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風化

太空風化

太空風化,是迄今31億年以來影響月球表面物質演化過程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隕石、微隕石的轟擊,太陽風粒子的注入,太陽、銀河宇宙射線的輻射以及周期性的加熱作用等。太空風化的過程是影響天體表層物理和光學性質的重要因素,因此了解太空風化的作用有助於正確解釋觀測數據。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太空風化
外文名稱:Spaceweathering

基本內容
太空風化是所有暴露在嚴苛的太空環境中的天體表層所經歷的一系列變化過程的總稱。月球、水星、小行星、彗星等沒有大氣層的天體,表層會受到宇宙射線和太陽輻射的照射、太陽風粒子的轟擊、大大小小的隕石和微流星體的撞擊。太空風化的過程是影響天體表層物理和光學性質的重要因素。因此了解太空風化的作用有助於正確解釋觀測數據。

概述

太空風化太空風化
太空風化,(Spaceweathering),是所有暴露在嚴苛的太空環境中的天體表層所經歷的一系列變化過程的總稱。那些沒有大氣保護的太陽系星體面臨著不可避免的衰老,包括月球在內的其他缺少空氣的星體,深受著宇宙塵埃和太陽風暴之害,太空風化作用普遍發生在月球小行星等一些無大氣層的天體表面,,要包括太陽風離子輻射和微隕石撞擊等作用。

研究歷史

(圖)在月球土壤10084外緣,被太空風化顆粒的TEM影像。在月球土壤10084外緣,被太空風化顆粒的TEM影像。

對太空風化的認識有許多來自阿波羅計畫帶回的月球土壤,特別是對風化層的研究。持續不斷的高能粒子和微流星體與較大的流星體一道,對月球表層產生了粉碎、熔解、飛濺和汽化等作用。

太空風化對月球表土作用的第一個步驟是黏合。當微流星體的撞擊熔化少量的物質時,周圍的玻璃和礦物便會被結合成幾微米到幾毫米大小的玻璃狀集合體。因為其中存在納米相鐵,因此這些黏合物肉眼看上去是黑色的。黏合在月球土壤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多達60%~70%的成熟月球土壤都有這樣的結構。

太空風化也會造成表面土壤的顆粒產生相關聯的產物,如玻璃的飛濺,氫、氦等稀有氣體的注入,太陽耀斑的痕跡,以及其他吸積成分,包括納米相鐵。直到20世紀90年代,相關的設備和技術得到改進,才有能力觀察到非常薄的層面(60-200納米)、邊緣或單個月球土壤顆粒的發育狀況。這些是鄰近的微流星體撞擊造成蒸發與再沉澱,或是飛濺物再沉澱的結果。這些風化過程對月球土壤的光譜特徵有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在紫外、可見光、近紅外線波段。

風化原理

無大氣天體(如月球,小行星)由於沒有大氣的保護,微米級大小的固體顆粒(微隕石,micrometeorite)可以直接撞擊到天體表面,與表層物質產生作用;另外太陽宇宙射線、銀河宇宙射線和太陽風粒子也可以注入到天體表面;在以上兩種作用的影響下,天體的光譜會發生很大變化,常使原來的光譜變暗(光譜發照率變低)、變紅(光譜反照率隨波長增加而增加)和削弱吸收帶。

光譜影響

太空風化對天體光譜的作用有三種:當表面成熟時會變得更加黑暗(反照率降低)、紅化(反射率隨著波長增長而增加)以及降低了特徵吸收波段的深度。這些作用主要是在單個土壤的黏合物和吸積邊緣上都存在納米相鐵的結果。
研究月球環形山可以明顯看出太空風化變暗的效果。年輕、新生成的隕石坑有明亮的輻射紋,因為這些土壤是剛暴露出來的,尚未被太空風化的物質。但只要假以時日,經過太空風化的過程變暗之後,這些輻射紋就會消失。

星球風化

小行星風化

(圖)太空風化太空風化

雖然小行星所處的環境與月球截然不同,但也能發生太空風化。小行星上發生的撞擊速度較低,因此產生的熔解與蒸發也較少,到達小行星帶的太陽風粒子也較少。由於較高的撞擊率和較小的重力,因此小行星表面翻攪更多,而暴露表面的年齡應該比月球表面年輕。所以,小行星表面發生的太空風化比較慢、比較少。

水星風化

水星的環境也與月球大不相同。首先水星的白天比月球更熱(月球白天的表面溫度大約是100℃,而水星是425℃),而夜晚更冷,這會改變太空風化的產物。其次,因為在太陽系內的位置不同,水星所經受的微流星體的撞擊速度也比月球上的大。在這些因素的聯合影響下,水星上無論熔合或蒸發的效率都會遠大於月球。水星上由於撞擊造成的單位面積上的熔化速率預計是月球的13.5倍,蒸發則為19.5倍。水星上類似膠合玻璃和蒸汽的沉積生成的速率比月球上更高,並更快地散布在表面。

地球上觀測到的水星的紫外和可見光光譜大體上是線性的,並向紅端傾斜,沒有吸收帶和與鐵結合的礦物,例如輝石。這意味著在水星表面要么沒有的成分,要么都已經風化成為納米相鐵。表面風化可以解釋顏色為什麼偏紅。

灶神星未見風化

灶神星灶神星
2012年11月,通過對“黎明”號探測器收集的光譜色數據分析,從而證實直徑約為550公里的灶神星神秘地逃離了太空風化,並未表現出“衰老”。自2011年7月起,“黎明”號進入灶神星附近軌道,這樣一來探測器能夠近距離觀察灶神星的表面。美國布朗大學行星光譜學家CarlPieters及其同事們稱,即使“黎明”號在很近的距離上觀察灶神星,也沒有發現任何關於太空風化的跡象。
這意味著灶神星的整個外殼攜帶著一個磁場,使其能夠在千百萬年中避開太陽風颳來的帶電粒子。美國宇航局詹森太空中心的行星科學家表示灶神星地殼岩石中包含很少的鐵,因此太陽風無法蒸發足夠的鐵,形成金屬斑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