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礱下林場

大礱下林場

大礱下林場位於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鈐山鎮大崗山村(原大崗山鄉),距分宜縣城30公里。東起大崗山村江邊村民小組水井向北經廟前崗、小北坑上小中龍齊龍分水至十字路上,南起江邊水井向西齊龍分水至銅嶺坑,西起銅嶺坑老路向北經長坑齊龍分水直至甑蓋垴,北起甑蓋垴向東齊龍分水經石倉下至十字路上;地理位置為東經114°32'13”—114°34'37”,北緯 27°38'02”—27°40'00”。

地理位置

大礱下林場前身是江西省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分宜分校,1981年撤校建場,是分宜縣林業局下屬的副科級自收自支事業單位。

地貌特徵

大礱下林場地域山脈屬武功山東北余脈,由西北、東南走向。地形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方向傾斜,海拔高程為489米-977.5米,主峰甑蓋垴海拔高977. 5米。土壤屬長江中下游高丘土壤類型區,成土母岩以千枚岩、頁岩、砂岩為主,土層深厚,質地疏鬆、肥沃,主要土壤類型有黃紅壤、紅壤、山地黃壤。

自然氣候

大礱下林場地域氣候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7.9 ℃,極端最高氣溫39.9℃,極端最低氣溫-8.3℃;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28.9度;最冷為1月,平均氣溫4.8度。年平均氣溫17.9 ℃,極端最高氣溫39.9℃,極端最低氣溫-8.3℃;年平均日照市數1657小時,無霜期265天;年平均降雨量1593.7毫米,4-6月為雨季,占全年降雨量的45%。年平均日照時數1986小時,但受到地形和在氣候條件的影響,實照時數為1657小時,穩定通過10度的日期為226天,積溫4868度。濕度狀況:由於地處較高海拔和森林覆蓋度較高,此區域濕度較大,常年濕度多年平均在86%,秋冬季濕度較小,在78%,春夏季,特別是春季濕度較大,可達93%。降水情況:據相關資料顯示 :該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1593.7毫米。一般1-6月遞增,7月劇減,到8月又略有增加,9月以後銳減,以6月份雨量最多,達336毫米,11、12月最少,在166.8毫米。降雨日數116天。降雪年份平均2年降一次雪,降雪以小雪為主,持續時間短。

資源概述

水資源

大礱下林場境內的主要河流為新址河的上游支流。新址河系長江的二級支流袁河的支流,水質清澈透明,符合國家一級水質標準,該林場公園內地面水和地下水資源豐富,由於植被保存良好,全年溪水潺潺。

物種分布

大礱下林場自然植被屬中亞熱帶中部常綠闊葉栲楠林區松、杉林亞區,主要植被類型有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針闊混交林、常綠針葉林、毛竹林、灌木林等,植物種類有1920種(含引進種),其中木本植物126科,356屬,913種,主要喬木組成樹種有殼斗科的栲屬、麻櫟屬、板栗屬;杉科的杉木屬、水杉屬;松科的松屬;樟科的檫木屬、樟屬、潤楠屬;山茶科的木荷屬、山茶屬、柃木屬;杜英科的杜英屬、猴歡喜屬;木蘭科的木蘭屬、含笑屬等。灌木主要種類有繼木、柃木、杜鵑、烏飯、白櫟、冬青、胡枝子等。草本植物中主要有鐵芒箕、狗脊、淡竹葉、芭茅等。層外植草本植物南蛇藤、大血藤、野木瓜、爬山虎、蛇葡萄、刺果衛予等。其植物水平分布規律:從南到北,依次為山頂矮林、常綠針葉林、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毛竹林、落葉闊葉林、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油茶林、灌木林。其植物垂直分布規律:海拔300-500m以杉、松針葉林和毛竹林為主。600—850米為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或毛竹純林等,主要分布在各個山頭地塊。850米以上為山頂矮林、灌叢林或山頂草地。林場內已發現的野生動物有二百餘種,兩棲爬行動物100餘種,其中屬於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有豹、白頸長尾雉、虎紋蛙、穿山甲、小靈貓、大靈貓、白鷳、錦雞、短尾猴、鷹等10餘種。

經濟資源

大礱下林場經營總面積9600畝。其中:耕地150畝,林地8700畝,其他用地750畝,森林覆蓋率85%。林地中,有人工用材林2600畝,天然混交林600畝,毛竹筍材兩用林5500畝。活立木蓄積40140立方米,活立毛竹84萬根。年木材採伐量1200立方米,年毛竹採伐量6萬根。

據相關資料顯示 :該林場總人口246人。在編職工181人,其中幹部編制12人,專業技術人員13人;在編人員中,計時人員26人,計件人員119人,退休職工41人。場部設有辦公室、銷售股、生產股、計財股、花卉公司、竹製品加工廠。

資源開發

大礱下林場工作的總體規劃思路是利用自身優勢,建好苗木基地、樹好翠峰品牌、搞好旅遊開發。一是建設好分宜花卉基地200畝和造林苗木基地地260畝,搞好大、中徑綠化苗木的培育,形成規模優勢,走產業化之路。二是以仙女湖國家風景名勝區為依託,建設好大礱下省級森林公園,大力發展森林旅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