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末懷李白》

《天末懷李白》

《天末懷李白》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五言律詩,為思念李白的詩作。該詩以涼風起興,對景相思,構想李白於深秋時節在流放途中,從長江經過洞庭湖一帶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李白深切的牽掛、懷念和同情,並為他的悲慘遭遇憤慨不平。《天末懷李白》全詩情感真切深摯,風格婉轉沉鬱,為歷代廣為傳誦的抒情名篇。

基本信息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天末:天的盡頭。秦州地處邊塞,如在天之盡頭。當時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還至湖南。

⑵君子:指李白。

⑶鴻雁:喻指書信。古代有鴻雁傳書的說法。

⑷江湖:喻指充滿風波的路途。這是為李白的行程擔憂之語。

⑸命:命運,時運。文章:這裡泛指文學。這句意思是:有文才的人總是薄命遭忌。

⑹魑(chī)魅:鬼怪,這裡指壞人或邪惡勢力。過:過錯,過失。這句指魑魅喜歡幸災樂禍,說明李白被貶是被誣陷的。

⑺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汨羅江而死。杜甫深知李白從永王李璘實出於愛國,卻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樣。所以說,應和屈原一起訴說冤屈。

⑻汨(mì)羅:汨羅江,在湖南湘陰縣東北。

白話譯文

涼風颼颼地從天邊颳起,你的心境怎樣呢?令我惦念不已。

我的書信不知何時你能收到?只恐江湖險惡,秋水多風浪。

創作詩文最忌諱坦蕩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錯誤。

你與沉冤的屈子同命運,應投詩於汨羅江訴說冤屈與不平。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和《夢李白二首》是同一時期的作品,當時詩人棄官遠遊客居秦州(今甘肅天水)。前二首詩中的懷疑總算可以消除了,但懷念與憂慮卻絲毫未減,於是杜甫又寫下《天末懷李白》表達牽掛之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句以秋風起興,給全詩籠罩一片悲愁。詩人說:時值涼風乍起,景物蕭疏,悵望雲天,此意如何?只此兩句,已覺人海滄茫,世路兇險,無限悲涼,憑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卻反問遠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經意的寒暄,而於許多話不知應從何說起時,用這不經意語,反表現出最關切的心情。這是返樸歸真的高度概括,言淺情深,意象悠遠。以杜甫論,自身淪落,本不足慮,而才如遠人,罹此兇險,定知其意之難平,遠過於自己,含有“與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無邊揣想之辭,更見詩人想念之殷。代人著想,“懷”之深也。摯友遇赦,急盼音訊,故問“鴻雁幾時到”;瀟湘洞庭,風波險阻,因慮“江湖秋水多”。李慈銘曰:“楚天實多恨之鄉,秋水乃懷人之物。”悠悠遠隔,望訊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語以祈珍攝。然而鴻雁不到,江湖多險,覺一種蒼茫惆悵之感,襲人心靈。

對友人深沉的懷念,進而發為對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達”,意謂文才出眾者總是命途多舛,語極悲憤,有“悵望千秋一灑淚”之痛:“魑魅喜人過”,隱喻李白長流夜郎,是遭人誣陷。此二句議論中帶情韻,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長,有極為感人的藝術力量,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長蘅評:“一憎一喜,遂令文人無置身地。”這二句詩道出了自古以來才智之士的共同命運,是對無數歷史事實的高度總結。

此時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讒放逐、自沉汨羅的愛國詩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這位千載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點,所以詩人飛馳想像,遙想李白會向屈原的冤魂傾訴內心的憤懣:“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這一聯雖系想像之詞,但因詩人對屈原萬分景仰,覺得他自沉殉國,雖死猶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亂,一清中原,結果獲罪遠謫,雖遇赦而還,滿腔的怨憤,自然會對前賢因秋風而寄意。這樣,“應共冤魂語”一句,就很生動真實地表現了李白的內心活動。最後一句“投詩贈汨羅”,用一“贈”字,是想像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載同冤,斗酒詩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詩相贈以寄情。這一“贈”字之妙,正如黃生所說:“不曰吊而曰贈,說得冤魂活現。”(《讀杜詩說》)

這首因秋風感興而懷念友人的抒情詩,感情十分強烈,但不是奔騰浩蕩、一瀉千里地表達出來,感情的潮水千迴百轉,縈繞心際。吟誦全詩,如展讀友人書信,充滿殷切的思念、細微的關注和發自心靈深處的感情,反覆詠嘆,低回婉轉,沉鬱深微,實為古代抒情名作。

名家點評

《彙編唐詩十集》:唐云:此首才堪入選,是一片真情寫成。

《讀杜詩說》:三聯:文與命仇意,而“憎”字驚極。不言遠貶,而曰:“魑魅喜人過”,將欲伺人而食之也,語險更驚。不曰“吊”而曰“贈”,說得冤魂活現(“投詩”句下)。

《唐詩歸》:鍾云:真元氣(首四句下)。鍾云:大發憤,卻是實歷語。譚云:十字讀不得,然深思正耐多讀(“文章”二句下)。鍾云:“贈”字說得精神與古人相關,若用“吊”字則淺矣(末二句下)。

《杜臆》:陸士衡詩:“借問欲何為?涼風起天末。”全用起語而倒轉之,此用古之一法。“江湖水多”,鯉不易得,使事脫化。

《杜詩詳註》:蓋文章不遇,魑魅見侵,夜郎一竄,幾與汨羅同冤,說到流離生死,千里關情,真堪聲淚交下,此懷人之最慘怛者。

《義門讀書記》:嵇叔夜恥與魑魅爭光。此句指與白爭進者言之。鬼神忌才,喜伺過失(“魑魅”句下)。

《拜經樓詩話》:少陵“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一聯,古今以為名句。明人云:“鴻雁幾吋到?江湖秋水多。”卻有自然之妙。

《唐詩成法》:文章知己,一字一淚,而味在字句之外,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也。七、八從三、四來,法密。

《唐詩歸折衷》:吳敬夫云:六句,劉須溪謂:魑魅猶知此人之來以為喜,則朝廷之上,不如魑魅多矣。如此解,於接下二語較有情。

《唐宋詩醇》:悲歌慷慨,一氣舒捲,李杜交好,其詩特地精神。

《唐詩別裁》:沉鬱(“文章”二句下)。

《讀杜心解》:太白仙才,公詩起四語,亦便有仙氣,競似太白語。五、六,直隱括《天問》、《招魂》兩篇。

《杜詩鏡銓》:蔣云:向空搖望,喃喃作聲,此等詩真得《風》、《騷》之意。

《精選五七言律耐吟集》:胸中有千萬言說不出,忽有此起十字米。

《網師園唐詩箋》:“鴻雁”四句,《騷》經之遺。

《唐宋詩舉要》:邵曰:一“憎”一“喜”,遂令文人無置身地(“文章”二句下)。吳曰:深至語自然沉痛,非太白不能當(末二句下)。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遊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並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於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陝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陝西富縣境),隻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後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陝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後,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後,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太宗大曆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隻小船中。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鬱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聖」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餘首。有《杜少陵集》。

作者介紹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初唐有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他在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長安,後又去應考科舉,因李林甫把權弄奸,杜甫和全體應考者都落了第,故終生未成進士。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號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閒。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鍊字鍊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悽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複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