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通寶[清末小刀會錢幣]

太平通寶[清末小刀會錢幣]

清末上海小刀會起義軍(公元1853-1855)年間鑄造有“太平通寶”。背有日,月紋象徵反清復明之意。形制為小平錢。

簡介

(圖)上海小刀會錢幣上海小刀會錢幣-圖中古錢拓圖,是上海地區唯一鑄過的古錢幣-太平通寶。

清鹹豐年間,受鴉片戰爭的影響,朝廷腐敗、倒行逆施,使國內各種矛盾迅速升級,激盪起各地農民革命的潮流。最先是規模宏大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在金田發動起義,當時,就有天地會成員劉麗川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影響下,在清鹹豐三年(1853年)聯合陳阿林、周立春、潘起亮等人在上海組織了上海小刀會,於當年9月7日發動起義,一舉占據上海南市老城廂,立足後,曾以“大明國”為國號,“天運”為年號,稱“大明太平天國”。

因城中缺乏制錢,便鑄行了小刀會的錢幣,當時小刀會有意依靠太平天國,鑄錢的錢文就借太平天國的名義,始鑄了一種“太平通寶”小平錢,以“反清復明”為目的,鑄造了在錢的背穿上為星、下為月或穿上為月、下為“明”字兩種,均暗示著復明的意圖,這也是上海地區最早的地方政權鑄幣。

清王朝為了他們的封建統治,勾結英、法、美等外國侵略者,對上海小刀會起義軍進行鎮壓。起義軍在劉麗川帶領下,拚死抵抗,浴血奮戰,堅持抗爭達18月,終因在力量上的大小懸殊,寡軍難抵,義軍最後在上海虹橋失敗。

上海小刀會起義僅有一年多,雖時間短暫,但留下的這種珍貴的錢幣,給我們研究中國貨幣文化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外形

清代太平通寶於1854年7月建造,上海小刀會始鑄“太平通寶”錢。此錢幣正面直讀為“太平通寶”,其背書有兩種:錢背面者也有兩種,一種錢穿上下為日月文錢,即穿上“·”、穿下為月形,另一種為明字錢文,即穿上為月形、穿下一“明”字。前者日與月的圖案合成就是漢文“明”字,所以,前後兩種形式其標誌都是反清復明的信念。

背景

小刀會原分為兩個流派,一是白蓮教系統,由大刀會演變而來;一是天地會系統,作為支派建立於廈門。上海小刀會由代表廣東天地會的劉麗川擔任首領,其成員大多數是手工業者、農民及遊民等。1853年9月7日,上海小刀會在嘉定縣揭起起義大旗,短時期內取得一連串的勝利,建立了政權,稱為“大明國”。有一種“大明通寶”光背錢,其銅質、色澤和製作與“太平通寶”一樣,可能便是上海小刀會借范明末魯王回越所鑄的一種大明通寶而鑄的早期錢。不久,小刀會便將“大明國”國號改為大明太平天國,並因上海城內缺乏制錢,人民交易不便,而開爐鑄造了“太平通寶”錢。這種錢的正面字型、款式和北宋的“太平通寶”頗近似。但日月文錢和明字錢兩種版別的面文也有區別,主要是“太平”二字,前者筆勢開張,後者結體斂縮。曾見一枚與北宋太平錢一模一樣的光背錢,鑒於黃銅質地,製作特點,又發現地點為上海,故被確定是小刀會初期所鑄造。至於有一類為樹甚多的暗紅銅質的“太平通寶”,文字散漫,輪廓模糊,錢背有星文、月文及橫紋等多種版別變化,均為安南錢,不能與小刀會的太平通寶錢相混。

1855年2月,1855年2月,上海小刀會起義軍受到敵人圍攻,首領劉麗川在突圍戰鬥中壯烈犧牲,部分將士衝出重圍後,參加了太平軍。上海小刀會的起義,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和腐朽的清王朝。為數不多的上海小刀會“太平通寶”錢,足可謂珍貴的歷史文物。現在上海豫園的點春堂(當時小刀會的指揮部),還陳列著這類“太平通寶”錢。近幾年由於上海民眾性集幣活動的日益活躍,關心保護國家錢幣文物的人越來越多,因此在郊區加川沙縣和青浦縣,業餘古錢愛好者相繼發現數枚小刀會錢,但終不多見。

意義

在上海豫園里的點春堂則是當年小刀會的指揮所,已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遺址,陳列著的文物中可見到幾枚上海小刀會鑄的“太平通寶”錢幣,正是天地會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對太平天國初期迅速勝利作出極大的貢獻。

由於上海小刀會建立的政權時間較短,又因當時銅材來源有限,所鑄“太平通寶”錢數量不多,加之其事距今已有150年了,因此,現在再要尋覓這一古錢已十分不易,即使在錢幣市場裡偶爾看到,其價格亦在2000千元以上呢。作為本地的文物遺存,更易得到上海人的青睞,同時它也是上海地區唯一鑄過的古錢幣(太平通寶)。

價值

清朝 小刀會錢幣太平通寶 RMB 2,00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