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巍山

大理巍山

巍山是文獻名邦,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蹟眾多,風景名勝薈萃。目前已發現新石器時代的遺址16處,各級各類館藏文物共2100多件,省、州、縣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30多處,明代以來人文蔚起,出過進士20多人,舉人200多人,留下許多珍貴墨跡,清乾隆年間,被御封為"文獻名邦"巍山古城始建於明洪武23年,城內古建築星羅棋布,主要標誌拱辰樓建築雄偉壯觀。

基本信息

簡介

大理巍山大理巍山

全國十四座道教名山之一的巍寶山,風 景優美,古建築建造精美,已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內還有玄珠觀、圓覺寺、雲隱寺、 是和庵、龍于山、五印山、三鶴洞、圭峰寺、清真寺等等。文物古蹟點多面廣,景觀別致。巍山的民族民間 藝術古樸深厚,1997年彝族民間藝術節團應邀到日本出席第六屆南亞民族民間藝術節,巍山還是雲南省宗教工作重點縣之一,道教、佛教、伊 斯蘭教、天主教、基督和原始宗教都有悠久的歷史,全縣有道教宮觀104座,佛教寺院85座,清真寺22座, 原始宗教寺廟78座。巍山又。總而言之, 巍山是一片神奇多姿的土地,是旅遊、觀光、度假、療養和考古的極好地方。

地理特點和民情

巍山
是紅河的發源地;巍寶山上有中國第四名觀;鳥道雄關--古絲綢路上;民族自治縣(彝,回族):彝族的“打歌”是聚會時的集體舞蹈,非常優美,所配的樂器“俗稱九點六”, 一種笙,每一個人吹出的都是和聲,悠揚動聽。火把節更是豐收後的歡樂節日。本地的“洞徑古樂”是古老的音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曾錄製並播放過;回族的“清真寺”富麗堂皇。漢,彝,回和睦相處,共建家園。 要到下關,大理旅遊不可不到巍山,因為有著歷史的淵源:歷史上巍山的南詔王“火燒松茗樓”統一了這一帶 的六個詔王,(故有“魁雄六詔之匾),後遷都大理。大理,下關的善男信女們每年都來巍山朝拜巍寶山。

巍山地域

巍山地域,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巍山盛產水稻、玉米、小麥、蠶豆、烤菸、油菜、桑葉、藥材等。是滇中現
代化農業示範縣、雲南省油菜基地縣,大理州茶葉生產重點縣、大理州藥材生產基地縣。巍山林業資源較為
豐富,全縣林業用地220萬畝,是雲南省核桃基地縣。全縣有300多種野生植物,有數百種藥材,100多種野生禽鳥,70多種野生動物,上百種花卉。境內有大量雲南松、混交林,尚有部份原始森林,還有石柏、石山
茶、石楠木等珍稀石樹。巍山草場秸稈資源豐富,被列為雲南省商品牛羊基地縣,大理州商品豬基地縣。巍
山礦產資源豐富,有鐵、銻、銅、鋁、金、銀、泵、錫等金屬礦藏和煤、碳酸鈉、鹽等非金屬礦物,已開採
的有鐵、銻、煤、石磺、石膏等。其中銻礦年開採量在4000多噸。

地理位置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地處哀牢山和無量山上段,位於東經99度55分至100度26分,北緯24度56分至25度33分之間。全縣總面積2200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2052平方公里,占93.3%;壩區面積148平方公里,占6.7%;境內河谷、山地、盆地相間分布,最低海拔1146米,最高海拔3037度。氣候屬北亞熱帶高原山地氣候,歷年平均溫度15.6℃,常年降雨量800mm。縣城距省會昆明450多公里,北距州府所在地大理市54公里。全縣轄9鄉2鎮,82個村公所(辦事處),1153個自然村,1344個農業社。1997年末總人口290515人,其中:農業人口271790人,占93.56%;少數民族124564人,占45.83%。

巍山建置歷史

巍山建置歷史悠久,是南詔國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楚頃襄王遣莊足喬入滇為王,蒙化屬滇國。公元前130年(西漢武帝

元光五年),漢武帝遣司馬相如持節諭西南夷,葉榆諸君長請為內臣,蒙化屬漢。公元前109年(西漢元封二年),蒙化更名邪龍,隸屬益州郡。公元69年(東漢永平十二年),在滇西置永昌郡,沿襲邪龍縣,隸屬永昌郡。公元225年(蜀漢後主建興三年),諸葛亮南征益州,平定壅門叛亂後,增設雲南郡(今雲南省祥雲縣雲南驛),仍為邪龍縣,改屬雲南郡。公元271年(晉武帝泰始七年),分益州,置寧州,邪龍改屬寧州。公元597年(隋文帝開皇十七年),遣太平公(官職)史萬歲(人名)平西南夷後,邪龍屬隋。公元649年(唐貞觀二十三年),建寧國王張樂進求讓位於蒙氏酋長細奴邏。細奴邏即位後,建立大蒙國,自稱奇嘉王,築山龍山與圖城為都。公元653年(唐高宗永徽四年),細奴邏遣子羅盛赴京都晉見高宗,受封巍州刺史,築蒙舍城為巍州治所。公元674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南詔第二代王羅盛即位,以張建成為相。次年,進京朝晉高宗。公元712年(唐玄宗先天元年),姚州蠻叛唐歸附土蕃,隔斷了蒙舍與姚州之路,但羅盛仍獨自奉唐。公元712年(唐玄宗先天元年)羅盛卒。南詔第三代王盛羅皮襲王位,唐王朝封為台登郡王。公元728年(唐開元十六年),南詔第四代王皮羅閣即位。公元730年(唐開元十八年),皮羅閣通過劍川節度使王昱求合六詔為一,得唐王朝準許,經過征戰,用武力統一了六詔。公元738年(唐開元二十六年),皮羅閣擊破土蕃 及彌蠻的進犯,入朝晉見唐王,玄宗以禮待之,加封為特進雲南王、越國公、建越公府,禮遇與三司同等,賜名歸義,並賜錦袍、金腰帶。皮羅閣由京回蒙後,驅逐西洱河蠻,築太和城,再築大厘城駐守,盡有雲南之地。公元741年(唐開元二十九年),皮羅閣將南詔都城從蒙舍城遷至太和城。

自細奴邏在巍山建立大蒙國起,南詔共傳位十三代,歷時253年,與唐朝相始終。其中,南詔國在巍山經營了四代,歷時92年。
公元945年後晉出帝開運二年),大理國建立,前期沿襲南詔舊制,後將巍山改設為蒙舍鎮,統領原南詔開南節度地(今臨滄和思茅專區的部份地區)。公元1253年(南宋理宗寶祐元年)忽必烈率兵攻陷大理,巍山歸附忽必烈。
明初,太祖朱元璋為統一中國,加強和鞏固中央集權制,派傅友德、沐英、藍玉率兵平定雲南。巍山的南詔烏蠻後裔(今彝族的先民)天摩牙九部火頭(天摩牙是地域名,九部火頭是官名)左禾率部歸附,並協助平復蒙化的其它地域,因有功受到明王朝的重用。公元1383年(明洪武十六年)明王朝用“以土官治土民”的政策,沿襲蒙化州,推行土司制度,任命彝族首領左禾為土知州判官。公元1405年(明永樂三年)欽升左禾為蒙化知州,並準其子承襲。公元1415年(明永樂十三年),左禾之子左伽襲土知州。公元1441年(明正統六年),左伽率部參加明軍“三征麓川”之役,戰功卓著受嘉獎,升左伽為臨安(今建水)府同知,大理府知府,仍掌蒙化州事。公元1448年(明正統十三年),升蒙化州為府,封左伽為蒙化掌印土知府,三品官階,並始設流官通判。公元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清軍入雲南,蒙化府知府左星海率部歸附,清王朝仍命左星海為蒙化府知府。以後左氏承襲蒙化土知府直至公元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明、公元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改蒙化府為直隸廳,轄漾濞、紅岩、馬街、趙州等地。清王朝在巍山設定蒙化府,由彝族左氏土官為世襲土知府,歷經兩朝,承襲17代,歷任土知府17人,時間長達513年。
公元1912年(民國元年),劃出蒙化直隸廳所屬的漾濞巡檢司成立漾濞縣,劃出白川(今紅岩)、馬街和趙州部分地區成立彌渡縣。改蒙化直隸廳為蒙化府,轄漾濞、彌渡兩縣。公元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7月,雲南省政府在巍山設定派出領導機構——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蒙化、順寧、昌寧、緬寧、景東、雲縣、鎮康、雙江等8個縣和耿馬設治局,直至公元1948年12月撤銷。

交通

交通是國民經濟的大動脈,是聯繫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紐帶。近年來,全縣的交通事業發展迅猛,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全縣10個鄉鎮、83個村民委員會及82%的自然村實現通達,2006年關巍公路巍山段全面開工建設。至2006年底,全縣公路通車裡程1612.141公里,其中省道77.012公里,縣道314.636公里,鄉道490.376公里,專用公路15.924公里,村道714.193公里。全縣公路網密度為0.73公里/平方公里。巍山縣境內運輸方式有公路運輸和水路運輸,其中主要靠公路運輸,全縣營運車輛共有1214輛,其中:貨運車輛354輛,客車260輛(班線車115輛,公共車10輛,微型客車135輛),拖拉機600輛;客運量54.5萬人,客運周轉量2572.4萬人公里,貨運量24.9萬噸,貨運周轉量3075.9萬噸公里。水路運輸基本上屬民間渡口,報縣人民政府並經批准同意設定渡口八個,分別是牛街鄉犀牛渡、小密喜渡,青華鄉拉四渡,五印鄉富去媽渡、扎媽古郎渡、地固渡、禮可渡,馬鞍山田口渡。隨著小灣電站建設截流後,我縣黑惠江流域的回水庫區長達119公里,給我縣的水上運輸提供了極大的空間,全縣所有渡口均處於小灣庫區回水區,水域寬廣,有很大的發展前景,通過評審,決定投資建設犀牛渡輪渡碼頭一個和7個停靠站點,這些水運設施的建成,對我縣航運事業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經濟環境

1、 歷史文化與民族風情。巍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大理風景名勝區

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際河流--紅河的發源地。有保存完好的始建於明洪武23年、距今六百多年的古城,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全國十四座道教名山之一的巍寶山,有鳥類遷徙的要道“鳥道雄關”,有省、州、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餘處,以及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
2、 行政轄區及人口面積。全縣轄4鎮6鄉,有83個村(居)委會(辦事處)。1153個自然村,1344個村民小組。截至2006年底,全縣總人口30.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25萬人,非農業人口2.25萬人。國土面積2200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2052平方公里,壩區面積148平方公里。
3、 氣候及資源特徵。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5.7度,月平均氣溫22.9度。全年平均降雨量772毫米,全年日照數1998.5小時。全縣有較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銻礦、銅礦、金礦、鐵礦、鉛鋅礦、石膏礦等。農業特產主要有烤菸、茶葉、核桃、肉牛、黑山羊、白芸豆、啤大麥、水果、藥材等。地方特產主要有扎染布、民族風味小吃、蜜餞、鹹菜、牛乾巴等。水資源總量為22.37億立方米,可控水量為11409萬立方米。
4、 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情況。
交通:全縣交通較為便捷,境內北經關巍公路接320國道,南經巍南公路接214國道,全縣全部鄉鎮、村委會及82%的自然村實現了公路通達,2006年關巍公路巍山段高等級改建全面開工建設。
通訊:全縣各鄉鎮、村委會均開通了程控電話,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在全縣建成了移動通訊基站77座,網路覆蓋全縣各鄉鎮及自然村落。全縣各鄉鎮均已具備進行數據傳輸的業務,實現ADSL接入網際網路,上網速率最大可達10m,提供2m電路,DDN電路等多種傳輸組網服務。
供電:全縣擁有110KV變電站一座,35KV變電站三座,總變電容量5.51萬KVA行政村通電率達100%,經過較大規模的農網和城網改造,大大提高了全縣的供電質量和可靠性,已具備必要的工業用電供應能力。
供水:巍山水資源充足,通過實施多年的供水改造工程,能確保縣城和壩區的生活、生產用水供應。
5、建成了縣的工業小區。為促進全縣工業的健康發展,在州的支持下,投資1145萬元,在距縣城約三公里的關巍公路邊初步建成了巍山縣五里坡工業小區。小區一期開發占地面積42公頃,規劃總面積184公頃。建成的小區水、電、路配套,綠化美化初具規模。現已有20多戶工業企業入住,2006年,入住的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超億元,已成為巍山工業發展的重要平台。為適應工業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工業小區第二期開發已準備進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