括展出的這件)都是在墓葬中發現的,這表明它們帶有奉獻或者宗教的性質——它們獻給死者,讓他們隨身攜帶或者在死後的日子裡代表死者本人。它們或許也象徵土地神,但不太可能全部都是寧吉其達神。另一種情況倒是更有可能,這些具有獨特藝術化時代風格的雕像,僅僅是藝術家頭腦中描繪的人物形象。再或許,這些小雕像希望表現的是死者本人。與大多數雕像一同被發現的骷髏並沒有被很好地保存下來,但是在許多例子中,屍體是背部朝下平臥,雙手放在盆骨上,這與雕像的姿勢頗為相像。因此,通過這些小雕像,我們也許能夠獲得對於歐貝德時期的人及社會實踐的感性認識。

圖案解析

這種類型的小雕像總是裸體的,但是有些在腰、頸或手腕的位置上畫有圓圈,表示腰帶或珠寶。由於沒有穿著服裝的跡象,肩上的小圓圈和橢圓也可能表示禮儀性的斑痕或裸體上的紋身。同樣,鼻子和嘴部的圓孔可能表示人為的穿刺。鼻子邊上的兩個很可能特指鼻孔,而其他三個則可能是為了穿戴嘴唇裝飾物而打的洞,或者是下嘴唇和鼻翼上的圓環。

實際上,身體裝飾在這一時期確實非常普遍。除了珠寶,唇飾物在歐貝德以及更早的時期相當流行,它們是光滑的呈紐扣狀或管筒狀的物體。在伊拉克附近的薩麥拉文化(Samarran)時代的建築遺址里就發現有唇飾物,那裡還發現了與烏爾地區出土的非常相似的小雕像(稍微晚一點,歐貝德時期)。這些始自公元前6000年的小雕像有助於展現這一風格的演化過程。它們在裸體上有許多標記,典型的是平行的短線或者一系列的圓點,可能表示的是紋身或者身體畫。在許多例子中,它們還清晰地展現出穿刺和帶有釘飾的嘴唇、臉頰及耳朵。眼睛大而深重,深深地切入,眼瞼上描繪線條,好像是在表示睫毛。

經常有人說烏爾的雕像的眼睛很像咖啡豆。而咖啡豆又像瑪瑙貝殼,後者在前陶器時代新石器時代B期的裝飾頭骨中常被用於塑造眼睛,特別是在利凡特(Levant)的傑里科(Jericho)、Ain Ghazal和Tell Ramad地區。這些頭骨具有明顯的祖先崇拜或哀悼亡靈的性質,大多數都是女性,裹覆著石膏以表示肌膚,瑪瑙貝殼一般被用來填充眼窩,重新塑造出一張人類的面孔。這些貝殼很接近眼睛的形狀,然而它們有著一條長長的縫隙而不是圓形的瞳孔。沿著縫隙的兩側同樣也有著隆起的線條,它們以睫毛從眼瞼朝四周輻射的方式向外發散。因此,這種形式可能表示的是閉合或半閉的眼睛。或許這是理想中藝術化的眼睛,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公元前7500年)開始,這種形式在這一地區延續了至少3000年。

作用猜想

這種獨特的人形小雕像在歐貝德時期非常流行,整個美索不達米亞都有發現,而以南部的烏爾、烏魯克和埃利都(Eridu)以及北部似乎受到歐貝德文化很大影響的地區(有時被稱為歐貝德“屬地”)最為集中。儘管具有爬蟲似的面部特徵,這種風格的雕像很可能試圖符合一般性的人的概念——很可能是那些在社會有特殊地位、帶有特殊標誌的人。它們甚至還可能反映出一些歐貝德人有幼年束頭的習俗,致使頭蓋骨長成拉長的形狀。無論它們表現的是神還是人,這些雕像使我們看到了按照自己形象製作它們的人們,以及這些人在一個與我們相去甚遠的時代里的生存狀態。

本詞條著作權由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許可不得轉載、連結、轉帖或以其它方式複製傳播,違者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