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輕工業學院

天津科技大學是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天津市重點建設的以工為主,工、理、文、經、管、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前身為天津輕工業學院,建於1958年。具有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以及培養博士後、接收國內外高級訪問學者和外國留學生的資格,是為軍隊培養後備軍官的簽約高校。占地1.67平方公里、建築面積81.58萬平方米、規模可達3.5萬人。

基本信息

內容

天津輕工業學院
簡介:
學校現有三個校區:大沽南路校區、泰達校區和塘沽校區。校園占地面積1600餘畝,建築面積50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45億元,在校生18000餘人
學校擁有"輕工技術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11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39個,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領域8個,高等學校在職培養研究生學科3個;本科專業和專業方向56個。省部級重點學科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及行業技術中心3個,研究所和研發中心26個。
學校設有18個學院(部):機械工程學院、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食品工程與生物技術學院、生物工程學院、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包裝與印刷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法政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理學院、外國語學院、國際學院、留學生院、套用技術學院、成人教育學院和體育教學部。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大批富有教學經驗和科研開發能力的專家教授,在三個學科具有正教授任職資格評審權。現有教職工近1500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職員工450名,其中包括雙聘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授銜專家、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以及"海河學者"特聘教授等。學校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堅持引進與培養並重的原則,不斷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初步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師資隊伍。
科技實力不斷增強,先後承擔了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部級各類科研基金項目等。近年來,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等60餘項,"十五"期間到校科研經費總數是"九五"的15倍,承擔的國家級項目是"九五"的8倍,科技工作實現經濟效益達7.8億元。2005年,我校的天津市縱向科研項目經費數、三大檢索收錄論文數和申請發明專利數位居天津市屬高校榜首。
為進一步發揮我校食品、發酵、造紙、海洋等學科優勢,在泰達校區建設了市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包括:天津市食品營養與安全重點實驗室、天津市工業微生物重點實驗室、天津市製漿造紙工程重點實驗室和天津市食品加工工程中心等。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校交流、講學,開展科技合作和重大項目研究。同美國、日本、英國、法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瑞典、芬蘭、韓國等國家的40多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聯繫。國際合作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層次不斷提高,在國際企業管理、國際金融、計算機信息技術等方面開展了從本科到博士的多層次國際合作辦學。學校先後接受了1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和訪問學者來校學習和訪問,每年都選派優秀的本科生到國外學習。
學校高度重視學風、教風、校風建設和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切實推進素質教育,努力創建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校園環境,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我校學生多次在全國"挑戰杯"科技競賽中獲一、二、三等獎;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及數學競賽中獲得殊榮。近年來,湧現出了眾多優秀的學生實踐、創業團隊和支援西部建設的先進典型。畢業生受到社會各界的青睞。
面對21世紀的機遇和挑戰,學校確定了"一二六八一"的戰略構想,力爭通過十年的努力,把學校建成學科結構合理、辦學特色鮮明、教育教學質量優良、學術水平高、科技實力強,在國內有較大影響,在國際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多學科、國際化、開放型的高水平科技大學,使學校成為國家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技術創新基地、社會服務基地,總體實力處於全國同類院校前列。
數據截止於2006年3月
泰達校區簡介:
天津科技大學和天津經濟開發區於2001年11月13日簽訂了“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輕工業學院(2002年3月更名為天津科技大學)合作協定書”,根據合作協定書,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北部高校學院區(占地1.67平方公里、建築面積81.58萬平方米、規模可達3.5萬人),南靠十三大街、北至東海路、東臨黃海路、西到洞庭路,建設“生態型、國際化、開放型”的“天津科技大學泰達校區”。
西南與泰達森林公園(占地150萬平方米、擁有各種生態林地和自然風景)接壤,東北與“魚人碼頭”相臨,南為“北大清鳥軟體學院”,西為“泰達職業技術學院”,東為“包裝產業園”。
我校將在泰達校區設定本科生和研究生層次的教育,設定海洋、生物、精細化工、食品、信息工程等符合開發區高科技產業發展方向的專業和科研院所,為開發區經濟發展服務。
校區占地面積581394.41m²,規劃建築面積435500 m²,計畫總投資117294萬元,辦學規模10000人,教職工1000人,建築密度16%,容積率0.75,綠化率42%。校區分兩期建設,一期建築面積203550m²,15個單體建築,包括教學樓(40540 m²)、實驗樓(51691 m²)、圖書館(15000 m²)、藝術樓(12294 m²)、辦公樓(7506 m²)、學生公寓(60556 m²)、食堂(13429 m²含2000 m²浴室)、水泵房(2092m²)等建築,室外工程有運動場(足2、籃16、排14、網5等)、路網及照明、停車場、綠化、景觀、湖面、水系、給排水、電力、消防、通訊網路等工程,計畫投資4.6億元,現進行主體工程收尾和室外建設,2004年8月投入使用;整體校區建設2005年完成。
天津科技大學“十五”計畫和2015年發展規劃(事業發展部分):
一、辦學基本定位
遵循鄧小平同志關於“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指導方針,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第三次全教會精神,把我院辦成:以工為主,工、理、文、經、管緊密結合,相互促進,以本科教育為主,發展研究生教育,立足天津、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辦學的多學科、高質量、開放式的高等學校。
二、辦學層次和規模發展目標
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努力發展國際合作教育,適度開展成人學歷教育。學院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規模達到15000人,其中本科生占80%。
三、人才質量目標
按照德育的總體目標,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有為國家富強、民族昌盛而奮鬥的志向和責任感;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熱愛勞動的習慣和艱苦奮鬥、團結協作、奉獻社會的精神以及努力開拓創新和拼搏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文化素養。
融知識、能力與素質為一體,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紮實的基礎,較寬的知識面,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德智體全面發展,綜合素質較高的套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四、系科設定
(一)全校本科專業從現有的22個增加到36個。為更好發揮學科組合優勢,第一步先在現有系科基礎上建立8個學院。
1、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已成立)
設輕化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3個本科專業。
2、食品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已成立)
設生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技術、製藥工程(新增)4個本科專業。
3、機械工程學院(已成立)
設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工業設計(授工學學士學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4個本科專業。
4、信息與自動化工程學院
設電氣工程及自動化、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電子信息工程(新增)4個本科專業。
5、經濟管理學院
設國際經濟與貿易、財務管理、旅遊管理(新增)、工業工程(新增)4個本科專業。
6、藝術設計學院
設工業設計(授文學學士學位)、藝術設計(服裝藝術、裝潢藝術、環境藝術)、服裝設計與工程、廣告學(新增)4個本科專業。
7、包裝與印刷工程學院
設包裝工程、印刷工程(信息圖文技術、電子出版技術)、木材科學與工程(新增)3個本科專業。8、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已成立)
設海洋科學、海洋技術、環境科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工藝、分析)、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5個本科專業。
隨學科結構調整,設4個系,增設2個學院。
1、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系
2、外語系
3、基礎科學系
4、人文與社會科學系
5、理學院
6、環境與城市規劃學院
(二)研究生部
現有2個博士點、8個碩士點。到2005年建成1個博士後流動站、7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6個碩士點。條件成熟時建立研究生院。
(三)職業技術學院
辦好現有6個專科專業,根據社會和學院的發展需求調整專業方向。
(四)成人教育學院
要積極發展專接本教育,繼續辦好夜大和函授教育,注意開展職業技術培訓。
(五)國際學院
積極開展與國外大學的合作教育,逐步形成包括研究生、本科等學歷教育和各類非學歷教育的層次齊全、規格多樣的國際合作教育體系。
師資隊伍建設方面:
“十五”教師隊伍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建成一支素質良好,結構最佳化,富有活力,相對穩定的專兼職相結合的教師隊伍。專兼職教師總數為1200人左右。其中教授、副教授之比為1:2左右,占教師總數50%左右。35歲以下青年教師中碩士學位以上的占70%(博士點要達到100%、碩士點要達到80%)。擁有1—2名工程院院士和一批國內知名的學者、專家。
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是:
吸納人才,調整結構,提高素質,穩定骨幹。
校園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基礎設施建設是立校之保障。“十五”期間,基建的主要任務是:教學、科研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基建規模達到40萬平方米,以滿足教學科研的基本需要。今後幾年內要重點建設教學主樓48000平方米、學生活動中心2400平方米、游泳館4000平方米、學生宿20000平方米、國際交流中心10000平方米、實驗室10000平方米和塘沽學區綜合樓10000平方米、科學會堂4000平方米、學生餐廳5000平方米,塘沽新區教學樓20000平方米、新區運動場等,以及相應的附屬設施。
重視校園文化環境設施的建設。對校內的道路、綠化、文化景觀、宣傳設施等要進行統一規劃,分步實施。要注意文化設施的品位和藝術性,注意校園綠化、美化和淨化的結合,使整個校園形成濃郁的學術文化氛圍,形成有利於精神文明建設和師生學習、工作的良好環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