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屋村

大屋村

大屋村為一地名,在我國江西等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同名村莊,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村莊存在差別。

基本信息

廟嶺鎮大屋村

廟嶺鎮大屋村北依黃金山(又名長山),南臨楊樁湖,楊樁湖湖水清澈,湖水面積1000餘畝。
尹氏家譜記載,在元末明初,由尹氏先祖鼎二公從江西吉安遷徙至大冶縣宮台里,再由鼎二公六世孫伯芳公遷徙至如今的大屋村,傳至現在已有600餘年歷史。
大屋村有240餘戶,常住人口1000餘人,全部尹姓,幾百年來,尹姓男人漁樵耕讀,婦人相夫教子,大屋村可謂是人傑地靈,人才輩出,人丁興旺,民風淳樸。
大屋村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廟嶺區吳力公社駐地,設有中國小校、醫院、供銷合作社、糧店、食品所,在當時,大屋村算是繁華熱鬧的。
如今,大屋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人靠搞建築、辦工廠、經商、水產養殖致富,剩餘勞動力外出打工。大部分村民建起了漂亮的樓房,村民生活安康富足。村里柏油路西通至廟嶺鎮,北通至葛店經濟開發區,人們出行,交通極為方便。由於村落大,人口多,逢年過節,經常請劇團來演戲,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
小資料:廟嶺鎮大屋村,又名尹家大屋,全村240餘戶,人口1000餘,主要務農,從業有建築、預製板廠、經商、養殖等。

江西省定南縣嶺北鎮大屋村

位於嶺北鎮中部、鎮政府附近,毗臨月子和長隆村,有10個村民小組,農戶281戶,人口1320人,勞動力710人,基本農田950畝,各類果園1200畝,村黨支部有黨員26名。大屋村村民純樸善良、勤勞能幹,自2000年以來,村級經濟每年增收約1.3萬元,人均純收入由1800元上升到2142元。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村民們轉變思路,搞活流通,大力發展果業、養殖業,目前全村出欄100頭以的養豬大戶有1戶,50頭以上的有2戶,全村果園面積1200畝,使果業、生豬產業成為大屋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近幾年,大屋村新修了一條條寬敞平整的水泥路,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不斷得到完善。全村大部分房屋外牆都粉刷一新,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鄉風文明不斷得到提升。
在村黨支部帶領下,大屋村1000多村民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大膽創新,致富路越走越寬闊,生活越過越美好。

廣東省平遠縣東石鎮大屋村

區域概況

大屋村屬東石鎮,在東石鎮西南部。南接明洋村,北鄰雙石村,西南是山林,和河頭鎮珠坑裡山林相連。大屋村委會離東石圩2公里。分大屋下、杉園子、坑子背3個自然村。轄上新、上片、方坪、坑唇、杉園、外片、下段、坑子背共8個村民小組。村民均屬黃姓,漢族,講客家話。
大屋村原稱坳上,明末黃姓人到此地定居。開居主為黃氏九世永奉公,老祖屋規模大、住戶多,稱之為坳上大屋下。後來繁衍漸盛,十二世榭公又在杉園子開居,十二世權公又到坑子背開居。“坳上”、“大屋”是一個地方,兩種稱謂。
人民公社體制時設大屋大隊,1989年改設大屋管理區,1999年始設大屋村委會。大屋村地勢西部高山,其餘為平地。
大屋村總戶數為459戶,1588人(農業人口)。共有耕地1797畝,山林面積792畝。農業水稻為主,其次是花生。遠近有名的東石曬子花生,即出生於該村。村民每年種花生200畝以上,所產曬子花生質優價好。農業人均收入3500元。
大屋村委會境內省道S332線南北貫通,交通便利。大屋村道3公里已經實現水泥路面硬底化。
本村境內設有大屋國小一間。
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抗日英烈、時任少將旅長的黃梅興(為國犧牲後,政府追認中將)即是大屋村人。
大屋村基本上用上自來水和山泉水。

信息通道

【老窯坑】 又稱老楊下,村委會南,距1.5公里,住黃姓20戶80多人,明末從外地遷來,高峰灘水圳由此經過,村民以種水稻為主,屋後多種水果、茶葉等,產建築石材。
【矮嶂岌】 是個小山 ,地名來歷不詳,距村委會1.5公里,10多戶60多人,古時通往縣城的官道由此經過,現仍保持部分石砌路,村民以農業為主,產築石。
【上新屋】 地處燕山腳下,是繼老屋後建成的,故名,村委會南距1.5公里,居黃姓20戶200多人,明末清初遷來,村民以種田為主,房前屋後兼種水果。
【杉園子】 相傳舊時這裡有一庵寺,名曰“杉元寺”,後演變成“杉園子”,村委會南距1.5公里,住黃姓85戶420多人,1687年前後從外地遷來,已傳至20代。
【下大坪】 別名大“坪里”、“新圩”。村委會址,這一帶地勢平坦,五十年代初,這裡還是一大片的牧區1956年高峰灘灌渠開成後,逐步形成居住點,東平公路由此經過,住黃、林兩姓80多戶200多人,以農業為主。
【新屋下】 繼老屋而後建成的而得名,解放初期稱“荒坪村”,居黃姓 戶 人,地處村委會西南2.5公里,是大革命時期烈士黃榮章出生地,村民以種田為主,兼種水果為副。
【下段】 以耕作地段的下片而得名,村委會南,距1公里居黃、張兩姓 戶 人,村民以耕田為主,部份種果為副。
【坑子背 村委會南2.5公里,位於與明洋村分界的“洗馬潭”坑而定名,居黃氏60多戶270多人,高峰灘灌渠從山腳而過,水源充足,村民耕田,種果為業。
【坑唇】 村委會北1公里,地處小坑旁而得名,是大屋下周圍的居住點,住黃氏25戶150多人,以種田為業。
【大屋下】 全名“坳上大屋下”,是明末從外地遷來的祖屋,該建築是一座長200多米,寬150多米的平房居住群,原有住戶300戶,後已逐步遷至村周圍另立居住點了,以種田為主。

廣東省肇慶廣寧縣北市鎮大屋村

概況

廣寧縣北市鎮大屋村始建於1788年,至今已有217年的歷史。現有人口288人,56戶。村中有10多座磚石結構的清代客家古宅。村裡有百年的五連果、古榕樹。客家大屋建築群造工精細,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尤其以“仁善里”客家大屋最為壯觀,集清朝南北民居建築之精華。
2005年7月4日,廣寧縣政府公布“仁善里”客家大屋為廣寧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色

仁善里大屋始建於清末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當時的江姓先祖仿照原居住在北方的四合院祖宅而建造。大屋座南向北,占地面積1645平方米,分別由多間建築物組成的一個院落。整座建築分別由殿、廂房、天井、套房、廣場、池塘等組成,大屋內外的梁、柱、檐、楣有木雕、陶塑圖案,造工精細,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仁善里大屋正門門框由厚厚的麻石板砌成,門框外沿被雕刻成長條圓柱體,減去了純石棱為邊的單調。門檻上貼門框兩邊各建有一個石礅,石礅雕鏤成形。兩個石礅一邊刻有麒麟、大鵬等吉祥之物,表明大屋主人嚮往富貴安定的心愿。另一邊是荷葉、青蛙,刻畫形態逼真、動感十足。屋內天井呈正方形,四邊建有水槽。令人驚訝的是,天井建有兩處供進出廳內外的小台階,台階兩邊還有階欄,讓天井可獨立成景。天井四角相對,緊靠廂房檐下的牆上面分別書寫著“青山、綠水、鳥飛、魚躍”八個草書大字,可見屋主人生活之悠閒雅致,這更有正門背面頂牆上的詩作為證:
長愛西街風景閒,到君居處便開顏。
清光門外一渠水,秋影塘頭數點山。
硤種碧松過月朗,多栽紅杏待春還。
莫言誰案無餘地,認得詩人在此間。
清末社會動盪不安,在風起雲湧、變幻不定的亂世之中,大屋主人能如此從容不迫、氣定神閒地過著採菊東籬山,悠然在南山的田園生活,讓人欽佩。
仁善里大宅書房天井牆壁上有一幅十八學士圖特有意味。佛家有十八羅漢坐鎮佛壇以昭佛法無邊,而這大屋主人則用十八學士表明學無止境。圖畫背景是一處庭院,房屋、花園之間,十八位學士或三五成群圍聚石桌暢談,揮斥書生意氣;或對弈廝殺,在棋盤上一主沉浮。也有的單個品茗,怡然自樂;有的則在書房撫卷苦讀,企盼寒窗十年,一朝躍龍門。
房內有一棵百齡茶花,雖飽歷百年風雨,仍枝遒根固。
在仁善里不到百米範圍內,江氏陸續建成永安里、福安里幾間大屋,組成了一個客家建築群。這幾座大屋是仁善里原主人的幾個兒子分住的。
ji

江西省龍南縣臨江鄉大屋村

該村位於龍南縣城區南20公里處,離105國道一公里。全村2200人。500多戶。全村姓賴,為客家賴氏桃川賴泰重名下發源地,累計分出6萬餘人,賴性為龍南縣第一大姓。該村歷史悠久,民風彪悍,勤勞,勇猛。村民大多務農,隨著改革開放,也有80%青壯年外出務工經商,一半以上定居縣城和其他城市,生活日益改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