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酺·對宿煙收

大酺·對宿煙收由 周邦彥創作,被選入《 宋詞三百首》。這首詞是抒寫失意之作。先寫清晨陣陣大雨,消散了煙嵐霧氣。接下來寫雨洗新竹,滋潤空氣。“ 郵亭”以下寫人。飄零在外,聽雨而愁夢糾結。又寫愁雨中人的“自憐”。“行人”欲儘速歸家。但大雨泥濘,車不能行。揭示人在與自然的這種矛盾中的內心苦楚,為全詞主旨之所在。下雨儘管是平常事,但詞人卻像 庚信被阻北方那樣傷心。更多 宋詞賞析文章敬請關注習古堂 國學網的《 宋詞三百首》專欄。

作品簡介

《大酺·對宿煙收》由周邦彥創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首詞是抒寫失意之作。先寫清晨陣陣大雨,消散了煙嵐霧氣。接下來寫雨洗新竹,滋潤空氣。“郵亭”以下寫人。飄零在外,聽雨而愁夢糾結。又寫愁雨中人的“自憐”。“行人”欲儘速歸家。但大雨泥濘,車不能行。揭示人在與自然的這種矛盾中的內心苦楚,為全詞主旨之所在。下雨儘管是平常事,但詞人卻像庚信被阻北方那樣傷心。更多宋詞賞析文章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宋詞三百首》專欄。

基本信息

詞牌:大酺
詞名:未命名
作者:周邦彥
年代:宋代

作品原文

大酺
對宿煙收,春禽靜,飛雨時鳴高屋。牆頭青玉旆①。洗鉛霜都盡②,嫩梢相觸。潤逼琴絲,寒侵枕障,蟲網吹粘簾竹。郵亭無人處,聽檐聲不斷,困眠初熟。奈愁極頻驚,夢輕難寄,自憐幽獨。行人歸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車轂③。怎奈何、蘭成憔悴④,衛階清羸⑤,等閒時、易傷心目。未怪平陽客⑥,雙淚落、笛中哀曲。況蕭索、青蕪國⑦。紅糝鋪地⑧,門外荊桃如菽,夜遊共誰秉燭?

注釋譯文

注釋

青玉旆(pèi):比喻新竹。旆,古代旗末燕尾狀飾品。
② 鉛霜:指竹子的籜粉
流潦(liǎo):道路積水。
④ 蘭成:庾信,字蘭成。初仕梁,後留北周。
⑤ 衛蚧清羸(léi):晉衛階美貌而有羸疾。
⑥ 平陽客:後漢馬融性好音樂,獨臥平陽,聞人吹笛而悲,故稱平陽客。
⑦ 青蕪國:雜草叢生地。
紅糝(sǎn):指落花。糝,米

詞意

昨夜的煙霧已經散盡,四處聽不見鳥兒的啼鳴,只有飛落的雨滴敲打著屋頂。牆角處那蔥翠的竹子,皮上的籜粉都已被沖洗乾淨,稚嫩的竹梢互相磕碰。濕氣使琴弦都已變潮,蜘蛛網吹粘在竹簾上,寒意直透進廳屋之中。客舍四周寂靜無人,屋檐的水溜滴個不斷,不覺得使人睡眼朦朧。怎奈愁悶至極連連驚醒,恍惚的夢境難成記憶,更感到幽居的孤苦伶仃。
遠行之人,歸心似箭,最令人擔心的就是泥濘的道路上積滿雨水,車轂難行,歸期難卜。真是無奈啊,我就像庾信那樣因思鄉而憔悴,因憂愁而像衛蚧那樣清瘦弱羸。旅途滯留,因頓清閒,更易愁損心目。難怪當年客居平陽的馬融,聽得笛聲便會傷心得雙淚直流。更何況原本繁花盛開的庭園,被風雨摧殘得滿目蕭瑟,雜草叢叢;凋落的花瓣片片點點,滿地鋪紅;門外的櫻桃已大如豆粒。在這愁風苦雨後的夜晚,有誰和我秉燭共游?

翻譯

夜色中煙霧消散,天地間寂靜,聽不到鳥聲喧喧,只有陣陣急雨,在屋頂上響成一片。新生的嫩竹探出牆頭,青碧的顏色如玉制的流蘇一般。皮上的粉霜已被沖洗淨盡,柔嫩的竹梢在風雨中搖曳,相互碰撞摩纏。雨氣潮濕,鬆了琴弦。寒氣陣陣,侵入枕頭幃幛之間。風吹著落滿塵灰的蛛網,一絲絲粘上竹簾。在寂寥的旅館,聽著房檐的水滴聲連綿不斷,昏昏沉沉,我獨自睏倦小眠。怎奈心中太苦悶焦煩,夢境連連被雨聲驚斷,夢境又是那么恍惚輕淺,醒後難以記住星星點點,幽獨的我只有自傷自憐。我這遠方的遊子,歸心似箭,最擔心的是滿路泥潦把車輪粘連,使我無法把故鄉返還。怎奈我現在的情景,就像當年滯留北朝的庾信,苦苦地思念故園;就像瘦弱的衛玠,多愁多病而易傷心肝。困頓清閒,更容易憂愁傷感。難怪客居平陽的馬融,聽見笛聲中的憂怨,就悲傷得泣涕漣漣。更何況在這長滿青苔的客館,蕭條冷落,已被凋殘的點點紅花鋪滿。如今門外的櫻桃已經結成豆粒大的果實,卻無人與我共同賞玩。

賞析

這是一首惜春詞。上闋從暮春的雨景寫到客中阻雨的愁悶,從視聽兩方面描繪,筆法細膩;下闋從雨阻行程寫到落紅鋪地、春事消歇,抒歸心似箭而難歸去的無奈和惆悵。
此篇在春雨迷濛的意象中,點染人事。上片寫春雨中的閨愁。開頭三句寫一宿春雨初歇,拂曉時煙霧瀰漫,鳥兒剛剛睜開惺松的雙眼,還未婉轉啼鳴,此時,大地一片寂靜。而昨日,風雨交加,鳥鳴高屋,一片喧囂。這是倒敘法,將靜與動、冷與熱兩相對照,以突出今日之“靜”,為下面閨愁作了襯托。“牆頭”三句,從“靜”字展開,寫牆頭青布酒招已不飄揚,樓上玉人洗盡鉛華,只有柳眼微睜,柳絲依依,脈脈含情。幾筆景物素描,已將閨愁暗暗托出。“潤逼琴絲”三句,進一步勾勒閨房景物──琴、枕、屏障、竹簾,都在春雨瀟瀟中蒙上了濕潤,浸透了寒氣,是淚濕?是心寒?閨中人的愁情就能在這閨房景物中。“蟲網吹粘簾竹”一句尤妙,以物象描繪之細微,揭示了閨中人百無聊賴無所事事之心境。“郵亭無人處”點出閨愁的原因──遊子未歸。“郵亭”古代驛站。“聽檐聲不斷”五句,正面寫出閨中人在春雨中的綿綿情思。她深夜不寐,聽夜雨淅瀝,檐水滴心,其情苦也。睏乏時剛剛入睡,奈何又被“愁極”驚醒,夢中的相會是幸福的,然而又是短暫的,夢醒後,竟是“自憐幽獨”。
下片寫春雨中的羈愁。開頭兩句寫遊子歸心似箭,然而最令人憂慮的是雨水成潦,阻住車輪,無法還鄉。羈留他鄉,豈不愁煞得蘭成憔悴,衛玠瘦羸,在等閒之時,在無可奈何之中,不更易使人傷心落淚。此處用典言羈旅之愁。衛玠,晉安邑人,字叔寶,風神秀異。官太子洗馬,後移家建業(今南京)。人聞其名,觀者如堵,年二十七卒。時人謂“看殺衛玠”。“未怪平陽客”二句,又以平陽客在春雨瀟瀟中聞哀笛落淚事寫羈愁。“平陽客”代指遊子。“況蕭索”以下四句,乃詞意一大轉折,說遊子在春雨瀟瀟中淚落思鄉,那么在萬木蕭疏、落紅遍地、一片荒蕪的深秋時返鄉時,會如何呢?詞中只以景物與感慨作答──家門外,桃園菽畦,荊棘叢生,如此蒼涼景象,遊子那有心情與友人秉燭夜遊呢?此處結得突然,是轉折中的頓挫,詞意含蓄,將遊子之羈旅也愁、歸鄉也愁,寫得淋漓盡致。可謂“頓挫中別饒蘊藉”。
陳振孫說:邦彥“長調尤善鋪敘,富艷精工,詞人之甲乙也”(《直齋書錄解題》)。邦彥詞的鋪敘從此篇中可看出其特點是不平鋪直敘,而是曲折迴環,開闔動盪,富於變化。
邦彥善創慢曲。張炎《詞律·序》言:“美成(周邦彥)諸人又復增渲慢曲、引、近,或移宮犯羽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為之,其曲遂繁。”《大酺》則是美成所創之慢曲,雙調,133字,前段15句,5仄韻,後段11句,7仄韻。後為者,以此為律。

作者介紹

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詞人。少年落魄不羈,後在太學讀書,宋神宗時因獻《汴京賦》為太學正。哲宗時任廬州教授、知溧水縣、國子主簿、秘書省正字。徽宗時仕途較坦蕩,先後為校書郎、議禮避榆討、大晟府提舉,為朝廷制禮作樂。晚年知順昌府和處州、南京鴻慶宮提舉。卒,贈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創製不少新詞調,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瓏四犯》等。現存詞二百餘篇,多寫男女之情和離愁別恨,內容較為單薄,調子很低沉。其詞承柳永而多有變化,市井氣少而宮廷氣多,詞風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長於鋪敘,善於熔鑄古人詩句,辭藻華美,音律和諧,具有渾厚、典麗、縝密的特色。如《瑞龍吟》(章台路)、《西河》(佳麗處)等。其寫景小詞,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調,如《蘇幕遮》等。他是大晟詞人的代表,是婉約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開南宋姜夔張炎一派詞風,對後世影響很大。王國維《人間詞話》說:“美成深遠之致,不及歐、秦,唯言情體物,窮極工巧,故不失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創調之才多,創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見《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傳第二百三),有《片玉詞》。更多唐詩宋詞賞析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王國維認為:“(周)先生於詩文無所不工,然尚未盡脫古人蹊徑。平生著述,自以樂府為第一。詞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論。惟張叔夏(張炎)病其意趣不高遠。然宋人如歐、蘇、秦、黃,高則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軒可比昌黎,而詞中老杜,則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為猶當也。"意謂周邦彥為北宋詞的“集大成者”。

格律

仄仄平平,
平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韻)。
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韻)。
仄平平平,
平仄仄仄,
平仄平平平仄(韻)。
平平平平仄,
平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韻)。
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韻)。
平平平仄仄(韻),
仄平仄,
平平平平仄(韻)。
仄仄仄、
平平平仄,
仄平平平,
仄平平、
仄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
平平平仄(韻)。
仄平仄,
平仄仄(韻)。
平平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韻)。
仄平仄平平仄(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