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金寨

夯金寨

夯金寨,又名夯幾寨,屬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馬鞍村第六村民小組,是少數民族苗族聚集地,全村100%為苗族人。當前全寨共有住戶33戶,人口一百多人,有龍姓、楊姓、田姓和吳姓(截至2009年5月),龍姓為寨里第一大姓,也是夯金寨寨祖的姓氏。夯金寨是因夯金峽谷而得名。因為這個寨子所在地屬於夯金峽谷的一部分,所以這個寨名就叫夯金寨。寨里四面環山,鬱鬱蔥蔥,水源充足,寨中為一小山,民居圍繞寨中小山,依山而建。山體延綿,從空中俯視,周圍大山猶如一條條巨龍,欲爭小山之珠之勢,遂有“五龍奪珠”之傳說。

夯金寨寨景(隆慶金攝於2007年傍高脊)

區位

夯金寨區點陣圖

夯金寨位於湖南西部,湘西自治州東南部,花垣縣東南部,距花垣縣城34公里,距自治州首府吉首市39公里,距離排碧鄉政府2.5公里。地理坐標位於東經109°51′,北緯28°39′,東與四新村、板栗村接壤,南臨牡羊寨,西靠十八洞村和馬鞍村,北依壩卡寨和毛坪村。209國道(319國道)從寨邊經過,與夯金溪稱交叉之勢。夯金溪水源來自上游的夯吉圖水庫,夯金溪流經排谷美、紅英、毛坪、馬鞍,然後進入夯金寨境內,穿寨而過,而後經過四新村,流向小龍洞。

歷史

夯金寨寨史僅100多年,寨祖於19世紀末從馬鞍主村搬至夯金寨。由於夯金寨臨水,為建碾子提供了有利條件。先祖就以碾子起家,在這片土地開始繁衍生息。

夯金寨第一人為Ki Hua, 他有三弟兄,Ki Hua 排行老二。由於在夯金寨建新的碾子,Ki Hua 就把家從馬鞍搬到夯金寨,另起爐灶。Ki Hua 共生有5個兒子,與一妻生下三個兒子,第一任妻子過世後,Ki Hua又找了另一個妻子,並與二妻生下兩個兒子。這五個兒子分別是筆者的阿太老朽、建軍太老酉、金當太、德燈太,還有一個兒子沒有後代。這就是夯金寨龍姓的第二代。之後開始進一步繁衍生息,從此,夯金寨人口數量開始呈幾何級急劇增長。

第三代就是老朽生下的筆者的爺爺、清文爺,建軍太生下的建軍爺爺、金當太生下的金當爺爺以及德燈太生下的德燈爺爺。這一代總共有五個兄弟。而筆者爺爺和清文的爺爺是親兄弟,其他三位都是單傳。他們這一代經歷著中國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湘西剿匪等重大事件,見證了共和國的成立。他們是在戰爭中成長的一代,經歷的千辛萬苦成為永不磨滅的記憶。而我們除了可以在歷史書中可以了解當年發生的情況外,更多的是傾聽老一輩們口述當時歷史。抗日戰爭在當時的夯金寨沒有太多的故事,土匪倒是成為這段時間擾亂寨民生活的主要隱患。與土匪的對抗也是爺輩們當時的主要回憶。土匪在湘西橫行已廣為所知,面對土匪,光躲是沒有用的,所以當時每家也備有自製火槍。筆者爺爺有過跟土匪交火的經歷,交火時在岩石上留下的槍跡就是最好的明證。可惜現在這塊石頭已不知去向。火槍除了可以防衛之外,也是當時寨民狩獵的好武器。

夯金寨第四代龍姓即為筆者的父輩他們那一輩,共有兄弟十一個。他們這代正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那一代,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後的大躍進、合作社、集體食堂、文化大革命時代。據說在三年自然災害中,夯金寨同樣面臨飢餓的悲慘生活,但沒幾個人死於飢餓,死亡率相當低,當時都是少見的。筆者的爺爺奶奶叔叔姑姑們都挺了下來,沒有一人因飢餓而落下。而這也是夯金寨當時狀況的一個縮影。

筆者屬於夯金寨第五代龍姓,我們這一代屬於改革開放後的一代,經歷農田承包責任制、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農業稅取消等重大歷史事件。

現在夯金寨年齡最小的龍姓已是夯金寨的第六代,享受著農村實現義務教育的改革成果,正見證新農村建設的步步高升。

對於夯金寨其他姓氏來源的考據,每個姓氏都有著不同的故事。

對於楊姓:當時,有一位鴨客(養鴨為生的人),來自現在的麻力場鎮尖岩村,臨時住在牡羊寨楊姓的,就在夯金溪上放鴨。有一天,這個鴨客放鴨的時候來到夯金寨,看到夯金寨這裡有個水碾,周圍四面環山,山上鬱鬱蔥蔥,水源豐富,農田也比較肥沃,是個定居的好地方。他於是跟Ki Hua 商量,說他想從牡羊寨搬到這裡來居住。Ki Hua一家人也有點寂寞,有人願意來陪伴自己,立即欣然同意,於是結成友好鄰居。

對於夯金寨田姓的考據,根據龍德華的口述,筆者的阿太老朽娶的妻子姓田,當時她嫁到夯金寨的時候,因娘家那邊沒人照顧自己的侄子,於是她把自己的侄子也帶過來照顧。後來她的這個侄子就娶夯金寨的龍姓女子作為妻子,田姓由此開始在夯幾寨發展起來。

而吳姓在夯金寨則是最近才出現的,是作為過門女婿來到夯金寨的。

『夯金寨民俗文化』

夯金寨作為原生態的苗族代表,儘管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但其文化的核心---語言卻代代口口相傳下來。夯金寨傳承了苗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每到苗族傳統節日,苗家阿哥阿妹們都會穿上民族服裝,去看熱鬧,這些時候都是夯金寨人民最開心的時刻。

語言

在夯金寨,人們都是用苗話來進行交流,苗語是當地的官方語言。奇怪的是,苗語沒有文字,夯金寨的孩子都是通過父母以及周圍的人教學會的苗語。而現在,很多剛出生的小孩,家長都會讓他們說國語,認為這對他們的成長會有好處。這裡,本人並不認為這樣會讓苗語遭到丟棄,因為在這種語言環境下長大,苗語是他們的母語,他們接觸最多的還是母語。這裡借漢字諧音簡單教大家幾句苗語:

大喜如(大家好);

蒙如(你好);

濃烈(吃飯),濃烈粽(吃早飯),濃烈度(吃午飯),濃烈忙(吃晚飯);

嘎嘰蒙啊(上哪裡去啊)[見面打招呼用]。

此外,由於這些苗族地區自古交通不方便,村寨之間、部落之間交流甚少,造成現在苗語語支特別多,雖然都是苗寨,但隔了不遠,口音就會有變化,有的甚至造成交流的障礙。

服飾

旁觀者,也是參與者(隆志長2006年 排料)

夯金寨人民平時穿著逐漸被漢化,只有一些老人保留著苗族服飾的傳統。只有到了苗族重大節日時,家中珍藏的民族特色服飾才會被拿出來,穿著去參加節日中的各種民眾性活動。夯金寨的傳統服飾屬於苗族服飾當中的“湘西型”,流行於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帶。。

--頭帕

苗族喜愛頭帕有其豐富的社會現實基礎和心理基礎。苗族非常重視一個人的頭部,認為頭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包頭帕是一種服飾方式,也是一門傳統藝術。其諺語有“姑娘樣子好,花花頭帕少不了”、“選郎沒有巧,頭帕要包好”之說。湘西苗族男子喜愛青黑色帕,繚繞頭部至少需挽五六道,前後包成人字形,大如斗笠。放頂露外,懸帕一端,吊在耳邊。湘西苗鄉女子喜用青色絲織皺帕包頭,發不外露,平正不偏斜,末挽一道要齊額上。鳳凰地區的苗族則多喜愛用土布花帕。

--男裝、女裝 

男裝:包頭系腰,1949年以前滿襟多於對襟,滿襟無領右開口,衣較寬鬆。現今主要是有領的對襟,衣短袖窄,安布扣七顆。褲大而短,長僅過膝。衣褲均喜用深毛藍,青年夏裝亦有採用黑白相間細條紋土布或湖藍色的布作面料。冬天腰纏青布帕,打青藍色綁腿。由於苗族男子大多在外從事體力勞動,服裝寬鬆簡單,無常服、禮服和盛、便裝之區別。女裝:“改土歸流”前,婦女普遍系“百褶裙”,裙長而寬,縫成摺疊,下腳邊沿,滿繡花紋,綴花辮,五光十色,鮮艷美觀。繫於腰上,圍滿下身前後,行路時搖擺多姿,風度娉婷。此裙苗鄉仍存,只是在祭祀、重大的慶典方穿之,故稱祀裙。“改土歸流”後,苗族女裝也隨著勞動生產的發展,逐漸在演變,在地域上產生了不同的特色。湘西苗族女裝主要有三種,即以鳳凰為代表的“雲肩式”,花垣、吉首一帶的“胸襟式”及瀘溪一帶的挑花服飾,但它們也有一些共同的特點:衣服腰大而長,襟長至股,袖寬大,上衣無領,右開口為偏襟,布紐扣五顆,腰系花帶和腰裙。褲子短,褲腳大,袖口與褲腳口有花邊、黑色欄桿及小辮子裝飾。

--圍裙 

湘西苗族圍裙分為高腰圍裙和低腰圍裙,鳳凰一帶的苗女喜愛高腰圍裙,吉首、花垣一帶的苗女喜愛低腰圍腰,兩種圍裙均為已婚婦女裝束。平常穿著是為了勞作時保護圍裙後面的衣服不被弄髒;逢年過節或走親訪友穿著,主要用於盛裝服飾或顯示女紅技藝的刺繡水平。

--銀飾

銀首飾是湘西苗族婦女喜愛的傳統裝飾品,至今仍十分講究佩戴。大致分為頭飾、項圈、手飾、掛飾等。頭飾有兩種,一種是銀帽(又稱接龍帽),上有帽花、龍鳳、關刀、梳子、簪子、髻子花等裝飾。一種是在頭帕前後有銀帽沿裝飾,上用銀絲懸掛樹葉、鈴鐺、果子、銀花等多種銀飾。項圈有輪圈、扁圈、盤圈等,其中,輪圈似青藤纏樹,象徵愛情,多為青年男女定情之物。手飾多為銀鐲或銅鐲,手指配有銀質戒指。掛飾,如衣服上佩胸花、針筒、牙籤、挖耳、長命鎖、仙桃等。

湘西苗族服飾在色彩方面具有尚青和裝飾配色艷麗等特徵。湘西苗族男女生活服飾皆以青色為主,常用土靛染的家織土布為面料。苗族女子服裝除了青藍色外,還以群青、湖藍等深色布料為底色,在領口、袖口、褲腳口等處用黑色寬邊襯托,再鑲以各種花辮及刺繡紋樣,顯得濃郁、綺麗而不失莊重、典雅。在苗族服飾的裝飾配色中,紅、橙、黃、白、綠、紫等色被黛帕(苗語:姑娘)們大量使用,其中以紅色係為主。苗族服飾的刺繡是在衣服領口、袖口、褲腳邊等部位,大多以黑色或湖藍色、綠色布為底,設色大膽、對比強烈,使人不由得想起漆器和漆畫。也許是因為淵源於楚文化,苗繡有如在夜空中嵌綴起五顏六色的彩虹,那充滿神秘意味的黑底,加上暈變的針法處理使平面的色彩變得更有層次。

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苗族婦女以編織、刺繡、挑花、盤花等表現手法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裝飾風格。苗族服飾紋樣豐富多姿,異彩紛呈。它作為女紅技藝的顯示,是苗族女性文化審美觀念的集中和傳承。從湘西苗族服飾紋樣的造型特徵看,大體可分為擬形圖案與抽象幾何紋樣兩種風格,擬形圖案讓人一目了然其所描繪對象的形象特徵,以概括、簡練、誇張、變形的手法表現,經手工刺繡,造成一種既古樸又絢麗多彩的效果。抽象幾何紋樣以點、線、面等幾何因素將自然形象進行抽象、概括、變形,形成有規律的幾何花邊紋樣,再經手工編織、十字挑繡,顯得單純素雅、樸實自然。從服飾紋樣的母題來看,大致可分為以下兩類:一類是取自大自然的題材,以日、月、星、辰和動、植物為主體;另一類是龍鳳等神靈性動物題材,圖案之中透露出其“萬物有靈”的思維特徵。湘西苗族婦女以她們的欣賞習慣和方式,將這些自然物象裝飾得更富情趣,更具理想化。

湘西苗族服飾保持了濃郁的民族文化傳統和特色,體現了苗族人民獨特的審美心理與審美理想。苗族服飾作為苗族歷史意識與鄉土情結的一種傳達,被譽為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書”,是我們傳統民族文化中的寶貴財富

節日

趕秋節苗鼓表演(隆志長2006年攝於排料)

夯金寨是湘西苗族聚集地的組成部分,苗族的節日也是夯金寨的節日。這些節日主要有過年、清明節、趕秋節、端午節、六月六(曬衣服)、中秋節等等。

---苗族春節

這個節日一般從除夕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這是以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共同歡度的傳統節日。在夯金寨,把春節叫做“瓜鑒”。“刮鑒”其實在正月初一之前就充滿了年味。苗家會準備自製的豆腐,糍粑,殺豬等一些列活動,參與性都很強。除夕這一天的晚餐,吃飯前都要先燒香祭祖,祈求先祖保佑家人平安,來年有個好收成。除夕夜每家都會燒著大樹樁,一家人一起守夜,等待財神(你啊共建—苗話的說法)的到來。正月初一這一天,夯金寨一般都會停止許多勞作,不能縫針線,不能下井取水,房屋也不許打掃,以前還不能串戶,不過現在可以了。在當地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初一代表“王吉”,就是國家領導人,初二代表“櫃”,就是官員,初三代表“百送”,也就是老百姓,初四代表“扎灑槽”,也就是乞丐。哪天出太陽,就代表哪個階層的權利最大。最近這幾年初三都出了太陽,老百姓都議論說現在國家注重提高老百姓的地位了,如免稅、提供義務教育等等,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初二開始就開始拜年,結了婚的女子都會利用這段時間與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到自己的娘家,帶上禮品,跟自己的父母、兄妹團圓。小孩子是最喜歡去的,因為他們不僅可以跟自己的老表們玩上幾天,還可以得到外公外婆舅舅舅媽送的壓歲錢。

---趕秋節
趕秋,意味著苗家人迎接即將到來的秋收。
每年立秋舉行,這天,夯金寨的苗家人,換上節日的盛裝,扶老攜幼,邀朋結伴,興致勃勃地從四面八方湧向秋場,慶祝苗族人民自己傳統的節日。之前一個星期左右,舉辦地都會以布告形式在各個趕集點張貼,告知大家。趕秋節的主要活動是玩鞦韆。這種鞦韆很特殊,俗稱“鏇秋”。其狀如水車高約十餘米,在輪輻上繫著八個或十二個鞦韆。站在鞦韆架上的人,用手推動它鏇轉。姑娘和小伙子總願停在頂上,愉快地亮歌喉以博得眾人的喝采,贏得異性的愛慕。

除了打鞦韆外,還有錐牛、苗鼓、舞獅、舞龍、蚌殼舞、上刀梯、苗歌等民族傳統活動,讓人目不暇接,熱鬧非常。青年男女喜歡趕“邊邊場”,利用“趕秋節”,物色情侶,歌郎歌娘成雙結隊,跑到秋場最邊緣,大展歌喉,互吐衷情。

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趕秋節期間還新增一些現代體育項目如籃球賽、象棋賽、撲克賽等活動。趕秋節快結束時,按苗族的習俗,推選出兩位德高望眾的苗民,扮“秋老人”向人們預祝豐收和幸福。

---六月六

“陸月陸,曬衣服”,這是當地的一句順口溜。每到農曆的六月六,人們就會把自己的衣服拿出來曬。這是一種傳統,一般女子出嫁時都會有許多衣服做嫁妝,很多平時都很少穿,基本上都放在衣櫃裡,因此,每年拿出來曬一曬,可以防止衣服發霉,同時也是夯金寨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各種圖案各式、布料上乘的苗族服飾,都會在每家每戶前面懸掛,勝似苗族服飾展覽會。

『夯金寨夜話』

每個夯金寨的人,在小的時候,在入睡前,其父母都會給他們講苗家民間故事傳說,一來可以當作催眠,二來可以了解先祖們的傳奇故事。故事中有英雄人物、機智人物、普通人物、地方風俗由來等等,當中不乏體現苗族人風趣幽默、智慧、勇敢、勤勞、樸實、仁愛精神品格,愛憎分明,表達了苗家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嚮往。比如《nia gong jiong》、《mianr dao》、《晃江山》、《giao xiu》、《大娘、二娘、三娘、四娘》、《青蛙王子》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傳說都是苗家家教的經典口頭教材,百聽不厭,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苗家子女。

如《nia gong jiong》主要是講述苗家阿妹如何與惡巫鬥智鬥勇,最後制止惡巫繼續毒害苗家孩子的傳奇故事;故事充滿智慧,體現苗家孩子機智勇敢的一面。

而《mianr dao》是要是講述苗家阿婆被猴魔威脅要被吃掉,在回家路上遇到商人的幫助,先後送給阿婆釘子、雞蛋、魚、山羊等並叮囑阿婆如何布置這些暗器等待猴魔的“光臨”,最後成功擊退猴魔。故事驚悚刺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晃江山》主要講述晃江山這個人偷盜本事高明,通過各種手段成功偷竊老人的褲子、草蓆等貼身物品以及豬肉、蠶豆等食物。故事中雖然人人都憎恨晃江山這個盜賊,但他的滑稽與風趣引來不少議論,在苗族夜話里甚為經典。

『夯金寨大事記』

2009年10月 電影下鄉來到夯金寨

為了豐富農村娛樂生活,培育良好的農村文化氛圍,積極推進新農村文化的建設,電影下鄉已列入政府財政預算,規定在各村寨輪流進行電影放映活動。村民可以免費觀看,由政府買單。至此,曾經一度消失的鄉村“露天電影”重新回到民眾的視線裡面,為農村單調的生活增添了一絲樂趣。

2007年7月-8月 通寨公路實現水泥硬化

由於該寨子被列入國家新農村先行建設行列,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國家政策支持。通村公路水泥硬化工程資金由國家全額撥款,由工程隊按標準進行施工。寨民無須自掏腰包,受到寨民普遍歡迎。很多寨民自發幫忙工程隊平整路面、裝木等工作,加快了工程的進度。土路硬化後,更加方便寨民的出行,促進了寨子的建設。

1998年12月 寨子通車典禮

1998年6月,第一次提交建設夯金寨通村公路報告;同年8月第二次提交建設夯金寨通村公路報告,得到花垣縣交通局批覆。經過近半年的努力,夯金寨修通了從寨子通往國道的寨道,結束了肩挑背扛的歷史,外面物資可以直接送到寨子中心。公路全長1000米,地勢一路較為平坦,沿溪而建。通車典禮上,縣、鄉、村各級主管領導前來祝賀,祝願夯金寨明天更美好。寨子通車之後,對夯金寨的發展帶來極大的便利,夯金寨的面貌也將發生極大的改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