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耳兒

大耳兒

東漢末年,劉備募兵參加鎮壓黃巾,數有戰功,先後任安喜尉、高唐令、平原縣令、平原相。曹操攻打陶謙,欲奪取徐州,陶謙求救於劉備。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大耳兒”又作“ 大耳翁”,電視劇《呂布與貂蟬》中又稱“ 大耳朵劉”,現又多稱“ 劉大耳”,是劉備的綽號。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自己可以看見自己的耳朵,當然是耳朵特別大,所以人們把他叫做“大耳兒”。

《後漢書·呂布傳》記載說,呂布被曹操擒獲後,請求劉備向曹操說說情放了自己。劉備卻勸曹操殺了呂布,呂布非常氣憤,大罵道:“大耳兒最叵信。”同時在《華陽國志·劉先主志》中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亦稱劉備為“大耳翁”,可見,劉備“大耳”這個綽號是很有名的。

相關記載

三國魏·王粲·《漢末英雄記》:曹公擒呂布.布顧劉備曰.玄德.卿為上坐客.我為降虜.繩縛我急.獨不可一言耶.操曰.縛虎不得不急.曹公欲緩之.備曰.不可.公不見布事丁建陽董太師乎.操憾【○明本作頷.太平御覽三百六十六作領 .】之 .布目備曰. 大耳兒最叵信。

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劉先主志》:公從容謂先主曰:“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會天震雷,先主曰:“聖人言‘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至於此也!”公亦悔失言。先主還解,公使覘之,見其方披蔥,使廝人為之,不端正,舉杖擊之。公曰:“ 大耳翁未之覺也。”其夜,先主急東行,昱、嘉復言之,公馳使追之,不及。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呂布傳》:布曰:“明公之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令布將騎,明公將步,天下不足定也。”顧謂劉備曰:“玄德,卿為坐上客,我為降虜,繩縛我急,獨不可一言邪?”操笑曰:“縛虎不得不急。”乃令緩布縛。劉備曰:“不可。明公不見呂布事丁建陽、董太師乎?”操頷之。布目備曰:“ 大耳兒最叵信!”

人物相貌

影視劇中的劉備 影視劇中的劉備

《三國志·先主傳》里記載劉備的相貌是:身長七尺五寸,垂手過膝,顧自見其耳。身長七尺五寸,在古代當屬身材高大。垂手過膝即站立著把手放下,手超過膝蓋。古人認為,手長必須身長,手身相配為好。手長身短並不好。身長、垂手過膝,古人認為這是一種貴相。經云:"手長過膝,蓋世英賢。"目能自顧其耳是指耳朵高聳,厚大垂肩,自己能夠用眼睛看見自己的耳朵。《廣襤集》云:"耳大四寸,高聳垂肩者,主大貴壽長。"經云:"耳能自睹者,吉。"

人物生平

東漢末年,劉備募兵參加鎮壓黃巾,數有戰功,先後任安喜尉、高唐令、平原縣令、平原相。曹操攻打陶謙,欲奪取徐州,陶謙求救於劉備。劉備挺身而出、前往救援,曹操兵退後,在陶謙等人的再三相讓下,劉備均以才疏學淺等推辭了,後陶謙病故,陳登等人迎接劉備,讓他領徐州牧,劉備出於大義,只好接受。後徐州又被呂布奪去,劉備不得已而依附曹操,與曹操共擒呂布於下邳,後曹操表奏漢獻帝,封為左將軍、豫州牧,然而劉備志不在小,乘機逃脫曹操的控制,斬殺徐州刺史車胄,重新占領徐州。但是,曹操親自率大軍前來攻打,劉備大敗,勢力集團被打散,關羽被擒,劉備依附袁紹。後劉備又退至新野依附劉表,荊州人才多歸附劉備,曹操大將夏侯惇、曹仁等率大軍來攻,劉備以其非凡的軍事才能,火燒博望坡,大敗曹軍。後又三顧茅廬,得諸葛亮忠心輔助。後曹操南征荊州,劉備又敗於當陽長坂。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備聯合孫權,與周瑜率領聯軍大敗曹操於赤壁,又南收荊州四郡。劉備先占據荊州,再吞併劉璋所統轄的益州的大部分地區,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北攻漢中,在漢中之戰斬殺曹操名將夏侯淵,又迫使曹操退軍,完全占據了曹操的漢中,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進位漢中王,使蜀漢政權達到了最為鼎盛時期。

然而,漢中占領不久,關羽孤軍北伐,雖然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襄陽,達到軍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荊州後方空虛,東吳呂蒙以白衣計乘機奪取荊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最後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失荊州”使得劉備元氣大傷,蜀漢政權也開始走下坡路。

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劉備在曹丕篡漢為魏後,於成都稱帝,以漢室宗親的身份重新建立漢朝,繼續東漢大統,改元章武元年。同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意圖奪回荊州,但於章武二年(222年)夏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最終撤退到白帝城。劉備於章武三年(223年)四月逝世,諡號為昭烈帝。

人物性格

籠絡豪傑,深得人心

劉備寡言少語,喜怒不形於色,能謙恭待人,城府極深。劉備年輕時不愛讀書,喜歡弄狗騎馬,講求穿著。這一性格是他的弱點,以致後來在能力、才學、識見上遜於曹操。劉備喜歡結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時代就有不少年輕人爭相依附他,這是他性格的優點。

識人善用,終成大事

劉備禮賢下士,慧眼識才。在愛才、用才上,儘管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有共同的特點,但劉備比他們兩人更勝一籌,在用人方面,毛澤東認為:"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陳壽也評價劉備為:“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劉備創業之初,勢單力薄,顛沛流離。雖然兩次占據徐州,但都最終失敗,但是他注意收買人心,不論什麼情況,他都以民為先。後來,三顧茅廬得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對",形成自己的立國綱要。他一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共謀大業。他在鄉黨之中得到後來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鎮守了漢中這個戰略重地……從另一方面說明劉備知人善任的本色,很會籠絡人心。

劉備性格中還有堅韌不拔、屢敗屢戰的優點。劉備創業之初,艱辛異常,東奔西走如喪家之犬,依靠袁紹時,受公孫瓚節制,依附曹操時,曹操眾謀臣想誅殺他。曹操兩次都免殺.並以禮相待,後他又叛曹建蜀,聯吳拒曹。他也曾依賴劉表,忍辱存身,以圖稱霸。可見他有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是一個打不敗、拖不垮的硬骨頭。

感情用事,慘敗夷陵

劉備感情用事,這是他性格中的弱點,導致了他的失敗。關羽被孫權所殺,劉備執意發兵討伐,眾將士從大局出發勸阻,他將奏章擲於地上說:"朕意已決,勿得再議。"立國大業每一步皆出於理智,劉備此次討伐卻是復仇行動,並不是征戰大業,從而一反"隆中對"中確定的戰略決策,背離眾意,終於,被陸遜敗於夷陵。

對蜀漢來說,夷陵慘敗,大損國力,元氣大傷,許多將領在此戰中陣亡,如張南、馮習、傅彤、沙摩柯等,還有一些奇謀異能之士也在此戰中陣亡,如馬良等。蜀漢後來的幾十年,再也沒有恢復元氣,。諸葛亮隆中對策時制定的宏偉戰略藍圖也就此成為泡影,給日後蜀漢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寬以待人,心胸廣闊

夷陵之戰中,劉備大軍潰敗,部將黃權再不得已的情況下,率軍投降曹魏,當時大臣們都勸劉備將黃權全家滿門抄斬,劉備卻說,黃權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舉動,還說:“黃權並沒有辜負我,是我辜負了黃權!”,如此廣闊的胸襟,實為難得,所以後世人都以寬以待人評價劉備。

人物評價

《三國志·先主傳》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昭烈皇帝:“皇帝遺植,爰滋八方,別自中山,靈精是鍾,順期挺生,傑起龍驤。始於燕、代,伯豫君荊,吳、越憑賴,望風請盟,挾巴跨蜀,庸漢以並。乾坤復秩,宗祀惟寧,躡基履跡,播德芳聲。華夏思美,西伯其音,開慶來世,歷載攸興。”

習鑿齒曰:“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