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板舞

夾板舞

夾板舞是由4至20餘人手執夾板擊奏表演的社火或祭祀性舞蹈。至遲在明代形成,流行於戶縣大王鎮卓日村、梧村、留南村、貞守村等地。

簡介

流傳於戶縣大王鎮的卓日村、梧村,渭豐鄉的留南村、貞守村等地。表演時,半數舞者雙手持一副長70多厘米的夾板,邊舞邊拍擊;另半數舞者以擊木梆相伴。

介紹

夾板舞屬當地民間社火叫中的一種舞蹈形式,常排在“牛拉鼓”隊前,合著牛拉鼓擊打的鑼鼓節奏邊舞邊進,既有為牛拉鼓開道的作用,又增添牛拉鼓表演的舞蹈性,以烘托和活躍社火隊表演的情緒與氣氛。夾板舞表演人數最少為四人,多時可達二十餘人,但必須成雙數。其中一半人雙手持夾板,一半人手持木梆,邊舞邊敲擊,基本動作雖簡單,但風格占朴粗獷、情緒熱烈奔放。
建國前,夾板舞除了春節鬧社火表演外,每年過廟會“抬城隍”時,夾板舞也作為迎神儀仗舞隊中的一個節目,跟隨數十面龍鳳旗後,走在牛拉鼓前游村轉鄉。表演時,舞者頭扎英雄巾,畫醜相,穿圓領背心,扎腰帶和裹腿,扮古代軍卒形象。據卓日村老藝人張煥文(1926年生)介紹:夾板舞是隨該村閻姓大戶於元代從山西帶來的。但另一部分民眾則認為是戶縣原有的。遠在西周時,鎬京就建於此,漢、唐時又是“上林苑”的所在地,傳統文化歷史是非常豐厚的。特別是夾板舞中的夾板道具,雖說尺寸與古代不同,但確與唐代的拍板有些相似。在西安市藍田縣始建於隋開皇年間、唐貞觀時擴建的水陸庵大殿泥塑壁雕群像中,就有舞夾板的形象。據藍田縣文物部門介紹,現有的泥塑壁雕是明代擴建的,從而證實夾板舞至遲明代時已在古長安附近流傳。迄今戶縣流傳的夾板舞與鹹陽的梆絞舞、蒲城的八仙板等,形式基本相似,很可能是這種古老的舞蹈在當今民間流傳的一種遺存。

舞蹈形式

1、 舞蹈動作有〔跳步擊梆〕、〔跳步擊板〕兩種,較粗獷原始。
2、 伴奏鑼鼓點僅有一種,長度為4/4拍29小節。

來歷

每逢節慶期間,人們在街頭會看到一隊男子頭扎彩巾、身著皂衣、腰系闊布、手執夾板,前有儀仗、後有樂隊。隨著器樂節奏的起伏和行進的舞步,夾板不斷擊響,頗具韻味。每當街上傳來“叮鈴鈴,鐺啷啷”的器樂聲,人們便聞聲而動,爭相奔向街頭觀看。造成萬人空巷,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的熱烈觀賞場面。有的頑童還尾隨其後,亦步亦趨,模仿大人們的步法和動作,惹得路旁圍觀的民眾捧腹大笑。可是,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天水五城,狀如梅花,坐落在羅峪河的洪積扇上。水經注云:“濛水出上邽縣西北邽山,東流南屈,逕縣城西側南出。”邽山即今中梁西之鳳凰山,濛水即今羅峪河。在清初還依人民路市場、洩坑西行,經解放路橋店子東側,南行出城,匯入藉水。由於河床地勢較高,加之泰山廟山腳下又是一個急彎,因此常泛濫成災,且屢治屢災。據天水縣誌記載:“乾隆五年(1740年)知州程材傳改從東流,逕東郭城北折側城東入於藉”。但在施工中,新渠須從東郭城外至北山腳下墳地中穿過,民眾阻攔施工。知州只好令人從萬壽宮中請出皇帝神位與朝廷批文,衙役們用鞭子驅趕跪臥於白線內的民眾,隨著供桌的推進,後面緊跟著的民夫立即用杴、钁刨開了地皮,一時哭喊聲連天。
新河道修成後,雖然中城、大城、北關一帶免除了積年水害。但由於東關地勢較低,每逢汛期,羅峪河洪水便漫溢至忠武巷、十方堂一帶。民眾紛紛祈求玉皇大帝保佑黎民百姓平安度過汛期。官牆裡等地民眾便依據下四川的人傳回的一種夾板,於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誕辰時,到其行宮玉泉觀(因距羅峪河源頭鳳凰山較遠)還願、祝壽。並再次祈求玉皇大帝和三官殿的神靈永保黎民福祉,免除水患。後來東橋頭兩岸的河堤被多次加固,但夾板舞這一民族形式,卻年復一年的流傳至今,稱作“上九會”或“朝山會”,成為天水民間藝術之葩。他表達了勞動人民的良好願望,給玉泉觀的廟會和春節增添了歡樂祥和的氣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