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學之制

太學之製成語,出自《禮記·學記》。

成語出處

成語,出自《禮記·學記》,《學記》不僅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是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

作品原文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⑴。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⑵。
入學鼓篋孫其業也⑶。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⑷。
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⑸。
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⑹。
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踖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倫也⑺。
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⑻。

作品解析

⑴始教:每年春季舉行開學典禮,向先師致祭。皮弁:舉行禮儀時戴的帽子。菜:芹藻之類的肴饌。
⑵宵:通“小”,宵雅,詩經中的《小雅》。肄(yì):練習。三:三篇,一般認為是《鹿鳴》、《四牡》、《皇皇者華》等三篇歌君臣宴樂上下和睦。
⑶鼓:擊鼓。篋:讀qiè,書箱。孫:通“遜”,恭順嚴肅。
⑷夏楚:私塾懲戒過錯生的戒尺和荊條。夏:讀jiǎ,同“檟”。楚:荊條。
⑸卜,占卜。禘:讀,dì,古代祭祖大禮,通常在農曆五月舉行,叫作“夏祭”。游:優遊縱暇,發展學生志趣愛好,使學生從容不迫的精通學業。
⑹時:隨時。存:體察。
⑺大倫:基本制度。
⑻事:按制度辦事。志:立志。

作品鑑賞

1.太學開學的時候,官員及師生們都必須身穿禮服,置備芹藻肴饌,祭拜先聖先師,這是為了表示對文化知識的敬重和對師道的尊重;
2.舉行致祭儀式的時候,要演練歌唱《小雅》中的三首詩歌,表示學生進入太學讀書,就是意味著做官的開始,用這來激勵學生立志棟樑前程,暗示學生要珍惜自己的身份和形象;
3.上課之前,都要擊鼓召集學生進入教室,肅靜下來,打開書箱,拿出書本和作業,讓老師檢查,教導學生靜心嚴肅恭順地研讀書本,好好學習;
4.太學的課堂上設有懲戒過錯生的戒尺和荊條,用來警示學生,使得他們心有敬畏,能夠遵守紀律勤奮學習,不敢越軌犯規;
5.沒有占卜和舉行完夏祭,官員們就不能隨意地進入學校重地來視察考核學生,用以表示政府非常尊重學校,以此來安定學生,使學生不致受到騷擾,能夠安心按照自己的志趣自我研討,從容讀書;
6.教師要隨時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多多提問啟發他們的思考,但不要隨意地給他們講解答案,儘量給學生多留一些獨立鑽研思考問題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自己動腦探尋問題答案;
7.年齡小的學生,要求他們認真聽課,有疑難問題要向年級高的優秀學長請教,再由學長集中向老師請教,不要超越學長直接向教師發問。這樣做是按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進行教學的,因為,學習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養成謙遜的好習慣。
這七個方面,是教育教學所必須遵守的基本制度。
《記》中說:“凡是讀書的人,都要按照官員的身份和規則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按照賢士的心胸和抱負來鞭策自己。”

作者簡介

樂正克(約公元前300—前200年),姓樂正,名克,戰國魯國人,思孟學派的重要人物,孟軻的學生。據《禮記·王制》載:“樂正崇四術,立四教”。他是以職業為姓,他的祖先是學官。樂正克是深得孟軻信任的高才生。戰國時代儒分為八,其中一派就是“樂正氏之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