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灘窯址群

大溪灘窯址群

大溪灘窯址群位於縉雲縣壺鎮鎮大溪灘村南約一公里處。時代為宋、元。大溪灘窯址群現存較完整窯床有17條,其中最長的為88米,最短的殘長有35米。從瓷片堆積看,其內含十分豐富,器物種類有各種大小的碗、盤、碟、瓶、壺、罐、油燈盞、香爐等。器物裝飾圖案主要有刻、劃、印紋蓮花、水草、雲紋、蓮瓣紋和菊花瓣紋等,有的碗內底戳印陰文楷書“清涼河濱”、“河濱遺範”、“金玉滿堂”和“兒男遺範”等款識。釉色以青綠、青灰為主,少數黑釉和青白瓷。裝燒方式主要以龍窯、匣缽、墊餅、簡柱、疊燒等,屬於龍泉窯系。該窯址群的保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大溪灘窯址群於1989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大溪灘宋元窯址群在1982年文物普查發現。1986年進行專題調查,後經複查認定窯

大溪灘窯址群出土器物大溪灘窯址群出土器物
床17處,1989年公布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壺鎮大溪灘村南500米。1982年冬發現。面積約2平方公里,包括大墳山、窯山頭、四叉門前、饅頭山、面前山等地點共19處窯址。

大溪灘窯址群發現的器物、印記、款式、裝燒方式,以及窯具匣體、簡形墊柱、喇叭墊座、泥質、資質墊餅來看,其燒造年代應始於北宋,元是其高峰期,從出土與傳世的同類物看,也證明了這一點。大溪灘窯址群當屬宋元時期的遺存,也就是說,離現在已有1000來年歷史了。大溪灘窯存在時代與龍泉窯宋元間鼎盛時代差不多,但龍泉窯大多鬆散地建在龍泉溪兩岸。而我縣的大溪灘卻是單一地集聚式建在好溪中游。這與當今壺鎮民營企業的以內生內聚式發展壯大有著驚人相似之處。由於壺鎮地處金溫咽喉、台衢通道的地理優勢,加上好溪水源的條件,壺鎮大溪灘憑藉規模化生產,以名聲響亮的“處器”品牌,組成陣容強大的促銷大軍,東突西闖、南征北戰,占有了自己一個市場份額。從現如今在福建等地陸續發現的一些“清涼河濱”、“金玉滿堂”等戳印瓷器,正好印證了這樣一個事實。

大溪灘窯址群的器具分類主要有碗、盤、洗、壺、爐、缽、罐、缸等等。紋飾也非常豐富,以蓮瓣為大,有刻、印、劃各種團花,纏枝牡丹、紋、菊花、水紋等。開口造型方面,有斂口、侈口、葵口、敞口等。器具底部文字也頗多樣,除“金玉滿堂”和“兒男遺範”等款識外,最引人注目的是,還發現過一件書寫有“左庫”字樣碗瓷片,推測為今雁嶺左庫村定製品。大溪灘窯址群的遺物大多為民間實用器物,而純藝術品類瓷器較少,這與我們現在的壺鎮企業行民間路線,建立起自己獨特的真正依託市場的產業王國,從而做大產業,也是一脈相承的。

形成條件

1、壺鎮一帶歷來有興工重商的社會氛圍;

2、燒窯所用的薪炭等燃料充足;

3、瓷石具備,可就地取材;四處於交通咽喉,水陸運輸相對通暢;五臨近好溪,窯群取水用水方便。

藝術

大溪灘窯址群的藝術屬於龍泉窯系。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它的產品暢銷於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影響十分深遠。

大溪灘窯址群出土的器物釉色蒼翠,正符合龍泉窯的藝術特徵。龍泉窯北宋時多粉青色,南宋時呈蔥青色,沒有開片在器皿轉折處,往往露胎呈現胎色,瓷釉厚潤,裝飾上很少刻花、劃花,而流行用貼花、浮雕,例如在盤中常堆貼出雙魚圖案,在瓶身上貼出纏枝牡丹圖案

大溪灘窯址群出土的器物承繼了龍泉窯獨特的薄胎厚釉技術,給浙江青瓷開闢了重大發展的新局面。因為胎薄釉厚,才能充分發揚南方青瓷精巧秀致的風格,提高它的藝術性。南宋龍泉窯的粉青、梅子青產品,充分掌握了厚釉技術,有些釉層比胎骨更厚些,所以釉色晶瑩青翠,給人一種純潔愉快的美感。它的優點歸納起來大約有:

1.不起浮光,沉著柔和;

2.色澤青翠,渾厚滋潤;

3.內外均勻,精緻細膩;

4.釉汗固著,極少流動。所謂“叩其聲,鏗鏗如金;視其色,溫溫如玉。”

至於藝術上的成就,具體地從它的造型和紋飾的優美風格中表現出來。造型的巧拙,直接左右青瓷的藝術價值。南宋龍泉青瓷的器型很講究各部分的比例、結構和線條的變化,以精緻簡練的技巧,嚴格認真的製作態度,向小而精方面發展。

造型

大溪灘窯址群龍泉窯系器物
大溪灘窯址群所表現出的形式已經發展到高度成熟階段,它的品種形式之豐富,造型、紋飾和釉色之精美,是浙江青瓷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龍泉青瓷歷史藝術科學價值,龍泉青瓷在青瓷工藝的高峰,是青瓷釉色與質地的頂峰,是宋代窯工創造的龍泉青瓷,是巧奪天工的人工青玉。龍泉青瓷的每一個碎片至今仍令人為之美感所傾倒。

一種是從傳統造型中繼承下來,加以推陳出新,如葵瓣口的碗、盤、洗,如撇口小底碗、蓮葉盤、蓮瓣碗等,形式比前更輕巧,製作較前進步;

一種是仿古銅、古玉的形制,如觚式瓶、觶式瓶、琮式瓶、貫耳瓶、鬲爐、鼎爐、奩形爐等,都是作為高級陳設用瓷,以滿足宮廷的需要;還有一種,也是最重要的一種,它創造了不少新的造型,表現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如優美的鳳耳瓶、魚耳瓶,端巧的石榴瓶,著名的龍虎瓶,形式新奇的大吉瓶、塔式瓶,富於變化的貼花雙魚洗、雙魚盤,輕盈精緻的荷葉碗、蓮蓬碗,設計巧妙的桃式洗琮式壺,渾厚主重的內折口蓮瓣缽,小巧玲瓏的各式鳥食罐,實用美觀的蓮瓣蓋罐,雄雞香薰,三足花囊(這兩件造型及釉色均很精美,原藏故宮,現在台灣。)等等。這樣豐富多彩的青瓷器,標誌著南宋龍泉窯在造型方面,確已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發展原因

大溪灘窯址群龍泉窯系瓷器特色
1、當時宋室南渡,建都臨安(杭州),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南移。

2、北方的汝、定窯相繼為金朝統治者所侵占和推毀,五代吳越時曾盛極一時的餘姚上林湖窯業也已凋零,市場上對青瓷需求增加。

3、以南宋皇帝趙構為首的統治者,建都臨安後,為補充經濟的不足,大力發展手工業。

4、南宋以後,海運中心從廣州轉移至泉州,先後在杭州溫州寧波等地設立舶司。南宋統治者為了防止貨幣外流,對外貿易規定以瓷器易物品的“博易”方針,這樣更促進龍泉青瓷業的發展,龍泉青瓷成為主要的輸出產品,外銷瓷產量增加。因此作為龍泉窯系的一部分,大溪灘窯也逐漸發展起來。

5、以龍泉窯為中心,包括大溪灘窯在內的南方窯系很少受戰爭破壞。青瓷業不斷發展和繁榮,到了南宋晚期達到鼎盛時期,聲名益彰,其中優良的產品成為當代珍品。在制瓷工藝技術上,吸收了唐、五代越窯和當時官窯以及北方各窯的工藝技術,產品質量日益提高,更加絢麗燦爛,登峰造極,燒制出精美絕倫的梅子青、粉青釉色、清脆晶瑩。而且講究造型藝術,以鼎、爐、瓶見多。花色品種和藝術風格發生了明顯變化,以造型見長、釉色取勝、紋片著稱,反映出東方民族淳厚樸素、崇尚古雅的獨特藝術風格。據《七修類稿》記載:相傳龍泉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倆善於制瓷,各主一窯,造型風格與釉色、所制青瓷各有千秋。生一所制之瓷,稱為哥窯,生二所制之瓷稱為弟窯,弟窯代表浙江清瓷的正色,為中國民窯之巨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