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坡

太子坡

被譽為“海市蜃樓”的太子坡古建築,於明 永樂十年(1412年)敕建。清康熙元年(1662年)、二十三年、二十九年曾三度重修,現基本保持當年規模,是武當山建築群中的一個較大單元。

基本信息

太子坡太子坡

歷史概況

被譽為“海市蜃樓”的太子坡古建築,於 永樂十年(1412年)敕建。清康熙元年(1662年)、二十三年、二十九年曾三度重修,現基本保持當年規模,是武當山建築群中的一個較大單元。

區位簡介

太子坡,亦名復真觀。它背依獅子山,面對千丈幽壑,右臨天池,雨時飛瀑千丈,左為下十八盤,故道如帶飄逸。太子坡之名來由是:據傳,則是因太子修煉意志不堅,欲下山還俗,遇姥姆以鐵杵磨針點化後,復回山中刻苦修煉,故名復真觀。

太子坡太子坡

景點概況

正殿右側門外的建築布局,利用起伏山勢,向縱橫兩方展布,建造一棟棟樓房,組合成小院重疊封閉性空間,十分幽靜雅適。現存建築有藏經閣、皇經堂、道房、五雲樓、照壁等。五雲樓,木結構,硬山頂,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木構架,依岩壁而建5層樓,樓面闊5間21米,進深8.15米,通高15.8米,建築面積544.47平方米,占地面積224.92平方米。頂層有梁枋12根,交差疊擱,下以一柱支撐,計算周密,這就是古代木結構建築傑作的“一柱十二梁”,也是太子坡聞名遐邇的一景。

從復真石橋拾級而上,是一座聳立在雲端的山門。門為磚石結構,歇山頂式,下為石雕瓊花須彌座,紅牆翠瓦,拱門額書“太子坡”三個大字;門前為石墁平台,周護石欄;門內以山勢的迴轉建夾牆復道。展堂轉南北向,以大小不同的三重殿堂組成建築主體。

一重殿為龍虎殿,二層,磚木結構,硬山頂,綠琉璃瓦屋面,抬梁式木構架,前為廊。穿過龍虎殿是一方石墁地院落,院中有一飾欄圓池,名滴淚池。院上台基拱護主殿,為磚木結構,硬山頂,綠琉璃瓦屋面,抬梁式木構架,前後為廊,單翹重昂斗拱11組,正面為全開式格扇門。全部柱、梁、枋、門、窗飾彩畫,雕樑畫棟,塗彩飾金。正殿後,有方石墁地小平場,其上數十級飾欄石階上是太子殿,位於全觀最高點,為磚木結構。

湖北武當山景點

武當山古名太和山,位於湖北省北部十堰市境內,山勢雄偉,面臨丹江口水庫,背依神農架林區,連綿400多公里。有72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