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門村

大龍門村位於北京市密雲縣大城子鎮北部,因座落在龍門山東麓山溝中,始稱龍門溝。1949年後分龍門溝為大、小龍門和上庵3個村,主村稱大龍門。大龍門全村共有106戶,320口人。2005年,該村共投資300多萬元,硬化街道4000平方米,安裝路燈15盞,鋪設改水管道4000米,砌護路壩、花牆1500米,粉刷牆壁4000平方米,栽植綠化苗木4000株,購置垃圾桶、垃圾車,成立專業保潔隊伍,建立垃圾收集運輸系統,實施果園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栽植板栗、核桃、精品杏等果樹5萬棵,完成引水上山水利配套工程,修建環山路4000米,村民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當年實現人均純收入6700多元,被評為市級生態文明村。

大龍門村

大龍門村位於北京市密雲縣大城子鎮北部,因座落在龍門山東麓山溝中,始稱龍門溝。1949年後分龍門溝為大、小龍門和上庵3個村,主村稱大龍門。大龍門峽谷幽深,林木茂盛,龍泉谷河順山而下,貫穿全村。佇足舉目,山色清秀如畫,滿目青翠,俯身挽溪,頓感神清氣爽,清涼無比,儼然一處遠離都市喧鬧的“世外仙境”。
大龍門全村共有106戶,320口人。2005年,該村共投資300多萬元,硬化街道4000平方米,安裝路燈15盞,鋪設改水管道4000米,砌護路壩、花牆1500米,粉刷牆壁4000平方米,栽植綠化苗木4000株,購置垃圾桶、垃圾車,成立專業保潔隊伍,建立垃圾收集運輸系統,實施果園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栽植板栗、核桃、精品杏等果樹5萬棵,完成引水上山水利配套工程,修建環山路4000米,村民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當年實現人均純收入6700多元,被評為市級生態文明村。

朝祿農業生態園

過大龍門主村繼續前行就到了上庵自然村,這裡座落著一座集種、養殖及新品種試驗推廣於一體的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基地——朝祿農業生態園。該園區是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建立的,占地(山場)3000畝。2005年,在縣農業種植中心和農科所的大力支持下,該生態園積極開發奧運蔬菜項目建設,試種了彩椒、菜花、櫻桃西紅柿和無籽西瓜等17個品種的“奧運菜”獲得成功並開始批量推廣。據生態園負責人王朝貴介紹,在去年試種成功的基礎上,今年園區又引種了彩椒、番茄等60種“奧運蔬菜”。目前,該園區已被市科委、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確定為山區生態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

大龍門龍泉

提起大龍門村,最出名的就要數龍泉谷中的“龍泉”了。夏季烈日炎炎之時,你把手伸進泉水中,清涼無比,時間稍長,便有冰入骨髓之感;隆冬時節,冰天雪地,銀白世界,這泉卻蒸騰著熱氣,給人帶來縷縷暖意。這一景觀極為奇特罕見。村民曾言,每到臘月黃昏之時常見有龍形之物到泉邊飲水,龍泉之名由此而得。泉的妙處還在於它的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這座泉邊有一個尼姑庵,有一位尼姑在此修行。當時泉中流出的不是水,而是金燦燦的小米,從石壁上的泉眼緩緩流出,每天流出的米正好供那位尼姑一天食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米泉就那樣緩慢而持續地流著。附近的村民也知道此事,但也只把它當作一件奇聞來傳,沒有人去打它的主意。誰知有幾個貪婪懶惰的人聽說後,拿著錘、鑿來了,他們把泉眼的洞鑿大,想讓米流得更快更多,這樣就可以免去稼穡之苦。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流出來的東西快了,多了,也仍然是黃燦燦,卻不再是小米,而變成了細沙。從此尼姑只得雲遊它方,不知所往,庵也破敗下來,再也沒有神奇色彩籠罩著這座谷,它也就同周圍的群山沒有了區別,甚至更荒涼。那些人知道錯了,每天都到泉邊跪拜,求得上天的原諒。他們認錯的誠意感動了上天,上天決定恢復此泉,但為了懲戒人們的貪婪之心,流出來的不再是米,而是清澈的泉水。人們用泉水澆灌土地,辛勤勞作之後才能得到豐收的糧食,也把它作為飲用水,以驅除百病。從此,此泉又有了一個名稱——聖水泉。它能驅除百病,因而很多不育的婦女也來此朝拜,飲用泉水,以求上天賜予子孫,所以也叫它送子觀音泉。
如今,來此求水的人更多,但他們不是求觀音送子,而是看中了它的療疾作用。此地百年村史中,無人患過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現代多發病,且人多長壽,其秘訣就在這青山奇水之中,因而乾隆皇帝有一詠景聯曰:“岩秀原增壽,水芳可謝醫”。俗語更流傳著“龍泉谷內走一走,最少能活九十九”的說法,可見其治療養生之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