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教

大乘教最早興起於北京郊區西黃村保明寺,後傳播到四川、安徽各省。明朝萬曆年間大乘教流傳於冀東,有薊州(今河北薊縣)皮匠王森因救狐仙而得異香之術。

大乘教

正文

中國民間宗教。白蓮教一支派。明嘉靖後興起。創教人不詳。初以北京郊區西黃村保明寺(又名皇姑寺)為中心,在西山一帶傳播,後遍及華北各省,並傳播到四川、安徽、江蘇各地。
大乘原為印度佛教宗派的泛稱,後傳入中國。北魏延昌四年(515),冀州(今河北冀縣)僧人法慶曾用大乘教之名發動起義。明嘉靖後創立的大乘教,奉呂妞為教主,稱呂祖師或呂菩薩。據該教傳說,明正統十四年(1449)瓦剌攻明,英宗親征,於居庸關遇一尼攔駕,鏇被杖斃;但英宗於土木堡被俘後,竟數見尼來送食送水。英宗還都復位後又數見尼來宮中;乃封尼為皇姑,敕建順天保明寺祀之。據傳,尼姓呂名牛,陝西邠州(今彬縣)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生,15歲出家。教內說她40多歲時“先度汴梁,後度燕京”,又說她“本是觀世音菩薩下界,觀世音自是無生老母”。保明寺由此香火滋盛。隆慶四年(1570),直隸開平人張氏女9歲來寺為尼,法名歸圓,12歲時因誦《羅祖五部經》頗有領悟,遂仿造《銷釋大乘寶卷》、《銷釋圓通寶卷》、《銷釋顯性寶卷》、《銷釋圓覺寶卷》、《銷釋收圓行覺寶卷》(二冊),稱為大乘教五部六冊。歸圓為該寺第五代住持,以後世代相傳。雖仍系尼庵,但已成為大乘教聖地,原址今仍殘存。
由保明寺刊印的大乘教寶卷頗多,其內容或重佛教,或重道教。如歸圓所著各卷即重大乘佛教思想。劉香山、劉斗璇等所著的《東嶽天齊仁聖大帝寶卷》、《護國威靈西王母寶卷》、《佛說驪山老母寶卷》、《銷釋白衣觀音菩薩送嬰兒下生寶卷》等,則較重全真道教義。屬於大乘教的寶卷大都提到呂妞保駕的故事,敘述較完整的為《普度新聲救苦寶卷》、《清源妙道顯聖真君二郎寶卷》、《泰山東嶽十王寶卷》等。
萬曆(1573~1619)間,大乘教流傳於冀東各縣,薊州(今河北薊縣)教徒王森於灤州(今河北灤縣)石佛口聲言自己系天真古佛轉世,自號法王石佛、石佛祖,傳徒甚眾,因稱其教為東大乘教,又稱八卦教。史載王森曾“得妖狐異香”,故又名其教為聞香教,而稱以保明寺為中心的為西大乘教。萬曆二十三年(1595)王森被捕論死,用賄得釋。四十二年,入京師傳教,又被捕。五年後,瘐死獄中。其子孫仍世代傳教,凡歷300餘年,雖頻遭鎮壓,未嘗間斷。但屢易其名,如稱清茶門、收緣門、一炷香、大乘圓頓教、圓頓門興隆派、太上古佛門等。
繼承王森衣缽的除其子孫外,尚有其徒張翠花,稱第三代祖。翠花又引薦張氏為第四代祖,號弓長祖,又號天然子。張氏弟子中有一姓李者,自稱“木人”或“目人”,略能屬文,於清順治九年(1652)著《古佛天真考證龍華寶經》,十一年,著《木人開山顯教明宗寶卷》,十六年著《銷釋接續蓮宗寶卷》等三部寶卷,經張某校訂後陸續刊行,今均存世。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