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

央企

中央企業簡稱央企,是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或國務院所授權的財政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等機構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有企業(全民所有制),不包括中央金融機構。 央企作為中國國有企業,長期以來是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按照中國政府的國有資產管理許可權劃分,中國的國有企業分為中央企業(由中央政府監督管理的國有企業)和地方企業(由地方政府監督管理的國有企業)。2014年11月21日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央企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將於2015年年初開始實施。2014年11月24日《經濟參考報》記者從權威人士處獲悉,針對中央企業負責人薪酬改革方案已經正式落地並將於2015年1月正式實施。

基本信息

種類

央企改革央企改革

廣義的中央企業包括三類:

一是由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企業,從經濟作種上分為提供公共產品的,如軍工、電信;提供自然壟斷產品的,如石油;提供競爭性產品的,如一般工業、建築、貿易。

二是由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管理的企業,屬於金融行業,如國有四大副部級保險公司(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太平保險、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和國有五大銀行(建行農行中行交行工商銀行)及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

三是由國務院其他部門或民眾團體管理的企業,屬於菸草黃金、鐵路客貨運、港口、機場、廣播、電視、文化、出版等行業。

狹義的中央企業通常指由國務院國資委監督管理的企業。相對於其他一些國家來講,中國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範圍是比較窄的。

早在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之初,國務院國資委所管理的央企數量是196家,經過重組,至2014年12月,國資委直接管理的央企數量112家。加上保監會、銀監會、證監會直接管理的金融央企,一共為124家央企。

變更歷史

2003年

2003年04月06日,國務院國資委掛牌成立。

2003年10月30日,國務院國資委公布189戶中央企業的名單。

2003年12月25日,中國海外工程總公司成為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中國四維測繪技術總公司成為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中國免稅品集團總公司成為中國國旅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89戶調整為186戶。

2004年

中國中鋼集團公司中國中鋼集團公司

2004年02月12日,鐵道部所屬的中國鐵路物資總公司和中國鐵通集團有限公司移交至國務院國資委。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86戶調整為188戶。

2004年09月16日,中國藍星集團總公司與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合併組建為中國化工集團公司。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88戶調整為187戶。

2004年12月16日,中國進口汽車貿易中心併入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牧工商集團總公司併入中國農業發展集團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邯邢冶金礦山管理局併入中國五礦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旅遊商貿服務總公司併入中國中旅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機國際工程諮詢設計總院併入中國新時代控股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併入中糧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87戶調整為181戶。

2004年12月30日,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院和中國輕工業機械總公司併入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併入中國水利投資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81戶調整為178戶。

2005年

2005年03月09日,中國外輪理貨總公司成為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78戶調整為177戶。

2005年04月26日,天津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併入中國中材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紡織物資集團總公司併入中國恆天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寰球工程公司併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有色工程設計研究總院併入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華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的國有股權劃轉給華僑城集團公司。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77戶調整為172戶。

2005年08月01日,中國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併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港灣建設集團總公司與中國路橋集團總公司合併組建為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醫療衛生器材進出口公司併入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72戶調整為169戶。

2006年

2006年03月17日,長江口航道建設有限公司移交至交通部成為長江口航道管理局。中谷糧油集團公司併入中糧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69戶調整為167戶。

2006年04月29日,中訊郵電諮詢設計院併入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67戶調整為166戶。

2006年08月25日,中國寰島集團公司併入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66戶調整為165戶。

2006年10月24日,中國化工建設總公司併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投資擔保有限公司併入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華源集團有限公司的國有股權劃轉給華潤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工藝品進出口總公司與中國工藝美術集團公司合併組建為中國工藝集團公司。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65戶調整為161戶。

2006年12月28日,冶金自動化研究設計院併入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地質工程集團公司併入中國新時代控股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61戶調整為159戶。

2007年

2007年04月17日,瀋陽化工研究院併入中國中化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化工供銷集團總公司併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59戶調整為157戶。

2007年05月22日,新組建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57戶調整為158戶。

2007年06月25日,中國種子集團公司併入中國中化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58戶調整為157戶。

2007年07月20日,中國中旅集團公司併入中國港中旅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紡織工業設計院併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57戶調整為155戶。

2007年12月01日,撤銷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中國福馬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併入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55戶調整為153戶。

2007年12月18日,中國海洋航空集團公司併入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53戶調整為152戶。

2007年12月26日,三九企業集團併入華潤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52戶調整為151戶。

2008年

2008年01月18日,中國唱片總公司併入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51戶調整為150戶。

2008年05月21日,新組建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50戶調整為151戶。

2008年06月10日,中國鐵通集團有限公司併入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公司。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51戶調整為150戶。

2008年07月03日,中國國際企業合作公司併入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50戶調整為149戶。

2008年09月10日,中煤國際工程設計研究總院與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合併組建為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輕工業品進出口總公司併入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49戶調整為147戶。

2008年10月17日,中國水利投資集團公司併入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47戶調整為146戶。

2008年11月14日,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與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合併組建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國海誠國際工程投資總院和中國輕工業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公司併入中國輕工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46戶調整為143戶。

2008年12月19日,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與中國長江航運集團總公司合併組建為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有限公司。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43戶調整為142戶。

2009年

2009年01月07日,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與中國網路通信集團公司合併組建為中國聯合網路通信集團有限公司。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42戶調整為141戶。

2009年04月03日,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和中國成套設備進出口集團總公司併入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併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41戶調整為138戶。

2009年07月08日,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併入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併入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38戶調整為136戶。

2009年09月16日,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併入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36戶調整為135戶。

2009年10月26日,長沙礦冶研究院和魯中冶金礦業集團公司併入中國五礦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新興集團總公司併入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35戶調整為132戶。

2009年12月08日,中國農墾集團總公司併入中國農業發展集團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32戶調整為131戶。

2009年12月31日,中國郵電器材集團公司併入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遠東國際貿易總公司併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31戶調整為129戶。

2010年

2010年02月02日,中國包裝總公司併入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29戶調整為128戶。

2010年03月15日,中國新時代控股集團公司併入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28戶調整為127戶。

2010年04月12日,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併入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27戶調整為126戶。

2010年05月26日,攀鋼集團有限公司併入鞍鋼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26戶調整為125戶。

2010年08月05日,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併入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併入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25戶調整為123戶。

2010年10月18日,中國出國人員服務總公司併入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23戶調整為122戶。

2010年12月23日,新組建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22戶調整為123戶。

2010年12月23日,中國高新投資集團公司併入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23戶調整為122戶。

2011年

2011年01月31日,中商企業集團公司併入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22戶調整為121戶。

2011年05月25日,中國華星集團公司併入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21戶調整為120戶。

2011年09月09日,中國樂凱膠片集團公司併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20戶調整為119戶。

2011年09月29日,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與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合併組建為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與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合併組建為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19戶調整為117戶。

2012年

2012年04月10日,發改委和財政部所屬的中國華糧物流集團公司移交至國務院國資委。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17戶調整為118戶。

2012年05月10日,中國印刷集團公司併入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18戶調整為117戶。

2013年

2013年01月05日,彩虹集團公司併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17戶調整為116戶。

2013年03月12日,中國華糧物流集團公司併入中糧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16戶調整為115戶。

2013年06月24日,撤銷華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15戶調整為114戶。

2013年07月18日,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與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實施聯合重組,重組後的新集團沿用“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名稱。至此,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14戶調整為113戶。

2014年

2014年11月26日,中國華孚貿易發展集團公司整體併入中糧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13家減至112家。

名錄

經營性國有資產由財政部監管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授權財政部依法對財務關係在財政部單列的國有企業的經營性國有資產進行監管:
·中國菸草總公司
·中國鐵路總公司(行業業務方面由交通運輸部國家鐵路局監管)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暫由財政部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
·中國中信集團公司

由國務院國資委監管

2003年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之初,其管理的央企有196家 。經過重組,截至2014年12月31日,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央企共有112家 :

1.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2.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
3.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4.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5.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6.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
7.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8.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
9.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
10.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14.國家電網公司
15.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16.中國華能集團公司
17.中國大唐集團公司
18.中國華電集團公司
19.中國國電集團公司
20.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
21.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
22.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3.中國電信集團公司
24.中國聯合網路通信集團有限公司
25.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
26.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27.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
28.東風汽車公司
29.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
30.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31.哈爾濱電氣集團公司
32.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
33.鞍鋼集團公司
34.寶鋼集團有限公司
35.武漢鋼鐵(集團)公司
36.中國鋁業公司
37.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
38.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
39.中國航空集團公司
40.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
41.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
42.中國中化集團公司
43.中糧集團有限公司
44.中國五礦集團公司
45.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46.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
47.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
48.國家開發投資公司
49.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
50.華潤(集團)有限公司
51.中國港中旅集團公司(香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
52.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
53.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
54.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
55.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
56.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57.中國中煤能源集團公司
58.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59.機械科學研究總院
60.中國中鋼集團公司
61.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62.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公司
63.中國化工集團公司
64.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
65.中國輕工集團公司
66.中國工藝(集團)公司
67.中國鹽業總公司
68.中國恆天集團公司
69.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70.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
71.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
72.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
73.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74.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公司
75.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
76.中國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
77.中國南車集團公司
78.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公司
79.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
80.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
81.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82.中國普天信息產業集團公司
83.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
84.中國農業發展集團總公司
85.中國中紡集團公司
86.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有限公司
87.中國中絲集團公司
88.中國林業集團公司
89.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
90.中國國旅集團有限公司
91.中國保利集團公司
92.珠海振戎公司
93.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
94.中國冶金地質總局
9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96.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
97.中國民航信息集團公司
98.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
99.中國航空器材集團公司
100.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101.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102.中國黃金集團公司
103.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
104.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
105.中國華錄集團有限公司
106.上海貝爾股份有限公司
107.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
108.華僑城集團公司
109.南光(集團)有限公司
110.中國西電集團公司
111.中國鐵路物資(集團)總公司
112.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2003年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之初,其管理的央企有196家。經過重組,截至2014年12月31日,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央企共有112家。


資產狀況

2010年全年,中央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66968.9億元,同比增長三成多;累計實現淨利潤8489.8億元,同比增長超過四成。央企利潤的80%以上來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聯通、中移動、中電信等不到10家壟斷企業。

海外投資

截止到2008年底,中央企業在全球127個國家和地區共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1791家,累計對外直接投資1165億美元,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淨額的63.3%。

2014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資委發布《中央企業2013年度總體運行情況》顯示,截至2013年底,113家中央企業資產總額達到3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其中,資產總額超過千億元的企業已有68家。

改革脫困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有企業經營慘澹,2/3以上的國有企業處於虧損狀態。國企改革,對當時的政府來說,是“最為難啃的骨頭”。從1997年開始,為了實現國企三年脫困,國家除了要求在國企領域本身進行改革外,還出台了多項配套措施來剝離國企的負擔。為了拯救國有企業,包括國家的注資、國際國內資本市場的融資、債轉股、中央儲備金、貼息貸款,國家花了2萬多個億——這在當時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2006年,央企實現利潤超過1萬億,這其中,利潤超過一百億元的央企有19家,另外有19家企業進入了財富雜誌公布的500強,比2003年增加了10家。到2008年,在國有企業創造的利潤當中,央企占到80%。

中央企業效益好轉主要歸功於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中央企業1998-2008年大幅度內部改革及外部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2008年,部分中央企業管理水平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國外的世界500強企業。

72家央企負責人降薪

2015年1月1日,《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實施。改革首批涉及72家央企的負責人,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國移動等組織部門任命負責人的53家央企,以及其他金融、鐵路等19家企業。這次改革在業內稱為“有一錘定音之效”。人社部副部長邱小平曾表示,“改革後多數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的薪酬水平將會下降,有的下降幅度還比較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