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橋鄉

大成橋鄉

大成橋鄉位於湖南省會長沙市西部60公里處,距寧鄉縣城20公里,東接長石鐵路寧鄉站29公里,西至洛湛鐵路橫市站12公里,全鄉總面積58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3.12萬人口,境內蘊含煙煤、石灰石、陶土、砂石等豐富的自然資源。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大成橋鄉清代所屬三都四區,解放前設定鄉保甲,為大成鄉粟溪鄉範圍;解放後成立人民政府,為成功鄉、玉堆鄉、靜林鄉、玉堂鄉、麻田鄉範圍,後合併更名為大成橋鄉、成功塘鄉,歸屬雙鳧鋪區。在1995年撤區並鄉時,由原大成橋鄉、成功塘鄉、麻田鄉的新洲村所組成。

60年代起,鄉人民政府駐地一直設在大成橋老街川穎祠內。2004年元月整體搬遷至開發區,屬青泉村魚子塘組境內,緊靠省道寧橫公路。

大成橋鄉水稻種植
農業以水稻種植和牲豬養殖為主,工業以煤礦採掘業為主。鄉總面積58平方公里,有耕地2.8萬畝,林地2.5萬畝,總人口3.12萬,9160戶。2004年由原21個村合併為9個行政村,村民小組由320個合併為169個;水田計稅面積25561畝,旱土18345畝;宜林山地38601畝。

地貌特徵屬典型的丘陵地區。掌葉狀地形,縱向:東低西高;橫面:南低北高,一般山峰在100米左右。山溪分布均勻,自然水資源豐富,有終年不息的溈江,還有五條主要山溪:玉堂江、梅塘山溪、歐家大沖山溪、麻早沖山溪、鳳陽山溪。

礦藏資源以煤炭為主。以省道1810線為中心線,公路以北為二迭系淺海碳酸鹽、濱湖相含煤沉積層;公路以南,部分屬侏羅系陸相盆地沉積層,含陶土儲量2億立方。除青泉村、永盛村有小量的斷層口不規則小塊煤田外,其餘部分屬五畝沖煤田邊沿殘次煤塊。經九十年代鄉、村煤礦的採掘,資源已開始枯竭。全鄉石灰岩斷層口多處露面,村民利用石灰石(碳酸鈣)燒煉石灰(氧化鈣)作建築材料。沿溈江一線沙石資源質優、量大。

土壤成土質主要為第四紀紅色粘土風化物以及河湖沉積物。紅黃壤土覆蓋全鄉。水稻田土壤半數系溈江、玉堂江河岸的豬育性水稻土和滲育性水稻土。其餘系各山沖村組的潛育性、沼澤性水稻土所組成。

土質、氣候適宜於亞熱帶水果生產。年平均降雨量為1358毫米左右。全年日照1740小時左右,日照率為38%,平均氣溫16.9度,最高氣溫39.7度。糧食生產一直維持較高水平,2004年糧食總產量達21975噸;森林覆蓋率已達到30.28%,全鄉油茶七千畝,平均畝產在10市斤左右。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鄉黨委政府就如何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尋找突破口,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集中開發煤炭資源,鄉、村兩級共建煤礦八家。1994—1996年連續三年年產原煤90萬噸以上,至2003年累計產煤1420萬噸,創總產值31億元。二十多年來,累計向國家繳納稅費2.5億元,曾一度成為寧鄉的首富之鄉,享譽省內外。但全鄉

大成橋鄉餐飲業
地面企業發展緩慢,上繳利稅不足全部入庫工商稅收的10%。自2001年以來,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全鄉關閉3家煤礦,剩下5家煤礦,加上資源日漸枯竭,年產煤量銳減,僅20多萬噸,其它地面企業尚未形成規模,財稅壓力巨大。

鄉黨委、政府審時度勢,堅持“兩個惟一”戰略,力促經濟多元化發展。依據“板塊運作”新模式,將全鄉經濟融入縣域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堅持地下與地面並舉,工業與農業並舉的方針,在穩定煤炭生產的前提下,創造發展民營經濟的氛圍,構建地面企業與地下企業同步發展的格局,並著力把培植新型產業、發展地面工業作為增強發展後勁的重要舉措

憑藉省道寧橫線的修建,構建集鎮新格局。在永盛村擬建占地2000畝的工業小區;以鄉政府駐地為中心連線沙泉中心村莊,建立工貿區,組成新的大成橋工貿長廓。在短短的兩年時間,依託新寧橫路,以大成廣場為中心,大成橋老街新公路連線線和新寧橫公路兩側,已集結了商貿戶140多家,民營企業60多家。其中投資20萬元以上的47家,2003年新增產值9000萬元。按行業分類:金剛石材料業七家;造型材料業四家;化工企業三家;造紙業三家;食品行業三家;煙花鞭炮兩家;冶金業四家;餐飲業九家。在47家較大的民營企業中,製造業占34家,占總數的72%。

鄉黨委同時規劃以成功塘老街的彩印廠、金剛石廠等五家民營企業與金泉九大食品有限公司等廠商相聯接,構成第二工貿長廊。從成功塘老路經深湖塘水庫大堤至新寧橫公路全長3000米,沿這一簡易公路拓寬、硬化,利用公路兩側山地有利保護耕地。同時山地坡度不大,水資源充足等地理優勢,形成第二個城鎮化集鎮。

2004年全面實行開放帶動戰略,著力最佳化經濟環境,營造濃厚發展氛圍,形成強大發展合力,全鄉發展態勢空前。引進縣域外資金5760萬元,新建200萬元以上的項目有寧鄉合記膠粘劑廠、長沙帶發貿易公司等9個,新建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有成功超輔材料精品公司、長沙麗鑫針織有限公司、大成橋綜合大市場等3個,來鄉洽談的客商絡繹不絕。第三產業也隨之興起,餐飲業和娛樂業發展迅速,尤其是餐飲業,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湧現10多家以“口味蛇”為主導產品的酒家,形成了以建明蛇館為龍頭的飲食文化。

這些年一直處於經濟戰略轉移的過渡時期,鄉黨委、政府負重奮進,取得了初步成效,各項經濟指標實現了翻番。財政稅收從2002年的1100萬元躍升至2003年的1700萬元,再到2004年的2300萬元,一年一個台階,地面稅收的比重也逐年提高。招商引資節節攀升,從2002年的800萬元躍升至2003年的2800萬元,再到2004年的5760萬元。由單一的煤礦經濟支撐,逐步形成了以砂石、造型材料、金剛石材料、食品加工、煙花鞭炮等五大產業為支柱的多元經濟體系,全鄉現有民營企業400多家,投資在50萬元以上的有60多家。

為加速農村經濟發展,建立農業強鄉,黨委政府在以下四個方面做了艱苦的工作:一是最佳化產業結構,引導農民走向市場。解除農民歷史所形成的守舊觀念,是農業走向現代化的首要難題。為了改變這一局面,鄉黨委政府採用反覆宣傳教育、示範帶動,獎勵扶持等方法,推動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發展,近年漸顯成效。2003年年末統計:全鄉在水稻田中種植的其他作物有:黃姜1150畝;西瓜1250畝;黃豆玉米1230畝;花卉苗木406畝;蔬菜912畝;其他經濟作物672畝,畝平收入2500元以上。一些改種經濟作物嘗到甜頭的農民,開始懂得依照市場需要進行生產。二是最佳化耕種方式,發展勞務經濟,鼓勵種植大戶向專業化方向發展。農業科技的進步,自流灌溉和電力排灌,除草劑、耕田機、收割機的出現,以及輕便快捷化肥的施用,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使農村勞力剩餘過半。在政府的引導下,他們以各自的專長走向勞動市場。2004年年末統計:全鄉外出勞力5500餘人,匯入勞動工資6500餘萬元。由於大多數的青壯年勞力外出,他們所承包的土地自然流向種田能手,現全鄉通過轉包種田10畝以上的農戶有112戶。2004農民年人均收入增幅達900元,在外務工的安心,在鄉務農的開心。三是最佳化基礎設施,為高效農業生產創造優越條件。鄉黨委政府根據丘陵區的特點,分片塊、分土壤類別,作出逐年改造和綜合開發規劃。
一期完成了原長龍、鳳陽兩村的路渠工程,投資400萬元,受益面積兩千畝;二期使原俄山、鵲山、月豐、成功、玉峰、河潭六村連片,以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為主目標的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共自籌資金50萬元,爭取國家投資500萬元,工程已進入掃尾階段,八千畝中低產田得以改造。第三期、第四期工程為新洲村的土地平整項目和採煤沉塌斑裂區綜合治理項目,通過逐年實施綜合治理,為高效農業打下堅實基礎。四是最佳化投資環境,開發新項目。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建立農業強鄉的關鍵在於走出傳統農業,招商引資,開發農業新項目。
2005年鄉黨委、政府確立了“連年上台階,兩年翻一番,躋身市十強,率先奔小康”的總體工作思路,進一步牢固確立“興工強鄉”的發展戰略,構築全方位開放的發展格局,奮力使各項經濟指標再上一個台階。

三個文明建設

鄉在奮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堅持以人為本,著力構建了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特別是去年以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亮點紛呈。一是切實加強了基層民主法制建設。去年7月組織部分縣、鄉

大成橋鄉男子籃球賽
人大代表公開述職,接受選民評議,開創了縣鄉人大代表述職的先河,有效地促進了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職責。精心組織開展了部門評議工作,對部門工作提出限時整改意見,提升了部門的服務意識和工作水平。二是深化政務公開、村務公開、村民自治工作,切實保障了廣大人民民眾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去年11月紮實開展了村級區劃調整工作,深化了農村體制改革,21個行政村調整合併為9個行政村,並組工作於今年4月初基本完成,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擁護。今年元月至2月穩妥進行了村黨組織和第六次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貫徹落實“三個提倡,一個注重”精神,選舉的民主意識和民主氛圍空前,確保了依法依規依程式,保證了公開公平公正,真正達到了選賢、選能、選才的目的。
書記、主任一肩挑的比率達90%,村幹部職數從90個減至51個。換屆選舉深受民眾的好評,增強了黨委、政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倡導文明向上的社會風尚,大力發展文化體育事業,增強全民身體素質,滿足民眾精神生活。去年創建了中老年健身隊,義務演出近50場次,成為全鄉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去年7月成功舉辦了第二次農民男子籃球賽,今年4月12日成功舉辦了首屆農民春季馬路賽,先後獲得“長沙市農村體育工作先進集體”、“長沙市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等榮譽

基礎設施建設

交通運輸方便快捷。全鄉公路網路,形成了兩縱、六橫的格局。公路、機耕路的交錯布局,大小拖拉機、農用車、汽車取代了肩挑手推,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力

大成橋鄉醫療衛生
醫療衛生質量明顯提高。現在醫療技術隊伍已初具規模,鄉衛生院共有專業技術人員38人,都經過了專業培訓和系統培訓。現有固定資產120萬元以上,流動資金30多萬元。開設有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骨傷科、針灸理療科以及檢驗室、X光室、心電圖、血液淨化室等門類齊全。全鄉設定了四個醫療站,17個衛生室,確保隨時應診。預防保健工作進一步完善,固定專業防疫人員,各類疫苗接種率達90%以上,有效控制了有關疾病的發生。1997年獲得中央衛生部頒發的“一級甲等醫院”、“文明鄉衛生院”的光榮稱號;2002年創“愛嬰醫院”。近十年來曾多次得到上級主管領導機關的嘉獎,各項工作進入全縣鄉鎮衛生院前三名之列。

教育事業呈現出勃勃生機。 《義務教育法》 《教師法》等教育法規的相繼實施,對全鄉教育事業有很大促進。教師隊伍穩定,學風淳樸,教學質量逐年提高。教師中在國家級教研刊物上發表論文並獲獎者31人次;大成橋中學、長龍國小被上級授予“示範性學校”的光榮稱號,兄弟鄉鎮組織中國小校教職員工來我鄉參觀考察。教師中陳桂先獲省“優秀教師”的光榮稱號;十七名教師獲市級教育先進個人。教學成果的不斷刷新,歷屆學生累計考入重點院校成為研究生的有19人,博士生、博士後的11人,碩士生13人,學士生8人。各中國小校,教學目標明確,學齡兒童全部入學。

鄉機關現有在職乾職工85人,機關支部黨員75名,全鄉有33個黨支部,1560名黨員。堅持以培育團隊精神,共創品牌“大成”為主題;以學習、服務、效能、團隊、品牌為要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