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細菌斑疹病

大豆細菌斑疹病

大豆細菌斑疹病,又稱細菌性葉燒病,南、北方均有發生,從幼苗到成株均可發病,主要侵染葉片、豆莢,也可為害葉柄和莖。

症狀

大豆細菌斑疹病大豆細菌斑疹病

又稱細菌性葉燒病。南、北方均有發生,從幼苗到成株均可發病,主要侵染片、豆莢,也可為害葉柄。葉片染病 病斑初呈淺綠色小點,後變為大小不等的紅褐色病斑,直徑1-2mm,因病斑中央葉肉組織細胞分裂快,體積增大,細胞木栓化隆起,形成小皰狀斑,表皮破裂後似火山口成為斑疹狀,發病重的葉片上病斑累累,融合後形成大塊變褐枯斑,似火燒狀。豆莢染病 初生紅褐色圓形小點,後變成黑褐色枯斑。

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glycines (Nakano) Dye 異名 X.campestris pv. phaseoli (E.F.Smith) Dye var. sojensis (Hed.) Starr. & Burk.稱油菜黃單胞菌大豆致病變種,屬細菌。菌體桿狀,大小1.3-1.5×0.6-0.7(μm),無莢膜,無芽孢,極生單鞭毛革蘭氏染色陰性,好氣性。在肉汁腖瓊脂培養基上形成黃色圓形菌落,表面光滑,全緣,似奶油狀,能液化明膠,石蕊牛乳凝固變藍色,水解澱粉,不產生亞硝酸鹽,產生硫化氫。病菌發育適溫25-32℃,最高38℃,最低10℃。

傳播途徑

病菌主要在病種子及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在田間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大豆開花期至收穫前發生較多,除侵染大豆外,還可為害菜豆。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精選無病種子,必要時進行種子消毒。(2)與禾本科作物實行3-4年以上輪作。收穫後及時深翻,以減少菌源。(3)必要時噴灑1:1:160倍式波爾多液或30%鹼式硫酸銅懸浮劑400倍液、30%氧氯化銅懸浮劑8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12%綠乳銅油600倍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