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代時期

太古代時期

太古代時期是地質發展史中最古老的時期,延續時間長達15億年,是地球演化史中具有明確地質記錄的最初階段。由於年代久遠,太古代的保存下來的地質紀錄非常破碎、零散。但是,太古代又是地球演化的關鍵時期,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命的形成都發生在這一重要而又漫長的時期,大約39億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殼,至35億年前大氣圈、海水開始形成。

太古代時期
地球的幼年時代——太古代時期 太古代時期
經過了天文期以後, 地球便正式成為 太陽系的成員。大約又經過22億年,地球發展便進入到地質時期—— 太古代。這段從46億年~38億年的地質時期有哪些特點?
(1)薄而活動的原始 地殼:根據資料分析,原始地殼的部分可能更接近於上地幔。矽鋁質和矽鎂質尚未進行較完全的分異,因此太古代時期的地殼是很薄的,也沒有現在這樣堅固複雜。由於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反映較為強烈,地殼深處的融熔岩漿,不時從地殼深處,沿斷裂湧出,形成岩漿岩和火山噴發。當時到處可見火山噴發的壯觀景象。因此我們現在從太古代地層中,普遍可見火山岩系。
(2)深淺多變的廣闊海洋中散布少數孤島:當時地球的 表面,還是 海洋占有絕對優勢,陸地面積相對較少,海洋中散布著孤零的海島,地殼處於十分活躍狀態,海洋也因強烈的升降運動,而變得深淺多變。陸地上也有多次岩漿噴發和侵入,使上面局部地區固結硬化,使地殼慢慢向穩定方向發展,因此太古代晚期形成了穩定基底地塊——“陸核”。陸核出現,標誌地球有了真正的地殼。
(3)富有CO,缺少氧氣的水體和大氣圈:太古代地球表面,雖然已經形成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但那時的地殼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蓋,由於大量 火山噴發,放出大量的CO,同時又沒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海水和
大氣中含有大量的CO,而缺少 氧氣。大氣中的CO隨著 降水,又進入到 海洋,因此海洋中HCO濃度增大。岩漿活動和火山噴發的同時,帶來大量的鐵質,有可能被具有較強的溶解能力的降水和地表水溶解後帶入海洋。含HCO高濃度海水同時具有較大的溶解能力和搬運能力,因此可將低價鐵源源不斷地搬運至深海區,這就是為什麼太古代鐵礦石占世界總儲量60%,礦石質量好,並且在深海中也能富集成礦的原因。
(4)太古代的地層:太古代的地層,都是一些經過變質的 岩石,例如片麻岩、變粒岩、混合岩等深變質的岩石。我國太古代地層只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地區。出產鞍山式鐵礦的鞍山、呂梁山、泰山、太行山等地均有太古代 地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