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神鳥金飾

太陽神鳥金飾

太陽神鳥金飾(亦稱“四鳥繞日”金飾),是2001年出土於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遺址的一張金箔,屬商代晚期作品。“太陽神鳥”圖案已經被中國國家文物局用作中國文化遺產標誌。並被“神舟6號”載入太空。太陽神鳥金飾呈圓形,器身極薄。圖案採用鏤空方式表現,分內外兩層。內層為一圓圈,周圍等距分布有十二條鏇轉的齒狀光芒;外層圖案圍繞在內層圖案周圍,由四隻相同的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其含金量達到了94.2%。系先用自然砂金熱鍛成為圓形,然後經過反覆錘鍊,最後根據相應紋飾的模具進行刻劃和切割,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太陽崇拜的習俗。現收藏於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基本信息

出土過程

太陽神鳥金飾“太陽神鳥”金飾正式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2001年2月8日,在成都近郊金沙村的管道施工中,挖出了一些銅器、石器等文物,考古人員隨即展開文物大搶救,對挖碎的每一塊泥土進行地毯式搜尋。25日上午,一塊直徑約10厘米的小泥塊在施工回填土中不經意地露出了一個小金角,陽光下顯得尤其耀眼。考古學家們用竹片和油漆刷小心翼翼地剝落泥塊外層的鬆土,早已被揉成一團的太陽神鳥金飾才得以重見天日。

2005年8月16日“太陽神鳥”金飾正式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2005年10月12日至10月17日,“太陽神鳥”金飾的蜀繡製品搭載神舟六號飛船在太空中遨遊後返回地球。

2011年12月30日,“太陽神鳥”金飾成為成都市城市形象標識核心圖案。

外觀

太陽神鳥金箔飾,

太陽神鳥金飾太陽神鳥金飾
形制為圓形,內有鏤空圖案,重20克,外徑12.5厘米,內徑5.29厘米,厚度為0.02厘米,且由自然砂金製成,含金量高達94.2%。其圓形金箔上的鏤空紋飾,如同一幅均勻對稱的剪紙圖案,可能使用了相應的模具,精心切割而成,但也有專家認為是隨手切割而成 。無論是紋飾的整體布局或圖案的細微之處,都一絲不苟。其圖案可分為內外兩層,內層圖案中心為一鏤空的圓圈,周圍有十二道等距離分布的象牙狀的弧形鏇轉光芒,代表一年12個月周而復始。這些外端尖銳好似象牙或細長獠牙狀的光芒,呈順時針鏇轉的齒狀排列。外層圖案是四隻逆向飛行的神鳥,引頸伸腿,展翅飛翔,首足前後相接,圍繞在內層圖案周圍,排列均勻對稱,即代表金鳥負日的神話傳說也代表著春夏秋冬四季輪迴。整幅圖案好似一個神奇的漩渦,又好像是鏇轉的雲氣或是空中光芒四射的太陽,四隻飛行的神鳥則給人以金烏馱日翱翔宇宙的聯想,據此,專家學者將其定名為“太陽神鳥”金飾。

寓意

太陽神鳥金飾,作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象徵著中華民族追求光明、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太陽神鳥金飾又隨神舟六號飛船遨遊太空,象徵著中華民族如神鳥一樣,實現了千年飛天夢。太陽神鳥是古蜀人早期部落的圖騰,“神鳥繞日”表達了中華先民嚮往太陽、崇尚光明的飛天夢想。

製作工藝

據分析,製作太陽神鳥金飾要先用自然砂金熱鍛成為圓形,經過反覆錘揲,使金箔的厚薄基本一致;然後剪下掉外表參差不齊的部分,使其成為一個較標準的圓形;最後在圓形的金箔片表面刻畫出太陽和四隻鳥,再根據已畫的紋樣刻劃切割形成鏤空。由於金箔很薄,邊緣總會卷翹,在雕刻完成後,還要再把翹起來的地方一點點錘平。整個過程,至少要用到熱鍛、錘揲、剪下、打磨、鏤空等工藝。

圖案揣測

對於太陽神鳥金飾的圖案,一般有兩種解釋。

太陽神鳥金飾太陽神鳥金飾

一是根據《山海經》中有關太陽神帝俊的記載,認為鏇轉的火球是太陽神,圍繞著它的四隻鳥是太陽神的四個使者,寓意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二是鏇轉的火球是太陽,四隻鳥是托負太陽在天上運動的神鳥,該圖案展示的是“金烏負日”這一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傳說中國古代天上有十個太陽,是帝俊與羲和所生,他們住在東方湯谷的扶桑樹上,太陽被金烏所背負,一隻返回後另一隻又接著出去,每天輪流著從東方的扶桑飛向西方的若木。

歷史背景

出土太陽神鳥金飾的金沙遺址,時間距今三千多年,大概處於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650年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是三星堆文明衰落之後的又一個古蜀國都邑所在。古蜀人源自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的古羌族支派,公元前五世紀前後向東南遷居。他們在成都平原興建了規模宏大的早期城市,在城市周圍進行農業耕作。得天獨厚的地理、肥沃的土壤、豐富的礦藏,孕育出與黃河流域大不相同的文化:古蜀人梳高高的椎形髮髻,穿衣左衽,袖口窄小,背面比正面長,像長著尾巴一樣;他們在三足陶盉里烹煮肉食,用瓶形陶杯裝盛酒漿;還將海貝作為法定貨幣進行買賣。

古蜀人是世界上最早開採使用黃金的古老部族之一。當時中國的北方、中原地區也已經出現了金器,但出土數量很少,且基本都是裝飾用的金葉或金片。金沙遺址出土的黃金製品總數超過了二百件,其製作工藝顯然高於同時期其他地區,器型包括金面具、金帶、圓形金箔、喇叭形金飾等,圖案詭異,展現了不同於中原文化的獨特風格。

古蜀人還有崇鳥信仰。金沙遺址應當是屬於第三代蜀王魚鳧統治後期。魚鳧同時也是水鳥魚鷹的古稱,太陽神鳥金飾上的神鳥,長長的頸脖、尖尖的利喙,就很像是
魚鳧。大概古蜀人遷徙到成都平原時,由於有水患,成都平原多為沼澤地,蜀人便豢養了許多魚鷹捕魚,久而久之形成鳥(魚鳧)圖騰,是為“神鳥”。

文物意義

太陽神鳥金飾體現了中華

意義意義
民族對太陽崇拜的習俗。中國古代的先民們常常將太陽與鳥聯繫在一起,古代文獻中就有許多關於太陽和神鳥的記載。
《淮南子》:“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堯命羿仰射十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也。”
《山海經·大荒東經》:“湯谷上有扶木,其葉如芥。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山海經·大荒經》:“帝俊生中容,……使四鳥。”
在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中,太陽鳥就是陽烏和鳳凰,鳳凰的“凰”字(即“皇”字)正像太陽鳥的形狀,被賦予了美麗輝煌和崇高無上的含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神話,東方民族的鳥生傳說,鳳鳴岐山的受命故事,乃至於三皇、五帝和秦漢以後最高統治者的稱號,都與太陽和鳳凰有著密切的關係。
大量的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民族古已有之的太陽崇拜習俗,仰韶文化文化陶器上所繪的鳥紋,其背上馱一大圓點,正是太陽鳥的形象,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了“雙鳥負日”骨雕和“雙鳥朝陽”牙雕,凌家灘遺址出土了八角星紋玉版和太陽紋玉鷹,在良渚文化中,太陽和鳥紋也常常出現在一些代表神權與王權的器物上,如玉璧、玉琮上的一些刻紋,紅山文化墓葬中發現人頭上立有玉鳥,大汶口遺址出土的陶尊上刻劃了與太陽有關的符號,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方鼎有呈鏇轉狀的太陽紋,銅鼓的鼓面中心也常常裝飾為太陽紋。到了漢代有關太陽與鳥的文物出土更多,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有一隻金烏棲息於太陽中,滿城漢墓里有鳥銜太陽銅燈,漢代畫像磚上還有雙鳳銜日圖像。以上這些實物都是中國古代民族崇拜太陽及陽鳥的真實寫照。
在出土的中國古代有關太陽崇拜文物圖案中,以成都金沙遺址“太陽神鳥”金飾的圖案最為精美,其構圖嚴謹、線條流暢、極富韻律,所表達的內涵寓意深遠,是古代人民深邃的哲學宗教思想、豐富的想像力、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和精湛工藝水平的完美結合。十二道順時針鏇轉的光芒與四隻逆向飛翔的神鳥,表達了遠古先民對太陽的追求,對光明的嚮往。“太陽神鳥”是希望的象徵,體現了中華兒女世世代代團結奮進、和諧包容的精神。四鳳繞陽,祥瑞吉祥,充滿活力與生機的太陽神鳥給人以巨大的感召與動力,並伴隨著現代中國一起騰飛。
太陽神鳥圖案寓意深遠、構圖嚴謹、線條流暢、極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豐富的想像力、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和精湛的工藝水平的完美結合。其造型精煉、簡潔,具有較好的徽識特徵。

古蜀曆法

實際上就是觀象授時

放大了的太陽神鳥金飾——金沙遺址博物館的標誌放大了的太陽神鳥金飾——金沙遺址博物館的標誌
的經驗總結。所謂曆法,就是安排年、月、日的法則。曆法一般分為三類:(太)陰曆、(太)陽曆和陰陽曆。所謂“陰陽曆”就是年以回歸年為依據,月以朔望月為依據,把陰曆和陽曆結合起來的一種曆法稱為陰陽曆。
古蜀的曆法,首先從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自身就形象、生動地反映出:外層4隻逆向飛行的鳥,每隻鳥對應3個月牙(或者說是火苗,或者說是象牙),不多不少,不偏不倚,恰好說明每隻鳥代表一個季節(3個月),4隻飛行的神鳥代表著春夏秋冬四季輪迴。也說明古蜀人已經掌握四時的知識,能夠根據四時的不同特點而適時地安排農活。內層的12道鏇渦狀光芒,既象一道道火苗,又象一根根象牙,也象一輪輪彎月,表示一年十二個月周而復始。也說明古蜀人已經掌握了歲、時、月的概念以及形成的規律和原因,已經知道“歲”與太陽運行有關,“月”與月亮運行有關,一年有12個月,使用的是陰陽曆。
除此之外,還可以與同樣是金沙遺址出土的青銅立人像的冠帽相印證,這個青銅立人像的冠帽上的十三道象牙形鏇轉狀的弧形冠飾,好似太陽閃爍的光芒,與太陽神鳥金箔飾內層的鏇渦圖案有異曲同工之妙,有著類似的象徵意義。不同之處正好說明了這個弧形冠飾表示的是一年有13個月,即這一年是閏年,即加了閏月。因此,金沙遺址出土的這些考古材料,均可以作為崇拜太陽的古蜀人使用了比較完備的陰陽曆的佐證。
不論是太陽神鳥金飾上的12道象牙狀的弧形鏇轉芒紋,還是青銅立人像的冠帽上的13道象牙形鏇轉狀的弧形冠飾,這裡的12和13兩個數字之所以說是有著特定含義的,是因為還可以由三星堆遺址出土的考古材料中得到證明。12和13兩個數字都僅僅只是在金沙遺址出土的考古材料中出現,而在比之更早的三星堆遺址出土的考古材料中就幾乎沒有出現,就說明了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三星堆遺址出土的與太陽有關的考古材料中,是極少有表示10以上概念的圖案的。比如:三星堆二號坑出土的圓形銅掛飾,它的弧形鏇轉芒紋是最多的,也才九個;而同樣是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圓輪形器(有說是“青銅太陽形器”、“車形器”或“輪形器”),它的芒紋只是五個;至於二號坑出土的青銅神殿的頂部和屋蓋上的太陽形圖案,它們的芒紋是六個或者七個。絕對沒有超過十個的。只有三星堆二號坑出土的青銅神殿的頂部和屋蓋上的太陽形圖案是唯一的一個例外,它上面的太陽形圖案,每面有3個,4面一共有12個。並且都是既不似象牙,也不象月牙。說明它們都比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早得多,所以還不夠成熟,還沒有那種特定的含義,它們只是單純地表示太陽的形象,表示太陽崇拜。因此,可以說三星堆文化中的古蜀人,至少在早期還沒有把宗教崇拜(尤其是太陽崇拜)和曆法聯繫在一起。只是在晚期才開始把它們聯繫在一起。

相關傳說

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中的4隻

神話傳說中的 神鳥 ——火鳳凰神話傳說中的 神鳥 ——火鳳凰
逆向飛行的鳥,也與“使四鳥”和“金烏負日”的神話傳說以及太陽神鳥和太陽神的崇拜有關。在《山海經》中有“金烏負日”的神話傳說,如《山海經·大荒東經》:“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淮南子·精神篇》中說“日中有陵烏”,郭璞註解說“中有三足烏”。也有多處關於帝俊之裔“使四鳥”的記述,如《大荒東經》中說“有葛國,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獸、木實,使四鳥:虎、豹、熊、羆”;“帝俊生晏龍……食黍,食獸,是使四鳥”;“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大荒南經》中說“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等等。這也進一步說明這個時代的古蜀人是“崇鳥崇日”的。
這和三星堆文化中的“崇鳥崇日”習俗是一脈相承的。三星堆遺址出土的考古材料中的眾多“青銅鳥”、“圓日形器”和有著10隻鳥的“青銅神樹”,以及《山海經》等文獻記載中的“十日神話”的傳說等,無不說明了三星堆文化中的古蜀人也是“崇鳥崇日”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