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縣坑口水庫

大田縣坑口水庫

作為國家“六五”計畫重點工業試驗項目的大田縣坑口水庫是我國第一座碾壓混凝土大壩,壩高56.8米,壩頂長122.5米,壩體總方量6萬立方米,水庫庫容為2700萬立方米,水庫大壩於1986年6月建成,當年7月開始蓄水,至今已運行17個年頭,期間曾經受過1990年8月3天連降雨量345.9毫米和1998年8月入庫洪峰流量達271.93立方米/每秒的20年一遇暴雨等多次的洪水考驗,發揮了顯著的防汛抗洪效益,被省水利廳列為以防洪為主兼有科研、灌溉、發電、供水旅遊度假休閒等功能綜合利用的重點中型水利工程。

水庫樞紐

碾壓混凝土重力壩,高54.8米,上游為垂直面,下游坡1∶0.75,頂寬5米,迎水面有瀝青砂漿防滲層,鋼筋混凝土預製板蓋面,壩內布置一條水平廊道,城門形斷面,由混凝土預製構件拼裝,分四層與豎井連線。壩頂溢洪,設3扇10×6.3米弧形閘門,鼻坎挑梁。輸水隧洞在庫區右岸,鋼筋混凝土結構,長265米,由省水電廳設計院設計。

水庫建設

省水電工程局負責施工。1984年11月開工。1985年9月,先進行大壩中間碾壓混凝土填築試驗;10月,大壩上下游基槽和基礎澆築常規混凝土至562米高程(河床開挖線560米);11月19日,正式開盤碾壓,採用高摻量粉煤炭不分縫連續澆築。到1986年6月基本建成。總投資1511.5萬元,其中國家補助660萬元。庫區淹地691畝,移民113戶408人。同年7月底,蓄水使用。
1986年10月,國家級坑口碾壓混凝土築壩技術鑑定委員會在大田召開試驗成果鑑定會,肯定這是一次成功試驗。套用高摻量粉煤炭,低水泥用量混凝土,整體通倉薄層澆築,創出連續上升口最大13米,平均8.1米速度,壩體溫控與強度均達要求,節約水泥44%、木材25%、勞力25%、造價16%,為中國築壩技術發展闖出一條新路。1988年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從混凝土壩正式開盤碾壓到1987年底,各地專家學者、工程技術人員有844名蒞臨參觀指導,朝鮮和日本組織考察團來此實地考察。1988年11月24日,國家水利部部長楊振懷為坑口水庫題字:“中國第一座碾壓混凝土壩”。

梯級電站

坑口水庫主要用來設計調節下游七級電站裝機容量1.47萬千瓦,防洪保護面積980畝,從三級引灌農田面積4458畝。已建電站5處裝機容量6210千瓦,在建1處裝機容量3200千瓦。1990年,壩後一、二級電站裝機容量3100千瓦,發電量1140千瓦時,收入126萬元,上交稅利77.8萬元。
大田坑口水庫大壩泄洪

一級水電站

坑口一級水電站 位於謝洋坑口村,是坑口水庫調節下的一級(壩後)電站,屬坑口水庫管理。發電引水隧洞進口位於壩上游160米的右岸山麓,洞長315米,內徑2米,最大過水流量為4.3立方米/秒,以定輪平面鋼閘門控制。廠房、開關站,在壩下游800米右岸河彎處。主廠房面積336平方米,安裝3台500千瓦發電機組。1984年7月動工,1986年7月發電,1987年3月,併入縣電網運行。

二級水電站

坑口二級水電站 位於石牌拱橋村,裝機2×800千瓦,屬坑口水庫管理。1978年3月動工,全縣1800餘名民工參加修建。第一台800千瓦機組於1983年10月建成併入縣電網運行。第二台機組於1986年10月投入運行。該站原為逕流開發,坑口水庫建成後,直接引用一級尾水。主要建築:渠長5.7公里;一號渡槽為鋼筋混凝土肋拱式,橫跨坑口村尾,全長6跨、132米、高18米;二號渡槽為雙曲拱,單跨,長57米,高11米,“U”型鋼筋混凝土槽身;壓力鋼管131米,管徑140厘米,水頭53米,流量4.2立方米/秒;廠房位於拱橋村尾河道左岸,主廠房面積360平方米。

三級水電站

坑口三級水電站(老厝坪電站) 位於石牌老厝坪村,裝機容量2×800千瓦,水頭92米,流量2.38立方米/秒。1975年11月動工,1977年6月建成,併入城關片臨時小電網,1982年併入縣電網運行。總造價140萬元,其中國家補助30萬元。主要建築:漿砌塊石重力壩,高1.5米,壩頂長22米;渠道長5.5公里,隧洞3座、440米,壓力鋼管長246米,廠房建於老厝坪村頭河道右岸,主廠房為磚木結構,面積255平方米;副廠房76平方米,進廠雙孔拱橋1座淨跨15米。

四級水電站

坑口四級(石牌)水電站 位於福塘村樂祠。裝機2台,容量1260千瓦,利用水頭35米,流量5立方米/秒。1987年12月動工,1989年10月建成併入縣電網運行。主要建築:漿砌塊石重力壩一座,壩頂長58米,高3.5米;引水渠長4.3公里,渡槽1座、長76.5米,隧洞2座、長260米;主廠房面積240平方米,副廠房面積153平方米。工程總投資470萬元。

五級水電站

坑口五級電站(縣辦) 位於均溪鎮赤岩。原裝機1×100千瓦,建於1959年12月,系早期骨幹電站。後經多次技改,先後裝機為1×125千瓦、1×250千瓦,1991年10月,技改擴建,裝機2台,容量1000千瓦,立式機組,利用水頭14米,流量9.15立方米/秒。主要建築:砌石重力壩一座,高3.5米,引水渠長4.65公里(其中隧洞75米),廠房面積360平方米。工程預算總投資400萬元。

六級水電站

坑口六級(京口)水電站 位於均溪鎮京口村頭,屬均溪鎮管理。壩址以上集雨面積483平方公里,設計裝機2台,容量3200千瓦,設計水頭16.5米,流量26立方米/秒。1986年10月動工,1991年10月建成,併入縣電網運行。主要建築物:水庫大壩為混凝土砌石重力壩,最大壩高25米,壩頂長172米,總庫容288萬立方米(日調節);發電廠房位於左岸壩後,主廠房面積282平方米,副廠房面積136.3平方米;戶外布置35KV開關站,35千伏輸電線路7.5公里,宿舍、辦公樓一座630平方米。工程總投資1050萬元。

基本情況

作為國家“六五”計畫重點工業試驗項目的大田縣坑口水庫是我國第一座碾壓混凝土大壩,壩高56.8米,壩頂長122.5米,壩體總方量6萬立方米,水庫庫容為2700萬立方米,水庫大壩於1986年6月建成,當年7月開始蓄水,至今已運行17個年頭,期間曾經受過1990年8月3天連降雨量345.9毫米和1998年8月入庫洪峰流量達271.93立方米/每秒的20年一遇暴雨等多次的洪水考驗,發揮了顯著的防汛抗洪效益,被省水利廳列為以防洪為主兼有科研、灌溉、發電、供水旅遊度假休閒等功能綜合利用的重點中型水利工程。

獲獎情況

“大田坑口碾壓砼築壩技術”1987年獲水利電力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年獲全國科技進步一等獎。
“坑口碾壓砼築壩技術情報服務”1990年獲廳科技進步二等獎。
“坑口水電碾壓砼築壩技術國家重點工業性試驗項目”1992年獲國家計委頒發國家級優秀工程優秀獎。

坑口碾壓混凝土重力壩

中國第一座碾壓混凝土壩。位於福建省距大田縣18km的均溪支流屏溪上。壩型為重力壩,壩高56.8m,壩頂長122.5m。1986年建成。當時壩的高度在世界上已建成的碾壓混凝土壩中居第二位。

勘測設計

1976~1977年,省、地、縣三級水利規劃隊,提出均溪河流域梯級開發方案後,縣立即組織水電局工程技術人員進行測量、初步設計、上報。1978年,委託省勘測設計院完成壩址地質鑽探。1979年2月,省水電廳批覆坑口水庫設計任務書。縣水電局邱忍祥等工程技術人員在市水電局指導和協助下,根據坑口壩址地形地質和右岸山體單薄等因素,分別作漿砌塊石重力壩、空腹重力壩、拱壩等三種壩型,進行多方案比較、論證,最後推薦漿砌塊石重力壩方案。1983年3月,完成初設並上報。9月,省水電廳會同市水電局、省水電設計院、省水電工程局、省水利科研所和6個鄰縣水電專業人員,在縣城召開坑口水庫電站初步設計審議會。會後,省計委批覆同意興建。
1984年3月,水電部確定將原壩型改為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擬列為國家工業性試驗項目。省水電勘測設計院於5月上報該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7月初,水電部科技司在三明市主持召開有全國水電系統科研、設計、施工單位及有關高等院校參加的可行性研究審議會。9月,國家計委批准設計任務書並列入國家工業性試驗項目,由省水電廳負責組織大壩設計、施工。
坑口水庫大壩採用不分縱橫縫的整體式結構,薄層通倉碾壓,不間歇連續升高。壩內用單一的100號三級配高摻量粉煤灰碾壓混凝土,約占壩體工程量的73%,兩側山坡銜接處和壩基,分別填築1米和2米厚的150號常態混凝土。廊道採用水平連線豎井的布置形式,以混凝土預製塊拼砌。壩上游面採用6厘米厚瀝青砂漿防滲。坑口最大壩高56.8米,壩頂長122.5米,其中溢流段長37米,布置三扇10×6.3米弧形鋼閘門,各由20噸卷揚機控制;壩頂設啟閉房和公路橋、大壩紀念碑、觀測室等建築。

施 工

為高標準完成坑口水庫建設,1984年3月,成立大田縣坑口工程興建指揮部,縣委書記周厚穩任指揮。
1984年9月,水電部科技司決定碾壓混凝土築壩試驗項目,由福建省水電廳負責組織設計和施工,閩江水電工程局及武漢水電學院負責技術指導。由省水電廳副廳長黃柏榮、閩江工程局總工程師馬鍾珩、武漢水電學院顧問王宏碩組成領導小組,負責試驗總體安排和重大技術決策。下設工作小組,負責試驗研究的組織協調等具體工作。壩體碾壓由省水電工程局負責。工地現場由省水電廳組織現場工作組,常駐工地,隨時協調解塊具體問題。
縣坑口水庫籌建處配合和參與該試驗項目的實施,具體承擔庫區、電站及配套工程的勘測、設計、施工管理和移民拆遷。縣有關部門負責為工程提供服務,保證水、電、物資材料的供應。
1984年7月,在工程前期工作就緒後,電站、大壩圍堰等全面動工。11月,進入壩基開挖。1985年9月下旬,試驗小組在坑口工地進行碾壓混凝土一系列的中間試驗研究,全面檢查技術準備和試驗有關數據。經過近一年的緊張工作,完成了大壩碾壓施工和試驗所需要的準備。
1985年11月19日開盤碾壓,1986年6月建成,實際澆築205天。共澆築混凝土6萬立方米,其中碾壓4.3萬立方米。7月30日,水庫開始蓄水投入使用,年末庫水量2140萬立方米,大壩運行正常。

鑒 定

1986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國家重點工業性試驗項目——坑口碾壓混凝土築壩技術鑑定委員會在大田縣城召開,參加鑑定會的有中科院學部委員、水電部總工程師潘家錚,國家計委科技局局長蔡大烈,水電部科技司副司長王聖培,水電部水電總局副總工程師林柏詵,水電部水電總局技委會委員蔣元駒,水口電站建設公司總工程師馬釧珩,水電部成都勘測設計院院長楊培楨,武漢水利電力學院顧問、教授王宏碩,福建省科委副主任吳城和有關單位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
與會專家對坑口碾壓混凝土築壩技術試驗成果進行審議、技術鑑定。鑑定認為,福建大田坑口水庫是我國第一座碾壓混凝土壩,本項試驗壩是吸收國外碾壓混凝土新技術,並結合我國具體情況進行試驗研究、設計和施工的。該工業性試驗項目完成國家計委下達的試驗研究和工程建設的任務,取得豐碩的科技成果,是一次成功的試驗,為我國築壩技術的發展,闖出一條新的道路。這項試驗的成功,對降低工程造價、節約水泥、縮短建設周期、提早發揮經濟效益,對進一步做好水電建設將發揮有力的作用。
坑口試驗壩,就其高度而言,在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碾壓混凝土壩中居第二位。採用高摻量粉煤灰混凝土、全斷面碾壓、連續澆築等新工藝,達到國際水平。
坑口試驗壩,節約水泥44%,節約木材25%,節省勞力25%,降低造價16%以上,而且一年工期半年完成,提前投入運行,社會經濟效益是十分明顯的。
1991年11月3日,福建省計委受國家計委委託,邀請有關專家,組成坑口壩後評估專家組,在大田縣召開坑口碾壓混凝土築壩技術工業性試驗項目後評估會議。與會專家認為,坑口壩自運行以來,通過5年來4次長時間的高水位運行,特別是1990年12號、18號颱風暴雨洪水超過設計正常蓄水位50多天的考驗,從大壩積累萬餘個觀測技術數據分析。認為,大壩穩定安全良好,運行情況正常,質量較好,試驗壩是成功的,與常態混凝土比,當時節約投資211.5萬元。
在碾壓築壩技術方面有所突破和前進,達到了目前國際先進水平,圓滿地完成國家計委下達的試驗研究和工程建設任務,取得預期效果。這項目的成功是壩工史上的一大變革,為築壩技術的發展開創了新路,為水電建設縮短建設周期、降低造價、簡化施工工藝,提供了範例。

旅遊開發

坑口水庫位於大田縣謝洋鄉坑口村境內,處於省道306線旁,交通便利。庫
大田縣坑口水庫
區面積2300畝,庫彎總長近7公里。西南與萬畝草場連綿的象山生態旅遊區接壤,東北與魏魏屹立的大鼓山相遙望。這裡氣候宜人,四處群山此起彼伏,層巒疊嶂,步步是景,處處生輝,無處不可以賦詩,無處不可以入畫。同時建有中國第一座碾壓混凝土大壩,壩高56.8米,壩頂長122.5米。庫區周邊是度假、休閒、垂釣、健身、探幽獵奇、旅遊觀光的勝地。
目前當地政府正在招商開發,項目內容為:坑口水庫生態旅遊的開發集騎車旅遊、森林旅遊、健身旅遊、鄉村旅遊、科普旅遊及現代農業觀光為一體的綜合開發性旅遊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