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區第五中學

大港區第五中學,位於天津市大港區學府路 ,前身是天津市培英外語實驗學校,學校占地153畝,現有主教學樓、圓城樓圖書館、體育館及食堂、學生公寓等,截至2009年9月,學校有初、高中32個教學班,在校生1200餘人;在職教師140人,校園環境優美,生活教學設施先進,是師生教學相長的樂園,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基本信息

簡介

1995年創建,原為體制改革校,成立之初為國中校,2001年4月遷址大港區教育園區,當年成立高中。

學校占地153畝,現有主教學樓、圓城樓圖書館、體育館及食堂、學生公寓等,合計建築面積近24000平方米,有足球場、籃球場等運動場地15280平方米。2009年由區政府投資在原校園內正在建設一座新教學樓,新教學樓將具備一流的教學設備。2008年在區政府和區教育局領導的關懷下,成功轉制為國辦校——大港五中。現有37個教學班,1600餘名學生。

學校在辦學發展中致力於課堂教學改革,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提出了“健康課堂”的教學理念,初步形成了學校的辦學特色,在2007年中國教育學會國中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的課堂教學研討會上,辦學經驗得到與會專家、領導的認可。

學校創建時為國中校,坐落於大港二中校內,由大港二中主管培英學校的各項辦學活動,首年招生兩個教學班,98名學生。由於師資力量強,教學質量高,學校聲譽日增,規模逐步擴大,至1998年已擁有教學班18個,在校學生近千人。根據天津市教委關於公辦民助(民辦公助)學校實行“四獨立”的要求,2000年經區政府決策,培英學校與原主辦校大港二中剝離,易址新建。2001年4月,全校24個教學班,1200多名師生全部遷入新校舍。學校座落於大港教育園區,占地約153畝,建有教學綜合樓、“圓城樓”圖書館、學生公寓和食堂、風雨操場(體育館),原總建築面積近24000平方米,建有400米跑道的標準體育場一個。學校綜合樓設計有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10個,計算機教室2個,還建有校園閉路電視教學系統、校園信息網、學生電視台等。“圓城樓”圖書館是由日籍華人圓城均先生捐資建設的,於2002年10月31日竣工落成。2008年9月學校轉制為國辦校後,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關懷,投資建了一棟20個教學班,建築面積5540.9平米的教學樓,使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001年8月,經天津市教委批准,培英學校增辦高中,成為一所完中校。高中首年招生三個教學班,學生113人。2008年9月學校轉制後,根據大港區高中學校布局調整的需要,大港五中改為國中校,高中暫時停止招生。截至2009年9月,學校有初、高中32個教學班,在校生1200餘人;在職教師140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119人,3人為碩士研究生;高級教師47人,中級教師68人,市級學科帶頭人3人。

教育教學:

學校辦學的初始階段,順應“一切為了發展”的社會潮流,搶抓機遇、跨越式發展,率先在本地區提出了“一種思想,兩套策略”:

“一種思想” :“三名”辦學思想,即“創名校、出名師、育名生”。

“兩套策略”包括:針對學生的“培英”策略和針對教師的“率先成名”發展策略。

學校教師大多數是由大港二中調入的,他們身上較多體現著大港二中這所名校的優良傳統,具有較強的敬業精神、較高的業務素質和教學能力,他們中許多人作為教改實驗的骨幹,參加了“分層教學”、“目標教學”、“自主創新學習”等教學模式的實驗與探索,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同時也湧現出一大批名教師:劉炳昭(現大港第五中學校長、天津市市級學科帶頭人、全國國中教育委員會理事、大港區十大傑出青年、大港區十佳校長),趙福樓(現天津市教研室中語室主任、特級教師),劉潤紅(現北京市海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學校教科研主任),劉明春(現天津市市級學科帶頭人,大港區政協委員),曾佳(現天津市市級學科帶頭人、天津市優秀教師、天津市優秀班主任),張廣萍(全國優秀語文教師、大港區“十傑百佳”青年、大港區“名教師”),宋文政(現大港區教研室教科室副主任),張寶芬(區級學科帶頭人、現大港區教研室英語教研員),孫成文(兼任人教社音樂教材編委)。

1998年9月起學校相對獨立的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在總結“面向全體,全面育人,因材施教,發展特長”辦學經驗的基礎上,集中進行了“自主創新學習”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驗,並在學校全面啟動“主體創新教育”模式的整體實驗,取得初步成果。

遷址新校舍後,學校仍致力於課堂教學改革模式的探索。外部環境的變化、黨的“科學發展觀”思想和新世紀“人本思想”促使學校對教育的終極追求做進一步的思考,在思考中大家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到:人的基本需求應該成為我們教育關注的焦點;洋思、杜郎口、東廬等學校的成功經驗又在實踐層面為學校的改革探索提供了幫助和借鑑;專家引領促使學校的改革思路更加明晰,學校“多元互動,健康成長課堂”辦學理念逐步生成。“創‘健康課堂’,享受課堂幸福,建綠色家園,提升生命質量,促全面發展,培育世紀新人”成為學校繼“三名”之後的又一個更高層次的全新追求。於是,逐步形成了以“一個核心,兩個基點,五個模組,七個環節”的“多元互動,健康成長課堂”模式。

立足一個核心——“習”。即預習、練習、演習、實習、複習。立足於“習”字,就為多元互動提供了前提,立足於‘習’字,就為課堂教學環節的落實提供了保障。

抓住了兩個基點:一是學生互動學習、展示,二是教師因材施教。

建立了五個相應模組:預習、交流、展示、反饋、拓展。

提煉了七個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共定目標、課前預習、交流提升、展示共享、反饋鞏固、總結拓展、課下幫輔。

通過實踐,在以下四個方面有了較大的突破:

1、傳統的課堂格局已被打破;

2、師生的角色發生轉變;

3、傳統的教材被開放的課堂激活;

4、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元評價體系正在形成。

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快樂,也促進了我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在歷年中考中,我校國中畢業班成績均列全區榜首。

2007年11月,由大港區教育局主辦、培英學校協辦的全國國中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在大港區成功舉辦,我校的“多元互動,構建‘健康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作為大會經驗介紹的重要部分,得到了來自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國家教委督學和全國國中教育委員會領導以及來自全國各地領導專家的一致認可,學校展示的40節“健康課堂”觀摩課得到了與會領導、專家的好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